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照进现实

2017-12-27 00:02王杰夫袁斯来张莹张晶姚芳沁
第一财经 2017年5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

王杰夫+袁斯来+张莹+张晶+姚芳沁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未来从未如此触手可及。其中,前瞻技术的发展超出了人们之前的预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量子技术等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未来的变化。

今年,人工智能真正走入大眾视野。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期间将无人驾驶汽车开上北京五环,同时收到了罚单与惊叹。苹果的新一代iPhone X里,人脸识别技术成了黑科技,刷脸取代了刷指纹。而明星AI程序AlphaGo在年中战胜了柯洁九段,更惊人的是,没多久,它的后继者AlphaZero不仅能下围棋,还可以下国际象棋和日本将棋,并且一出手就打败了各自领域内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程序。

此外,在生物医疗领域,基因检测已经完全商品化,只要花上几千元钱,就可以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图谱;基因编辑技术CRISPR也愈发成熟,不久后我们有望通过修改基因来根除部分疾病。同时,在仿人机器人领域,波士顿动力公司一段机器人表演后空翻的视频刷遍了网络,要知道过去十几年间,双足机器人连走不走地稳都是大问题。

尤其激动人心的是,在这各种科幻般的技术背后,是商业公司在驱动。一方面,大公司们试图布局未来,这些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节节攀升,同时,为了不错过任何机会,它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投资与收购。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也将目光瞄准这些新兴技术领域,在它们的扶持下,原本在象牙塔里的试验品纷纷落地成为产品,去准备接受市场的考验。

在2017年的末尾,我们相信未来已来,为此我们选择了8位在各个前沿领域有商业创见的思想者来与我们一起畅想未来的世界。他们中既有国际级技术公司的技术高管,也有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人,还有在实验室与工厂间日夜不休的创业者。

在他们的回答中,一个共识贯穿始终,未来社会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分野会愈加明显,而人工智能与机器毫无疑问将会接管后者。大公司的力量将会愈加强大,它们会形成一个个数据和技术的闭环,并且接管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那些需求。这也将反映在未来社会的就业体系中,绝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会被机器取代,这不单单是指体力劳动,律师、医生、基金经理这些依赖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职业同样面临消失的危机。从生活上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发生改变,3D打印的衣服、流程化生产的食物、模块化的房屋,以及公共共享交通,我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将不再是问题。

当然,有共识自然也有分歧,绝大部分人都比较乐观,他们认为短期内技术的发展会造成诸如失业等阵痛,但更长的尺度上看,技术发展会将我们从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会前所未有地发达;而另一些人则对大公司无所不在的未来表示担忧,以及当技术前强大后,我们能否还稳稳地把它们“关在笼子” 里。

不过,每个时代在当时代的人眼里,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未来想必也是一样。

技术人领导商业公司是昙花一现

C=CBNweekly L=李开复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

L:CRISPR基因改写技术,这个跟AI一样,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至于AlphaZero,我还是很佩服DeepMind能够有想象力和执行力,如此有效率的、清晰地让世界看到技术加工程的力量。但AlphaZero在围棋方面获得的成功是没有通用性的,我们今天能见的所有AI有价值的应用都是需要数据的。这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C:有没有什么技术你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用?

L:AI在医疗的应用一定可以取得巨大突破的。而近5年来人工智能最大的突破是在计算机视觉。既然计算机连人脸都可以识别,那么肿瘤、皮肤癌等等这些东西难道还需要我们不自然的,通过训练人眼来完成吗?但这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这是反人性的、不该发生的。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数据不共享的问题。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L:技术人领导商业公司是个昙花一现的状况,当然,永远会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成为公司的领导,比如Google与微软,但如果我们因此认为这会是常态,技术人领导公司,商业人来打工,我想这是本末倒置的。

在计算机时代,更延伸到AI时代,一个特点就是人才太稀缺了,让这些人才有一种观点,“因为我是唯一不可取代的角色,那我怎么能不做CEO呢?”同时,VC会说你不懂技术我怎么敢投你,你的核心人才在哪里,我怎么用股权绑定?所以这个时候,过高比例的技术人成为公司的领导者。但其实领导一个公司需要的是你的战略,你的对外合作,你的人脉、管理、招聘等,一个CEO一定程度是在管理公司外围、内部的各种关系,一个技术人的训练可能还真不如一个MBA的训练,所以做一个大公司的CEO主要还是以年长有经验的人为主。

C:公司在未来是否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L:公司力量在增长是毫无疑问的。经常有人问我中国和美国未来科技谁更强,我想说从学术界来看,中美学者很愿意合作,全球学术界都很和谐,尤其人工智能,学术界是以分享为主的。

但哪一批人可能隐藏了技术不告诉别人呢,那一定是公司。Google一定有一大堆没有发表的东西,BAT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形成7个闭环,Google、微软、亚马逊、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7个闭环在运行,里面有很多东西是黑盒,我们看不见的。公司的力量在变得强大,因为它们拥有自己的数据闭环,它也拥有公开或不公开的选择,这和学术机构是不一样的。

C:未来,投资行业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投资人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和今天有何不同?

