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体察生命做好灵魂的摆渡者

2017-12-27 11:29孟娟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宗璞王君紫藤萝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灵魂的唤醒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细读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在此基础上,读准学生,把准脉搏,找准切入点,把一群认知各异的灵魂摆渡到彼岸,让他们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刻骨铭心,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恍然大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关键词】细读 文本 生命 摆渡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46-02

一、王君的教学理念

王君老师曾这样发表她青春语文的宣言:“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拜读了王老师的多篇课堂实录,有幸现场学习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见自我 见天地 见众生》之后,不禁感叹,王君老师无处不在践行她的宣言: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王君的课堂更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精神的唤醒,进入一种审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实现情感的丰富、心灵的自由。因此,王君老师课堂的所有言语活动,都是从唤醒学生的审美性和生命性出发,从而实现以生命对生命的解读,以生命对生命的理解。

二、我的学习体会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语文课堂上,灵魂的唤醒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细读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在此基础上,读准学生,把准脉搏,找准切入点,把一群认知各异的灵魂摆渡到彼岸,让他们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刻骨铭心,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恍然大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1.明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行来不易,现在大有改变。许多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讲堂”变“学堂”。走进教室,琅琅书声时时回荡课堂,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有多媒体教学,有配音朗诵;有听写词语、有默写诗文、有对关键词句理解的讨论、有对精彩片段的朗读、有对精彩词句摘抄与点评;练题、讲解、议论、看书、整理、批注、听写、默写,交错相通。课堂成为学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加强。但是,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一节课有十几、二十几项内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老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缺少了对文本的细读,使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学完了如同过眼烟云 ,留不下多少痕迹,更谈不上体察生命,唤醒灵魂了。

2.品读王君教《老王》

阅读教学是文本细读之后的“再读”和“再创造”。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细读就必然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文本细读,是前提条件,是根基,是动力资源,但是,也仅仅是动力资源。

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萬水。

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

——王君

《老王》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作者杨绛。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颇具教学价值的文本,也是一篇颇有挑战性的文本。听过多位名师执教《老王》,也观摩过多位一线普通教师执教《老王》,尽管课堂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大多把切入点放在了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上。很多的课堂听下来对于“幸”与“不幸”仍然是雾里看花,一片模糊。也有不少老师评价,这篇课文内涵太深,不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应该放到高中学习。而学生,明明白白地表示着对这篇课文的不重视。淡如白水的文字,遥远的历史背景,白描式的写法,表面看来,连波澜都没有,何来年轻心灵向往的波澜壮阔?所以,《老王》,仅仅是孩子们翻阅课本时匆匆浏览的过客文章,如没有老师的点拨帮助,很难进入初中孩子的审美世界。更何况,作者内心那么含蓄那么深沉那么复杂、也许连杨绛本人都难以完全说清的情感,孩子们也很难理解,至于“愧怍”,更是难以得到他们认同了。

教师的认同、感动和学生的不解、漠然之间横着一条巨大的河流,河面也许巨浪滔天,也许波澜不惊。这时,需要一个摆渡者,读准学生,把准脉搏,找准切入点,把一群认知各异的灵魂摆渡到彼岸,共同体察生命的悲与喜。

王君对《老王》选定的教学切入点是独特的,她抓住老王的生命状态——“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种“活命”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并且,以一词立骨,围绕“活命”,层层推进,让学生走近老王,去体察老王生命的不易,去体察杨绛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对老王的关心,去体察杨绛的生命状态,理解杨绛的写作本意。

在第二部分,针对了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

第三步,发掘空白,生成辩论:老王死后,杨绛没有问,是没问?(敢/想/顾上……)引领学生回读课文,进入两难境地,让他们在无法抉择中去必须抉择,在必须抉择中去感受煎熬。然后及时补充背景知识,震撼他们的灵魂,思维重新启动爆破。

第四步,出示老师的阅读作品,既是点睛,更为开启,以求推进高潮升华思想,为未来的思考做好铺垫。

这样的安排,一切基于文本,一切又高出文本,让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之外的“文本细读”之功。

孙绍振先生说: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有了想象的丰富,心灵的丰富,才有语言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语言的丰富,才有心灵的丰富和想象的丰富。

王君是深谙这一点的,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解读中,抓住“活命”这一关键提取出哪些看似平淡而富有表现张力的字词句段,而王君的课,正因为有了对“生命”的理解,才使得对“幸”与“不幸”有了一种辩证的体悟。用王益民先生的理解就是:王君老师是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王君在课堂上敏锐快捷,灵活跳跃,思维密度极大,伴着课时推进,问题的转换,她不断挑战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挑战着学生的认知极限和价值边际,精彩之时甚至进图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视野广阔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世的人文情怀,不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联结社会,叩问心灵。”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研室庞荣飞老师对王君课堂的印象。

