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

2017-12-27 09:25胡立华卢晓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7期
关键词:原则现状中职

胡立华+卢晓萍

【摘要】为适应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学校学生专业文化课需求的实际,在满足就业岗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和有助于学生高考备考的前提下,我们觉得有必要编写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校本教材,补充现有教材的不足。从语文教材的结构入手,一改过去语文教材以文体、话题为单元的模式,进行语文教材模块和内容上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共分四个模块:古文、诗歌、现代文、当代工匠传记。本教材旨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职 现状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68-02

一、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湖北省技能高考改革趋势的分析

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入学的起点很低。我们所教的很多学生本来就没有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够高。进入职业高中后,普遍对文化课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偏向专业技能,以致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表现为没有探究的欲望,学情如此,也跟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的现状有关。

2012年,湖北在全国首创并推行的一项重要高考改革即“技能型高考”,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这种‘技能型高考不仅为高职学校提供了技能素养高的生源,也能推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高职的衔接。

技能高考文化课,与普高语文相比,难度降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语文课程的这种奠基作用,决定其在中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錦教授说过:作为基础文化课的语文,它所培养的语文能力不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更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我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一直采用的是劳动部2003年编写的第四版语文教材,虽然这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有所改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直以来各校重专业课轻基础课而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课时不足,加上学生基础原本就差,造成学生不愿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现有教材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难以完成。一句话,如此的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为了改变现有状况,切实使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市场需求,使语文教学渗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使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改革语文教材的需求。

三、适合我校中职语文现状的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中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听话、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阅读、书写和语文综合实践等诸方面能力;同时,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意义是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我们的编写原则,即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

立足于现实,指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阅读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话题切入,选取起点低、易接受的若干篇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职场成功人士传记、文学史上名篇名作。

针对学生普遍语文积累少,国学修养欠缺的现状,我们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编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国学方面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笔者以为,不如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入手。例如,我们设计了国学经典选读:《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我们还设计了古典诗词选读。古典诗词能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着眼于未来,是考虑到学生今后能走向社会,在职场中需要的基本素养。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侧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选取了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海明威的《忠心不二的公牛》,杨绛的《人不炼,不成器》,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人格操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启发、引导中职生树立人生远大目标,提升人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则现状中职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