L:投资中,客观的部分会慢慢被机器取代,每个行业都是,那些重复性的、数字性的、大数据性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比如说我们财务尽职调查的岗位应该就没有了,二级市场的投资就更可能是数字化的了。

这个时候,人就要走向那些不能被数字取代的职业,比如说跟CEO一对一的对话,去拷问他一些问题,去揣测他未来如何应变和竞争,去问他的团队对他的认知,问他的客户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问他关于行业的判断,战略的把握等等,这些要靠人。

Google Ventures的投资委员会里面,现在就有机器的参与,它拥有否决票,也就是说,人判断完后,机器算算数字说不能投,那就不投。虽然机器否决的案子不多,但它确实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算出投资的大概回报。

C:你现在的投资里面,有哪些属于对未来的投资呢?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标的?

L:我们当年投旷视科技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2012年,人脸识别的商业应用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人知道,手机普及率还不够,拍的照片还很模糊,人脸识别怎么挣钱?但我们相信這一定是未来,我们知道机器学习会越来越强大,手机摄像头会越来越清晰,传感器更多,而视觉和机器学习是可以很好结合的。

当然我们也可能看错了,但看错的话,我们希望得到的就是旷视科技创始人对我们公司非常强烈的认可,虽然有可能公司不成功,但他愿意在下一次创业时还来找我们,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C: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L:技术如果导致不好的结果,那一定是人的错误不是技术的错误,这是我多年来深信的一点。发展技术是中立的,但未来十年中,我们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前一阵伊隆·马斯克说我们要立法来管理AI,吴恩达也回答了法律应该要针对行业,而不是技术本身,我觉得这点很对,我们确实要用法律手段来防止坏人用AI技术做坏事,比如洗钱骗钱,但那应该由洗钱骗钱相关的法律来处理,而不是由AI的法律来处理。

C:未来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就能看到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上限?

L:科技的成长一定是快速的,且在研究上已经逐渐从纯凭人脑思考过渡到人加机器了。计算机或AI可以加速任何领域的科研,在化学方面AI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元素,生物方面或许可以发明新的药物。这一切都让我乐观。

此外,与其去纠结技术可能的上限,不如去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协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比如我们现在去某个学校的AI部门,它还是一个教授坐在角落谈他的观点,学生看着上帝一般学习,会有很多学术派的王不见王的问题,跨领域的方面就更是充满了鄙视链,计算机学看不起人类学,反之亦然。总而言之,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应该先搞好,另外就是人应该更好地利用机器。

C:你是如何布置你的家,并让你的生活显得有未来感的?

L:现在智能家居都很非智能,它以为自己很聪明地帮我设置了一大堆模式,但实际上这些模式用处并不大。我到很多号称智能家居的家里面去,突然灯就开了,窗帘就开了,突然就进入什么模式了,让人困扰。

我们家里,基础的东西,例如网络都是最快的。我还是很相信有线的设备,因为我要求很高的质量,所以什么无线的音箱,音乐放一放就断了,我不能接受。我现在用的音箱,一套Sonos,就是直接插着网线的。家居是一种享受,我不要那种技术的不必然性。家里有点智能的东西几乎都很麻烦,老是要人来修,比如监视器啊、可视化对讲机啊,每一个我做的先进的改变最后都让我后悔。

C:请推荐一本你认为影响了你对未来看法的书。

L:马文·明斯基的《The Society of Mind》,是很老的一本书,当时他对未来有很多预测,虽然不见得是对的,但思维方式影响了我。

如果不限于书籍,或许最合适的是苹果当年做的一个视频,叫《Knowledge Navigator》。是艾伦·凯做的,他是图灵奖的得主,指引了今天PC的发展方向,也是苹果公司的院士。当时乔布斯出走以后,他在苹果帮约翰·斯卡利统领苹果技术开发,做了一套对未来的想象,就是《Knowledge Navigator》,你今天去看会觉得很普通,里面的视频会议啊、平板电脑啊、语音助手啊、3D模拟化啊,似乎都已经发生了,但你要知道这是1987年做的。

唯一限制我们的是想象力

C=CBNweekly S=沈向洋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S:最震惊我的技术应当是HoloLens。因为我有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背景,因此HoloLens涉及的技术对我来说相当重要。HoloLens是一个从跨越研究到产品工程落地的绝佳范例—而且它拥有来自全球各地大量的企业客户,可以帮助它们改进产业链运营、生产、客户模型、游戏等各个方面。这实在是令人振奋。

C:有没有什么技术你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用?