三、我的教学实践

上个月,我承担了一节送教下乡的公开课,讲课地点是一所乡村中学。思考良久,我选择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结构精当,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加之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一篇经典名作。备课之前,我抛却过去的经验,忘掉以前的思路,重新沉下心来研读文本。《紫藤萝瀑布》一文安排在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组以“人生”为主题里,这一组的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其中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精美散文,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作者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紫藤萝瀑布》描绘的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够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在表达上,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

再看宗璞其人: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读完宗璞,再读《紫藤萝瀑布》,发现这篇文章确实不好教。《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结构、构思及表达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一课时的安排,怎么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浮在表面又能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呢?想起王君老师的理念,用灵魂碰撞灵魂,用生命唤醒生命。对于这样一篇感悟生命的好文章,我须得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触动七年级孩子的灵魂。一树花悄悄走进了作者的心中,这树花能否成功走进孩子们心中呢?能否在孩子们心中常开不败呢?思虑再三,我决定选取关键词“流动”来撬动全文,以“流动”作为切入点,也作为贯穿全文的支架,让这一树花流着流着,流到学生的心里。我先设计问题,本文的题目为什么确定为“紫藤萝瀑布”而不是“紫藤萝花海”或是别的什么?让孩子们总结出“流动”的特点。然后,教学就围绕着“流动”一词展开,花瀑在流动,时光在流动,思维在流动,情感在流动,生命在流动等等,一词立骨,文章描写得细腻多姿、结构的玲珑精美以及作者无限的人生感慨都可以顺着“流动”而流动。文章以“瀑布”喻“紫藤萝”,外形相似,意义相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茂盛、勃勃生机,气势非凡。文中还有多处比喻拟人的运用,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花开的动态美,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宗璞散文的语言美越品越有味。由花到人,花历经劫难依然盛开不衰,绽放生命,人对待不幸要勇敢面对,大步向前。当孩子们最后喊出“我在开花”時,我觉得紫藤萝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绽放了。

四、比较反思明真谛

教完这节课,我又将我的课与王君老师的《紫藤萝瀑布》进行了认真的比较,我发现差距还是很大的。王君的课是按照两课时设计的,她把此文定位为“语用型”文本,以“宏观”“中观”“微观”来分析此文。王君这一堂课如水银泻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匠心独运。

王君在讲课伊始,即用投影展示一篇好文章的魅力——“初读,不由得让人停住了脚步;读完,不觉得加快了脚步”,竟然巧变宗璞的文来表达自己的思,当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君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始终抓住宗璞散文之匠心,设计了“看篇、看段、看句、看词”四大板块,内容异常丰富,但是结构的展开却有条不紊,原因就在于这并列式的课堂结构,每一个小专题都自成体系,都是一个巧妙而深入的自我论证过程,且由篇到段到句到词,由宏观到微观,自然展开。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感受到了一场语言的盛宴,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她在以课教“语用”,而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语用典范啊!

在“看篇”环节,最难的地方莫过于人和景如何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浓墨重彩的描写和人物淡淡的行踪如何融合在一起。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她让学生寻找散落在文中的“我”的行踪,随着学生思考的深入,当我的行踪逐条从投影上纵向排列出来的时候,学生的困惑便涣然冰释,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我”在文中既不能过显,又不能迷失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而讲课收尾,则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反复朗读,先读主题段,再读主题句,最后读最重要的一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重锤敲打,一咏三叹,学生的激情在这里在这时被彻底点燃,达到高潮!结尾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可暗合讲课伊始提出的一篇好文章之魅力,整堂课浑然一体。

反观我的课,设计时还是未敢放开手脚,在整堂课的安排上,依然没有突出重点,在品味语言时,引导学生去仔细咂摸、感受时还是有些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了,少了些耐心让学生进入文字里面,去真正的体会、揣摩,还是着急地将自己的理解加给学生。于漪老师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义丰的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散文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这就要我们沉下心来去文字细微处聆听花开。而王君老师,不急不躁,胸有成竹,不仅自己静听花开,感受生命,还将孩子们耐心地引渡到对岸,每个孩子的生命之帆都满张着。

参考文献:

[1]王君. 一路修行做老师[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5

[2]宗璞.宗璞小说散文选[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肖培东.聆听花开的声音——《紫藤萝瀑布》镜头点评[J].语文学习,2016.9

作者简介:

孟娟,1976年生,女,汉族,陕西理工大学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工作单位:勉县九冶中学,职称:高级教师,学历: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宗璞王君紫藤萝
宗璞:九十梦圆
美丽的紫藤萝
宗璞的南东西北
紫藤萝瀑布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紫藤萝
芦芽又短
宗璞的“蓝天”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