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刚刚上大二的小丽自办了信用卡之后就迷恋上了刷卡的感觉,每天不刷刷卡买点东西就浑身不自在。生活费仅供日常开支的她不断地透支信用卡,甚至不惜通过网贷来继续购物消费。短短半年时间,小丽已经欠了十余万元的债务,因为无力偿还又羞于向家人启齿,最终选择用自杀来逃避讨债人的不断上门纠缠……
刷卡的快感来自何处
信用卡消费是把双刃剑,让很多“卡族”尝到甜头的同时,也让一些“卡族”变成了“卡奴”,甚至如案例那样,因为盲目刷卡消费,让自己陷入灾难的深渊。
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刷卡消费有如下心理隐患。
即时的心理快感 消费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快感。刷卡消费给人带来比现金消费更多的即时快感体验,也就更加刺激了人的盲目消费热情,因而打乱了理性的消费计划。
盲目的心理错位 信用卡里面有个信用额度。虽然道理上谁都知道,信用额度绝不等于消费实力,但许多人却常常会出现心理错位,把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错当成自己的消费实力。于是,刷起卡来,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自己的经济实力,结果当然是不少麻烦在前面等着。
责任的心理转移 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时常会对自身的偿还能力考虑不足,至少不需要即时为此付出代价。这样,就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回避了自己的还款责任,造成一种责任转移的心理。
延迟的心理效应 购物,是快乐的;花钱,是痛苦的。花钱的痛苦多少会抵消掉购物的快乐。现金消费中,购物与付款紧密相连,这种痛苦抵消快乐的心理效应是即时的,因而有助于调控人的购物欲望。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购物之后,这种痛苦抵消快乐的心理效应大大延迟了,从而削弱了自我调控能力,于是消费起来就会大手大脚。
不同的心理账户 人们在金钱的管理上,除了现实账户外,头脑里还另有一个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客观上等价的钱在心理上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中,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
怎样避免当“卡奴”
正是因为信用卡消费存在诸多的心理隐患,所以我们使用信用卡消费,应该理性,做好自我心理监控,才能不让自己沦为“卡奴”。
首先是进行心理自评。你要想当“卡族”,一定要先对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一个基本的自我评估。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理性、不善自制,还偏要当“卡族”,那就无异于飞蛾扑火了。对缺乏自制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彻底不当“卡族”,放弃信用卡,使用储蓄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盲目消费。
其次是经常心理自警。如果心理自评过关,已经入门当“卡族”了,也要不断提醒自己,严格心理自制。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上文提及的心理误区。
最后是操作心理自控。比如,信用卡要量身定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卡;信用卡在精不在多,给自己限定数量;限定卡债数量,不超过信用额度一半等。再如,可以采取心理想象法。刷卡前延迟半分钟,把刷卡想象成给人家现金的情形,想象得越真切越好。這样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会让你的刷卡方式有所调控和节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