S:量子计算有着巨大的潜力。它将是计算技术的一大突破,不过确实关于它也还存在许多我们尚不了解的领域。很多专家认为,一些可能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的问题,也许有朝一日只需要几秒钟就能通过它计算出结果。量子计算机将会极大推进医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发展,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最困难的问题。

C: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商业?好奇心?

S:我相信,最强大的技术应当来自我们的想象力。一百年前,人们所想象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的飞行、登月,个人电脑的普及,海底之旅等等—如今都已成为现实。我们永远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想象成真。唯一限制我们的是想象力。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S:从商业活动到科学研究,一切都将离不开人工智能。商业世界将会彼此联通,更加智慧。关于政府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政府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平台。它是人力资源和各类组织的很好的交集—它也将为未来的商业发展和业务关系带来很多机会。

C:再往后挪一下,比如2050年 呢?

S:如果能够展望未来,了解2050年的生活情状,那真是太好了。但我不得不把这个工作留给未来主义者,而我还是会专注我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即让我们为未来有所准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我们有许多需要展望的事情。不过现在要预测细节还为时尚早,但我希望到那时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挑战—比如癌症。当然很多其他的挑战也将产生,而我们必须拥有前瞻性的思維,因此得以应对它 们。

C:作为全球重要技术公司之一的高管,你怎么看待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

S:我的希望是,微软作为一个公司,在2027年的时候能够和1997年、2007年,以及2017年一样发挥价值。我感到很幸运,能够和全球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我的团队跨越不同时区和国界,每天都专注于构建重要的技术,为蓬勃的未来铺路。

C:请推荐一本你认为影响了你对未来看法的书。

S: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我们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的新书《刷新》。这本书今年秋天已经在美国发行,将在明年登陆中国。书中,他讲到了会改变未来的三样技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这也是关于建立正确的公司文化很棒的一课。

人工智能完全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C=CBNweekly Z=祝明铭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

Z:是AlphaZero。实际上它宣告了一个时代,就是任何确定了有限规则、有数据支撑的领域,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原来我们只是在理论上意识到这一点,AlphaZero让它成为现实。棋类就是很典型的,它规则有限,不需要先验经验。

AI由对样本数据的学习进入对规则的学习,这已经是一个飞跃了。原来都说大数据,数据越大越有优势,但现在棋类不是这样,它完全没有数据,只要有规则,就可以去做。DeepMind证明了,不管过程多么复杂,只要最后判定的规则是清晰的,它就可以通过端对端的增强学习来完成这件事情。这从行业的角度讲,意味着大公司的数据未必有着决定性的优势,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C:有没有什么技术你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用?

Z:最直接的就是智能驾驶,最早在1960年代就有人做所谓的自动驾驶,当时甚至还需要在道路上铺设传感器。今天虽然媒体不断在报道智能驾驶,但它离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距离。这反映了,有的技术看起来发展很快,但当它逼近临界点的时候,很难再往前走。例如一个业内共识是,今天的自动驾驶一旦碰到黑天鹅事件,还是完全无法处理的。人遇到黑天鹅事件可以通过经验和推理处理,虽然反应会慢,但人工智能可能会做出完全失控的决策。

还有一个技术,就是全息投影,它也是看上去离我们很近,其实很远。今天我们对于全息技术的方向到底是有介质还是无介质还没有定论,现在传统的无介质全息技术还没有发现,当然实验室里,分辨率特别低的全息技术已经有了,通过光干扰和光衍射技术实现,但实现很难,需要两束激光极其精确地打在一个交会点上来产生干扰效果,今天的制造能力还差得很远,甚至这个方法本身就不可行。

C: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商业?好奇心?

Z:我认为本质的驱动一定是范式层面的,简单来讲,就是在数学公式上完成的一个变革。比如相对论对于经典物理学就是范式层面的变革,同样,进化论也是一种范式层面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非常非常少,大部分的变革都是工程性的变革,是效率上的变革而非本质上的变革。这大部分变革虽然对人类社会推动非常大,但它的基础理论并没有变化。例如内燃机汽车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它真正的变化最近才发生,由电来驱动,也是整个大变革中的一小部分。例如爱迪生的灯泡,它是一个工程革命而非范式革命。

C:基础研究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突破性进展了,未来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一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就能看到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上限了?

