殷小虹 南昌工学院
基于加密的RFID安全机制的研究
殷小虹 南昌工学院
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该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有效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随着技术的改良与优化,这种安全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种基于加密的RFID技术成为了发展方向和研究目的。
加密 RFID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 安全机制
研究RFID技术的加密机制,不断改良它的认证方式,采用多密钥加密认证的精确算法,能够全面优化这项安全技术的整体水平,进而发挥它的整体性能,弥补它的薄弱环节。
这项安全技术最早起源于1990年,是一项科学安全、自动快捷的认证技术,它无需接触,也无需人为操控,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自动处理,这极大地减少了人为操控的失误,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技术的安全等级,还能够快速的、无接触的进行安全信息的处理及运算。同时,这项安全技术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基于诸多的优势和特点,使得这种安全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凭票进场的安全机制,还是全球范围内的货物追踪等,都可以应用这项技术来进行科学的认证和全面的跟踪。这项技术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标签。作为识别目标的“身份证信息”,具有唯一的属性。这部分主要依附于物体,作为物体自身的属性来独立存在,而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无需接触,利用射频的方式来进行识别与判断。作为一种附属品,同时也是这项技术的基本立足点。它无需进行维护与保养,也可以实现生产线规模性作业。第二,扫描器。这是这项技术的“探头”,通过这一核心组成元件,可以精准性的阅读物品上的“身份信息”,以判断其内容。这部分元件的作用是比较直观的,它可以将隐藏性的信息精准无误的呈现出来,便于对信息的处理及判断,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机制。第三,天线。它主要承担着连接和贯通的作用。基于天线的存在,上述两部分内容可以实现信息之间的传递与输送,也正因为此,RFID技术是无需接触的,是快捷有效的。
RFID技术是一项科学的认证技术,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通过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减少人为的参与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规避信息传递的失误及偏差。因此,这项技术一经产生便迅速地投向了市场,成为了认证技术的“领头羊”。但从该技术的组成部分就可以判断出来,这项技术的安全认证能力虽然比较强,但由于标签与扫描器之间的信道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也制约着这项安全技术的作用发挥。这项技术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基于双向通道而作业的。扫描器作为信号源,它自身会发射一部分信号,待信号发射完毕后,由天线来负责信号的接收与传递,标签作为接收目的地,通过对信号的判断及甄别后,产生新的信号,然后基于标签的卡的内置来发送,天线作为传输中介,当接收到信号后,再逐一传递给扫描器,从而实现双向传输。之所以这项技术的安全等级降低,一方面在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无线技术,让无线传输的方式成为了时常被攻击的区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标签与扫描器之间的信道本身就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很容易遭受攻击。
RFID安全认证技术,在产生初期其安全性能是比较强的,但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推陈出新,这项安全认证技术的薄弱环节被无限放大。因此,为了改善其安全性能,优化其安全能力,一种加密的RFID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基于不同标签唯一识别号的多密钥加密算法,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首先,结合标签的唯一属性,为了提升其安全性能,应该在标签编码自身密码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一次加密,使得标签的安全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避免人为篡改标签的编码。通俗点理解,就是为标签设置一定的专属密码。其次,实现扫描器与标签之间的有机认证。二者之间的信道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但可以通过改善二者之间的信号传输,使得扫描器在认证标签编码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地识别后者的专用编码。同时,标签在向阅读器传送信号的过程中,其卡的内置所传递的也是扫描器能够识别的专属编码。
RFID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认证技术,在产生初期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项安全认证技术的薄弱环节也被凸显出来。基于此,为改良这项技术的安全属性,优化这项技术的安全能力,需要进行加密处理。
;
[1]付小丽.高效的RFID安全协议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1.
[2]李旺.RFID系统安全认证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扬州大学,2012.
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课题《基于改进AES加密算法的RFID安全机制研究与应用》(编号:GJJ15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