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清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44-0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科能力培养是中学教学三大任务的中心环节,而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的学习历史知识并很好地运用历史知识。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转机,注意激发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中学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机。进入初中,面对繁多的学科,学生往往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况。加上部分学生视历史课为“小科”,学习无兴趣,造成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能力低,为以后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历史课设置了障碍。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切实抓好教学转机,把好思维能力的第一关。
把握转机,重在激发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兴趣、爱好、动机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奥秘。一旦兴趣动力系统开启后,思维就处于高涨的积极状态,思维潜能也就积极开发出来。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激趣、问难质疑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最有效的途径。
激趣,就是激发并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活动兴趣的产生与该种能力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并且是它发展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美激趣、以情激趣、设疑激趣等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容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同时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质疑问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难易适当、有较强启发性、令人探索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向别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思维活动。激发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个方面。
现版历史教科书正文、原始材料、图、表、注释并存,脉络十分清晰,可读性强,为各种能力层次学生预习提供了方便,但预习必须有教师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首先,应注意重点问题的字、词、句、段,并注意其内在联系,注意其在教学章节中的地位,并让学生列出有关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抽查或让科代表协助检查。其次,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有针对性的让某些学生口述自己预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讲解释疑。再次,对于某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自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另一主要途径是课堂思维训练。这一步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度的训练题。这样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并使之学会了把握全貌、全面地、科学地分析问题能力。
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并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探讨,把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
三、因材施教,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授人一鱼当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重要途径。
1.分析与综合。二者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例如,在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一结论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中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比较,结合地图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最后综合结论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比较和归类。这在进行复习时尤为重要。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张冠李戴。例如,《美国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经济大危机》这三课讲的是美国的历史。事件的產生、事件的人物及事件的解决的办法,通过归类的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美国是怎样独立、怎样维护国家统一、怎样摆脱经济大危机的。比较和归类就是使学生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总之,把握转机,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之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