Z:关于有没有可能,我们不能关注过去,也不能关注现在,而要关注问题,今天我们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找到根本答案,比如生命本身,所以生物学肯定会发生根本性突破;人工智能也一样,还没有找到一个范式层面的基础,所以大家还在瞎子摸象,通过工程方法,找到一些表象的东西。

这两天人工智能圈最流行的文章就是,Yann LeCun与Ali Rahimi关于“深度学习是不是炼金术”的争论,LeCun的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看“工程方面的产品总是要先于理论理解一步”,今天的AI就特别典型,它先有工程上的东西,慢慢逼近一个结果,发现它确实很有效,但离基础解释还有距离。虽然没有在根源上找到解释,但它特别有效,这就意味着它一定在逼近真相,我相信这个范式的转变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到来,乐观是二十年,悲观是一百年,我认为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

C:那么我们大脑的计算能力有可能限制我们科学的发展吗?

Z:在我看来,想象力是限制的本质,而不是基础能力,关键在于敢不敢想敢不敢去做。我举个例子,费马大定律,几百年来全球最顶级的数学家都没能解决它,最后是偶然的,在一个完全跟数论无关的领域里面被破解掉了,这就是所谓的椭圆曲线理论。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它就在那里,就在你的工具箱里,你的抽屉里,你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它,能够找到它并不是由你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想象力决定的。我相信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最后解释AI的、解释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质规则的东西,会非常简单,它一定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数学公式,它就躺在你手边的抽屉里,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到那把钥匙。我还是愿意怀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去看待技术发展,要不然我们就不做这个行业了。

C: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这背后的原因是?

Z:大部分的技术其实是在改变人,改变人这个物种的定义。比如你感知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包括你对很多东西的接受程度也发生变化。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有兩种东西会赋予它不同的特点,第一个是人自身的选择,把握和推动这一技术的先行者的选择,他们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技术往什么方向走。例如基因科学,它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它既可以治病救人,但也有非常邪恶的一面;到今天为止,全球的一群科学家还在维护它相对友善的一面,尽量把它“关在笼子里面”,让它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些东西。至于能不能永远守住我不知道,但是这一群科学家极大影响了它最终会走向哪里。

第二个就是人类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接受汽车,接受手机,接受这些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未来我们也会更多地接受生物和信息化的东西,比如说未来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处。

另外,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会不会引起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一定会。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未来人类会不会从人工智能那里受惠。它一定会取代很多传统领域的劳动者,会改变当前的利益关系,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未来五十年、一百年后,是不是所有人都受益。

我觉得人工智能是完全有可能让所有人都受益的,至少到今天为止,它是最有可能让绝大部分人都得到好处的技术。因为今天我们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多的是知识差距,很多人不会用电脑,就会在今天错过很多机会,而未来AI会帮你处理这些事情,它能够让你回归更感性的一面,更多是你的品位、你的审美、你的想象力决定了你在未来世界的地位,而不是知识。

今天医生、律师是凭借知识获得地位,而未来,只要有一台AI,我们就可以抹平与医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差距,那个时候,人们之间更多的比拼是在人文主义方面,甚至有很多东西是与生俱来,并不是训练得来的。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Z:我认为普惠技术的公司,未来一定是最有机会的,公司能力越能够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技术公司就越有价值。还有另外一种公司会很有价值,就是个性化的公司,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的公司。现在我们还没有到那么理想的一个状态,不过你看最近消费升级的核心不就是个性化嘛。

至于和政府的关系,我相信一点,谁能够掌握核心计算力,谁能够掌握最大的计算资源,谁就将是这个社会的控制者。政府到今天为止仍然掌握着最大的计算资源,包括智慧城市、摄像头、传感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倒不认为它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但的确会让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变革。

C: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也就是2027年,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未来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Z:首先,AI一定无所不在,只不过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我相信自动出行一定普及了,即使不是百分百自动化,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由机器接管,只需要很少地干预它。在这个基础上,它会改变很多人对财产和工具的拥有方式,比如说共享可能真的会是一种普遍情况。

人们不再需要一个物理上属于自己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个性化上、数据上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具体到一辆车上,这辆车是共享的,但因为它了解你个性化的数据,它就会变得像是你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物理上拥有一个东西变得没那么重要。手机也是一样,未来我拿起一部手机,它通过摄像头识别我是谁,然后按照我的个性设置来配置这台手机。手机不会是未来主要的沟通方式,今天手机是典型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隔离的,而未来的交流一定是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

C:再往后挪一下,比如2050年呢?甚至2100年呢?

Z:我想那时的重点会是生命科学,人思考的重点是,当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消耗,当竞争没有那么复杂,你不需要在短期内作出困难的决定时,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会是整个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那个世界可能是非常美妙的世界,也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世界。

C:在那个时候,什么职业会被淘汰?什么职业将被创造出来?为什么?

