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媛,仲瑞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 222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基于微课的分析与对策
顾金媛,仲瑞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 222000)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优化教学效果,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高校微课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微课的应用前景,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制定制定改革策略,促进互联网与教学融合,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高校微课的应用及其推广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微课;高校
21世纪,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移动通信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推动着各行各业进行着改革与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1]。学校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传递知识、培训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类型、教学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着本质变动[2]。当今,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不断完善,人们已迈入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概念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微课”就是其中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微课的运用也必定成为这场教学变革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1.1 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在国外,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院在1960年首先提出建设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为培养教师构建微型课程,于1998年开始实施Micro-Lessons,该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课程时常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3];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希望通过一些正式场合,为大众普及化学常识[4];英国于2004年7月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好评[5]。到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结合了从前短小课程设计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思想[6]。
1.2 在国内的理论研究
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是国内最早引入微课这个概念的,他也是目前国内微课领域的权威。他率先提出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解决教育信息资源低利用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焦建利[7]认为微课旨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阐述清楚某一特定知识点;黎加厚[8]认为微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视频内容短小,不超过10分钟,是一种能够集中说明重难点的小课程。余胜泉等[9]认为微课从学习的角度讲,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及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及其安排、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学习认证与教育服务功能等。
目前,微课的研究是国内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其设计、开发、应用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与应用。
2.1 高校微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快速崛起的新兴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绩。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微课目前在高校中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概念不清
高校虽然一直在积极推进微课的建设发展,但仍由于其发展时间太短,多数教师乃至高校仍对其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上存在缺陷,完全没有凸显出微课的特点和教学价值,也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2)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微课形式较单一,仍以课堂实录的教学片段为主,教师们偏向于对自己的教学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这使授课内容连贯性不足。由于教师自身的编辑处理能力不强,加之缺少专业人员对视频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的加工处理等,课堂实录的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微课视频的实用性[10]。
(3)实用性差
许多高校录制的微课视频仅供比赛使用,并没有真正投入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微课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4)没有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
一些高校的微课建设完全依靠照搬他人模板,而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创新。
2.2 高校使用微课教学的益处
传统教学以课时划分教学任务。有时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多且难,教师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围绕一个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将录制的教学视频反复播放,将难点逐个击破,从而使学生更高质量、高效率的掌握教学内容。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其出现对于改良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使用微课,不但可以将学习生活化,更是有效的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进行知识巩固,提高学习成绩。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改革,推广微课,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开设微课的目的,体会到微课的意义,同时让我们更加了解高校微课现状,从而制定教学方式改革策略,引导教学工作更好的进行。
3.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为新兴教学方式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机遇,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但在这波改革的浪潮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不动摇。高校教学的目的始终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学工作的核心始终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优劣由教学工作的最大受众——学生决定。如今,学生有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更为丰富多样,这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把握和评价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习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娱乐性,让学习的过程不那么单调、枯燥,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2 将互联网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
把互联网和教学深度融合,使更多的人能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得低廉而优质的教育。积极应用微课等“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打破学习者数量限制、教学地点限制、学习时间限制,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性。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好时机。合理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与课下辅导相结合。互联网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学生拥有更多学习资源。在课外学习时,学生可与授课教师通过网络课下互动,也可在互联网上通过收看相关科目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预习和复习,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互联网+教育”,教育是根本,技术是保障,教师是主动力。“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要从单纯的教学工具转变到学生的学习伙伴,成为学习的主导及其过程的设计者,成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此外,构成“互联网+教育”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为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学,教师应积极学习互联网应用技术。目前阻碍教学方式革新的因素,不仅有教师观念上的不适应,更多的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上的不完备。以微课为例,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大量计算机的操作和互联网的运用。这里不仅要有计算机硬件知识,更多的还要有诸多的应用软件的运用知识,这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用互联网的资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技术革新,从而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力推动者。
3.4 构建新型学习环境,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随着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教与学的环境不能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环境的建设应该更加生活化、广泛化。比如,在传统观念里,很多家长、教师以影响学习为理由禁止自己的孩子、学生接触手机、电脑。而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运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应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网络利用理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他们把学习带入生活,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微课视频,这都是很好地学习行为。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充满信任,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会更加利于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同时,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和学习交流,鼓励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积极参与“互联网+教育”建设以及交流,形成良好的交流式学习环境。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如在微课学习平台上,可根据微课内容,设置课后练习,测试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留言、评论,改进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更加高质量的推进教学工作的进行。
3.5 完善高校设备基础,加强微课团队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到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加强微课建设,不仅要有新颖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有跟得上时代的设备基础。目前,部分高校已建成自己的微课录播教室,建设了自己的微课平台,但是,大部分高校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不少高校虽有录播教室,但并未使这样的平台真正得到使用。所以,高校应积极加强微课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技术可靠的设备支持,鼓励教师合理使用微课平台,引导教师成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支持者、践行者。同时,高校要重视本校的微课团队建设,培养一只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微课团队,以其专业性推进教学质量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以互联网交互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习者学习的极性,促使学习者更加主动的投入到互联网交互学习中。但是,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研究大多局限于基本概念、理论探讨,课程设计照搬国外现成经验,欠缺创新。而且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学环境差距较大,网络教育必备的各类设备分布不均,也是制约互联网教育普及的一大障碍。所以,高校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渠道,使教育与互联网资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方式改革,需要师生、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一定会与教学更深层次的融合,推动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不断前进。
[1]黄蕾,梁炎明,常晓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6(11):33-34+54.
[2]Jeanne L.Higbee & Patricia L.Dwinell.Developmental Education:Preparing Successful College Students[M].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1998:2.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McGrew,L.A.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i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m,1993,70(7):543-544.
[5]Kee,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6]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7]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8]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3.
[9]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10]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26-33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based on the Internet+background,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of micro course,application prospect analysis of mi⁃cro course,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itute reform strategy,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eaching,improves the quality of network teaching.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The new teach⁃ing methods,represented by micro-class,have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s and its popular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ternet+";Micro Clas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Micro Class
GU Jin-yuan,ZHONG Rui
(Kangda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Lianyungang 222000)
1007-1423(2017)25-0018-04
10.3969/j.issn.1007-1423.2017.25.005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资助(No.14KJB52002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重点项目(No.KD2016 KYJJZD010)、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发展基金一般项目(No.KD2015KYJJYB005)
顾金媛(1986-),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技术
仲瑞(1995-),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2017-06-27
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