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恒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64-01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主能力及构建情景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重要的领路人,更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引导者。
一、设定建构主义理论式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一的输入方式,而是双向的建构过程。他不仅是在接收知识,过程中还需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找寻与新知识相似或相悖的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分析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达到培养学习者能够自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和角度都不同,将知识点具体的硬塞给学生,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现象上的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以教给学生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为目的,而是应该为学生提供所授知识的框架及主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用自己方式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自己的理解。例如:语文教材中朱自清《背影》一文,每个人对此文都有自己独到的情感和理解,在教授过程中应只需为学习者指引一个以离别为主题的方向,而不是指定一个具体的情感路线,让学生通过自我填充框架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从而达到让学生自我学习与掌握文章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
“意境”一词主要出现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意”是指作者诗中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所借用的某一种形象。鉴赏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即是寻找诗中所蕴含的意境。鉴赏诗歌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有一些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理解诗词大意后采取让学生一背了之的方法。建构主义理论下,主张学生自我探索和发掘知识的能力,而非填鸭式的灌输。
古诗词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用景物来表达诗词所流露出的情感。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下方式创设情景:1.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器材创建诗中所述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情景中朗诵诗歌,感受诗歌中与情景相交融的情感;2.在学生初步理解情感之后,将诗歌转化为现实场景,进行场景模拟,在场景模拟中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语言凝练的技巧和发现诗词的魅力;3.结合以上方式让学生自我梳理诗词情感,记忆关键字词,达到铭记于心的效果。
三、促进交流,加强协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和交流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是交流的升华,交流是协作的基础。无论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思维和想法上的碰撞,也是掌握知识的另一种过程,这种碰撞和相互促进的方式将会使得整个学习群体前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理解和感知是很容易产生偏差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理解知识时,对作品所表达的意义深度,层次方面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时,教育者引导学生协作分享心得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分享不是取代自身原有的见解和想法,而是力求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有层次的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难免碰到学生想法与自己不一致之處,例如在欣赏李商隐的《锦瑟》时,学习者会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图书馆等资料场所或利用网络查找信息、收集资料,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在讨论中获取到与自己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理解方式,以丰富自己理解事物的角度。这样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写作技巧和方式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将建构主义理论完美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易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一步一步的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意义构建的能力,引发学生对初中语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明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69-72+81.
[2]曹玉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12.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