Z:完全靠经验、完全靠数据来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工作一定会消亡,这里面包括很多,证券、律师、医生等。当一个社会发生技术变革时,一定会有一代人被淘汰掉,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才会发生改变。

而那些能够丰富你生活多样性的职业会被创造出来,例如我幻想一个职业,它能够规划你生活的乐趣,因为未来你的时间很多不需要工作,需要有人来指导多出来的12个小时干什么。

C: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你怎么看待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

Z:Rokid主要就在做两件事,理解与交互。我们会站在人和世界之间,来替你消化掉信息并给你展现一个更个性化的世界。我们一直在寻找人们与世界最自然的交互方式,比如语音就是我们的第一步,视觉可能会是第二步,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终极方式可能就是读你的脑电波。

C:你是如何布置你的家,并让你的生活显得有未来感的?

Z:在布置家的时候,我强调的原则就是如何把技术藏起来。比如我很讨厌遥控器,它是一个让技术看得到的东西,当遥控器消失后,你会发现你跟你的房子之间有更简单的交互。因此,当一个房子看起来古老与简单,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技术才变得如此简单。当前技术的一个特点就是,技术藏不起来。

未来的技术城市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技术范儿,它反而会变得清新自然。那些看起来冷冰冰的技术世界应该会是一个中间阶段。人一定会追求跟自然的融合,要知道人的进化没有跟上技术的进化,我们的DNA与猴子差别很小,我们还是喜欢水,喜欢植物,喜欢风景,人没那么容易被技术所改变。

不满是向上的阶梯

C=CBNweekly Z=张锐

C:为何你会选择双足机器人这个领域,而不是四足式、履带式?是因为这种机器人更像人吗?

Z:仿人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有可能成为一种通用的机器人平台,比如我们当前环境下的桌子椅子的高度,台阶的高度,所有设备都是以人的尺度设计的。因此,仿人机器人不需要为此做什么改变,可以很方便地获取。

其他机器人当然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桌子上放一个聊天机器人、地上放一个扫地机器人,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十几种机器人,管理这些机器人是很麻烦的事情。另外就是仿人机器人在交互层面更直接。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同时发现,仿人机器人最佳高度在140厘米左右。

C:双足仿人机器人在未来会替代我们的工作吗?它与我们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平等的,还是相反?

Z:在恶劣环境下,机器人一定比人更有优势。比如说战争,比如喜马拉雅山上的解放军战士的岗位,在这种环境下作战机器人就更有优势,只要电子电路、电机支持在那个温度下工作。

至于机器人跟我们的关系属于伦理问题,按照今天我们设计仿人机器人的方案,它还是充当人类的助手,为人本身提供服务的。当然,随着未来的演化,有可能一部分人愿意把机器人当成自己的朋友。

C:很多科幻小说中都有描写机器人威胁人类生存的情节,你怎么看?

Z:机器人设计者的初衷都是希望它能够遵照某种指令,这就能够在开始就避免糟糕的后果。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也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意志。这时候要分两点来看,第一就是即使同为人类,人与人间的观点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应该也可以接受机器人有不一样的观点;第二就是机器的物理构造决定它的动力一定来自某种能源,它的信息传输也要有相应的介质,人因此也拥有可以控制机器人的手 段。

C: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在2027年,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Z:这就像是过去从PC、笔记本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机器人也会逐步进化。早期机器人会出现很多品类,例如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这类专用型机器人会占到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而仿人机器人由于成本昂贵,供货周期长,不容易维修,市场占有率会很低。但随着技术的演变,仿人机器人成本会逐步降低,并且具有更全面的功能。

C:再往后挪一下,2050年呢?

Z:在1997年时,受到IBM国际象棋战胜人类的刺激,国际学者认为未来技术会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静态的,深蓝在国际象棋战胜人类后,下一步就是在围棋上战胜人类;另一个是动态的,这就是发展双足仿人机器人。

为了追求双足仿人机器人的发展,当时定了一个规划,计划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一支由机器人组成的球队,依照当时世界足联制定的比赛规则,采用真实的足球场地,胜过一支由真人组成的足球队。这也就是机器人世界杯的来源。20年前第一次在日本名古屋举办,之后每年换一个国家举办。如果基于这个目标来看,那么2050年时,机器人在活动能力上可以完全取代人类了。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Z:应该还是不久前波士顿动力公司放出的Atlas机器人做后空翻的视频。

C:有没有什么发明你很希望它被应用但还未曾应用?

