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的北京已经冷得冻脸,军博附近的一家兰州菜馆里,一群科幻作家围坐一桌啃着热气腾腾的红柳枝羊肉串,他们刚刚参加完仪式感浓重的第八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颁奖典礼,从波士顿远道而来的《三体》译者,同样也是雨果奖获得者刘宇昆感概了一句,希望明年不会这么冷了。同样来自波士顿的Crystal M. Huff女士反驳了一句,那也没有波士顿的冬天冷。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新时代了嘛,可不应该暖和一点儿。所有人愣了一下,接着大笑,举杯,为新时代干杯。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2018年的全球华语星云奖便挪到了八月末九月初,一来为了更多学生党可以在开学之前参加活动,二来也是为了解决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将星云奖入围作品的时间段落从原来的六月到次年五月,恢复成按自然年划分。有人戏说,星云历法才实施了八年就宣告结束了,这抗战才刚刚结束。
这届星云奖颁奖礼有一个神秘环节,一直到开始前三天都处于高度保密阶段,只有组委会少数核心成员知道。星云奖邀请了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几位老师,将他们的一部机器带到了现场,这部机器不是别的,正是在科幻小说里被写过无数次的时间机器。
物理所的老师介绍了半天什么量子纠缠和大脑连接组,科幻作家们也没听明白,只知道这台长得像美发店里烫头机一样的东西,能够把一个人的意识与某个时间段里同地理位置的另一个个体意识产生42分钟的纠缠效应,也就是说,坐上去的人能够穿越时间,体验42分钟的过去或者未来。但是物理所的老师说,目前回到过去这个功能还没完善,所以只能去未来,说话间闪烁其词,大家也只能接 受。
至于为什么是42分钟而不是41或者43分钟呢?所有的科幻作家都笑了起来,《银河系漫游指南》里已经说过了,42是宇宙万物的答 案。
经过抽签,有几位作家被选中在颁奖礼过程中戴上头盔体验42分钟的未来,然后他必须回头用作品向大家讲述他的所见所闻,至于是哪一段未来,组委会商议之后决定是20年后,既不太近,又不太远,足够安全。于是,去年剛凭《驱魔》获得最佳长篇金奖的韩松,今年又从波士顿飞过来的刘宇昆,刚刚出完《银河之心》三部曲的江波,新上任的星云奖组委会主席陈楸帆,被抽中成为第一批的时间旅行者,去体验42分钟的北京2038。
未来的北京还有雾霾吗?天际线更美了吗?人们还挤着地铁上班吗?人工智能让更多人下岗了吗?比特币涨多高了……每个人都向这些旅行者们抛出了一堆问题。
大屏幕开始闪烁倒计时,在场所有的观众都跟着一起高喊,1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