Z:我比较关注的有两个,一个是人工肌肉和软骨技术,主要是化学界和材料界的人在研究它。因为机器人如果能用人工肌肉做材料是非常好的,现在我们用电机来做机器人控制还是一种简化的方式,人的姿态变化比电机要丰富得多,它是由肌肉实现的。另外一个就是新的电池技术,因为现在我们的电池只能够续航3个小时左右。所以我想未来仿人机器人如果想在物理结构上有大的突破的话,很可能是这两大技术得到了应用。

C:對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

Z:我想人本身就有探索的欲望,比如仿人机器人到底怎么做,一百个团队可能就有一百种方案,但我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去判断哪种方案是更好的。当Atlas或ASIMO两种方案做出来了,我们又会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不满是向上的阶梯。

C: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

Z:这分为两大不同的层面,一个是基础科学,一个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目前是更活跃的,当然,工程技术的迭代和升级更依赖于比较稳定的基础自然科学,如果基础科学不提出问题,工程技术反而无法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现在各种技术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尤其在集成系统里,比如机械、电子、控制、算法、软件等,这些技术结合可能会诞生新的交叉学科,反而让技术发展更有活力。

并不遥远的“美丽新世界”

C=CBNweekly D=戴文渊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D:要说公众层面的技术,我觉得都是必然的过程,但可能会比预期来得早,比如围棋打败人,我当时以为还要晚一两年。

人习惯于线性思维,但未来和技术都是指数级往上走的,自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增长模式都是指数级的,不是线性的。所以技术发展会比人们以为的更快,我们会觉得很多事很遥远,但没过多久就实现了。人工智能复制更可怕,它背后是软件,能大面积复制,有了1,就有了无穷大。

C:有没有什么技术你很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用?

D:作为技术工作者,想得比较清楚,比如公众对于AI的认知还是接近科幻电影和小说,觉得未来AI看着和人一样,分辨不出来了,但实际上机器人是另一种东西,不是和人一样的物种。

C: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是商业,好奇心,还是人类问题解决的能力?

D:技术的进步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场景的驱动和需求的驱动,例如我们今天在中国看到的绝大多数技术的进步是由一些商业场景的驱动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驱动力来自于人自身,科研工作者是把攀登技术高峰当作毕生事业来追求的,他们的驱动力是另外一个驱动。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D:到时候需要满足的需求就不仅仅是温饱了,而是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大家付费的点也不一样了。未来最愿意付费的可能是音乐或电影。

公司会存在,也是会被需要的,只是组织形式会变化。现在是人组成公司,但未来公司需要的人数量会显著降低。比如银行,大银行现在几万人,未来可能只需要一个人,比如互联网上就能管理资金,系统都是人工智能去策划和执行,行长制定战略,下面的事情都是机器完成,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C: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为什么?

D: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人不再需要为生存和物质担忧了,很多是需要精神层面的追求。未来二三十年后一定是这样的。

C: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也就是2027年,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在你的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D:机器是必然代替人工作的,机器是用另外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趋势是人类劳动力资源在往下走,机器劳动力资源指数级往上走,用不了多久,二三十年后人就不需要为财富工作了。如果机器人数量和劳动力数量、人类劳动力数量能达到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年轻人就不一定需要为创造社会财富工作。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赚钱,赚钱养家是比较低级的需求,之后会有更高的追求。

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财务和速记要开始转型。码农会比较晚被淘汰,他们是制造AI的,要实现自己制造自己是更高级的过程。没有科研能力的医生未来会成为研究人员,包括律师也需要转型,因为现在的判例法是非常适合机器学习的,好的律师知道用更多的案例去佐证自己,但这个事情机器能做。生产力能大大解放,比如医疗行业里医生太少了,这就是生产力不足、劳动力不足的原因,现在机器要是能达到普通三甲医院医生的水平,就是巨大的解放。

C: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一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就能看到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上限了?

D:远远没有到上限。上一个世纪很多东西都是基于很久以前的理论,比如登月。人工智能理论1950年代就有了,但落地是2010年前后的事。人工智能的形式不一样,但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惊人的。和上一个世纪不一样,它的进步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咱们看到的不是今天新闻客户端的推送,还是原来的报纸。BAT背后都是智能技术在做广告投放,如果没有AI,收入砍到今天的1/10都是可能的。技术从理论到原型到全面落地,有一个过程,现在是全面推广的阶段。

C:目前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个阶段了?有哪些突出性的成果?最难克服的技术性瓶颈是什么?

D:未来通用人工智能不会像人一样,拥有人所有的能力。机器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个在今天已经存在了。难的是如何和市场对接,如何推广,现在做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而是市场推广。人工智能的发展难点不在数据,在于如何利用数据,我们缺少利用数据的意识,也不知道怎么去学习这些数据。

C:你选择了金融领域作为切入点,人工智能对它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D:人工智能需要很大的投入,而金融和互聯网都有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先升级金融,然后借助金融影响其他领域。改造一个行业的过程中会产生金融的机会,比如供应链的升级会有金融进入的机会,金融可以为研究提供资金。

C:你是如何布置你的家,并让你的生活显得有未来感的?

D:我自己在生活层面是比较回归原始的,我度假很享受没有信号的状态。家和工作不一样,工作场景的技术是越先进越好,但家里我比较“原始”,生活和工作还是需要切换的。正如厨师在家不做饭一样的道理,我是科技工作者,在家里想干点不那么技术的事情。

今天的商业规则依然适用于未来

C=CBNweekly A=Omar Abbosh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A:目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技术是CRISPR,这是一系列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实现在某个固定的基因组上添加、移除或是改变基因材料,人们可以针对任何DNA作出精确的编辑。我目前一直在密切关注生物混合机器人技术,也就是有机物、软组织的生长,如何通过程序来控制它们,让它们可以像机器人一样活动,我很看好这个技术的前景。

C: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是商业,好奇心,人类问题解决的能力,还是人类本身的基因?

A: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考古学家认为,相比其他动物,人类拥有更长时间的童年,这是让人类有着更强发明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在童年时期,当人们不受规则和界线的约束时,他们拥有最旺盛的创意和发明。谈到具体某种技术的话,我们看到了技术成本的显著降低,比如无人机、机器人、基因工程和云技术。正是因为技术成本的降低,直接促进了创新发明,而每一轮创新发明又推动了下一轮的创新发明,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下我们看到如同海啸般的变化。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职业会被淘汰?什么职业将被创造出来?

A:今天的商业规则,放到未来,很多依然适用。企业仍然需要通过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但它们需要有更快的应变能力,因而他们会形成一个个小型单元构成的组织。团队成员将拥有多样的知识背景,而不像我们目前普遍的部门与部门间独立的结构。

随着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优化,许多职业的性质将出现改变。人类和机器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那些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主要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其中最能带来显著影响的就是自动驾驶技术。从长远来看,那些高危和重机械的职业都可以被自动化,让工作环境变得更安全。不过,自动化代表某项工作的一部分,并不等同于用自动化完全取代某个工作,而是让人类可以解放出来集中处理那些更高价值的任务。比如,在埃森哲,我们已经有2万个职位被自动化了,但我们并没有为此裁任何人。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诸如数据管理和算法优化等领域会创造出很多新的职业。这就像网页设计师或是智能手机零件加工师这些职业一样,在1980年代的职场根本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工种出现,同样,在人工智能时代,也会有新的职业涌现出来,现在还很难预 测。

C: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为什么?

A:对于技术的进步,我一定是持乐观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来分析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演进,总是技术在不断帮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包括轮子、蒸汽机、电,以及最近的互联网等。

法国哲学家Paul Virilio曾说,所有的技术都有其副作用。我们发明了船,船也会沉没于大海,发明了飞机会出现飞机坠毁的事故,各种新兴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我对人类的独创性有信心,我相信人类社会有能力形成最优的组织结构,让新技术的益处得到最大发挥,而不是其弊端。

C: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也就是2027年,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未来在你的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再往后挪一下,比如2050年呢?

A:10年后,咨询行业将完全由数据驱动。当然还是会有人工与机构合作解决商业问题,但数据和相关工具的应用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通过人工智能生成认知将极大缩短项目的周期,而准确性却可以得到极大提升。预测2050年会很难,不过在精准医学、精准农业、机器人技术和材料科学上的突破,意味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大片领域都将变得与今天完全不同。

改变世界需要创造新的技术

C=CBNweekly H=Pablos Holman

C: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H:针对DNA的治疗,它可以在人类的DNA里添加必要的片段,以此达到治疗或者改造等目的。虽然这项技术还在很初级的阶段,但它意味着人类在某一天或许可以主宰自己的基因,我认为这个领域有很广阔的前景。

当然,在DNA上“做手脚”总是会引起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论,不过,现阶段还相当初级,人类依旧处在研究基因如何表达、技术如何起作用的时期。人们过去对选择修改DNA的诟病在于,对后代的基因选择有可能造成到处都是“完美”的婴儿和它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但目前这项技术更多不是针对后代的DNA筛选,而是对现有这代人的疾病治疗。当然,当这项技术真的完善了,在未来或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伦理问题的讨论,但眼下就因此而悲观显然太早。

C:有沒有什么技术你很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 用?

H: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我所在的实验室正在做的事情。我们研究的项目之一就是关于一种超级材料的,这种材料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造的,它的能力超强。

我们首先将它运用于一种新的天线,这种“天线”是平板式的,没有任何移动布线,是通过电子的方式来转动,你可以把它放在车上、船上、飞机上、火车上,它可以实现卫星通讯,和卫星高清地交流。这个技术通过旋转激光的方式,可以将雷达缩小成手机的大小,而且无需充电,将其安装在无人机、汽车或者自动驾驶汽车上,它的成像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清晰拍摄远处的景象,或者在雾霾等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下拍摄。另外这个天线也可以放在建筑的边上,每一个用户发射的光速是不一样的,而且光谱可以重新使用,所有人都能够使用。

C:如何看待共享经济带来的技术进步?

H:共享经济本质上是对现有技术的延伸,我并不认为Uber、Airbnb这类公司创造了什么新的技术。它们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改变,比如四五十年前,人们的概念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台汽车,共享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你不一定非要亲自拥有一台汽车才能享受到汽车的便捷,而未来,传统汽车可能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所以,如果要真正改变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创造新的技术,共享经济只是让现有的技术更加便捷地为人们所用。以Uber为例,它更像一个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前的过渡时期的产品。

C: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是商业,好奇心,还是人类问题解决的能力,还是人类本身的基因?

H: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促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在于,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让我们的后代过得比我们都好。就像我们相比我们的祖先的生活环境,有更少的暴力、疾病,和更多的健康、快乐那 样。

C: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公司和技术研究者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职业会被淘汰?什么职业将被创造出来?

H:在一个市场中,我们需要一些竞争来分辨出哪种技术运行得最好。很多大公司并不擅长这样,这就是亚马逊为什么和别人不一 样。

举例来讲,就像加州硅谷,比起欧洲,这里的技术发展更加蓬勃向上。在加州,创业失败的人往往可以喝着一边香槟一边另起炉灶。一个好的商业环境是允许失败的,允许开创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这会让事情发展更快,让人们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事 物。

美国对银行业有很多限制,银行业本可以发展更好,但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这个行业一直在重复过去所做的事情。医疗行业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基因治疗上发展更快。比起美国,中国对于测试新的药物、新的医疗和新的技术:新的化学物质更加开放。未来的商业环境我觉得应该是朝着更加开放、允许试错的方向变化的。

我并不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取代一些职业,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工业化虽然减少了工人,但同时又衍生出娱乐业的繁荣,又由此出现了更多的职业。应该乐观一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上去,然后把可以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

C: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为什么?

H:我是乐观主义者。如果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要比过去有记载的所有历史阶段都好。悲观的人很可能没有很好地追寻技术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影响他们判断的可能是政策、宗教,或者选举结果。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影响这个世界的是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我们这70亿人口能够存活的原因。

目前我们的研究也着眼于一些重大的课题,比如一种新的核反应堆,更加高效、低价、安全且不会产生碳排放。另外,针对飓风这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出了一種类似于水泵的设备,它同时可以降低海水温度,这至少为我们在未来赢得了一部分时间。

C: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也就是2027年,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未来在你的领域/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H:要知道,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技术,其之前的研发都经过了数十年,我觉得十年后我们研发的超材料激光雷达将会应用于实际场景;另外,可以长时间燃烧的新核反应堆也很有可能获得成功。你或许很难习惯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但它们将变得稀松平常。

C:如何看待商业和研究的关系?

H:科学研究、发明和商业化是一个系统里的三个环节,科研是基础,它搞清楚一个技术的原理,发明需要在此基础上找到能被应用于现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商业将发明产品化。任何一步都缺一不可。但现实往往是,至少在美国,人们更多聚焦于商业化,聚焦于商业模式,却对技术如何产生所知甚少。所以才会有很多像Uber、Airbnb这种可以很快商业化却并没有什么新技术的公司出现。事实上,对技术的认知、了解我们如何能把新技术运用于现实要更重要一些。

C: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一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就能看到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上限了?

H:会更快,我几乎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在未来我们所拥有的是指数增长。事实上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像电脑、感应器、网络、人工智能算法等,工具比以前更好,让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习知识,更深地了解知识,并且了解事物是怎么运行的。我毫无置疑地说我们将有一个更令人惊奇的未来。

C:你是如何布置你的家,并让你的生活显得有未来感的?

H:我家里堆满了新上市的“黑科技玩具”,比如我会花5000美元买很多款不同的降噪耳机。我一般先鼓捣着玩,试着发现它们的优缺点,然后看看有没有可能改进这些产品。我总是在Kickstarter上买东西,它贩售的东西是现实中还不存在的,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种比较有未来感的生活方式吧,从中会发现哪些技术有潜力,哪些有改进的空间。

人类最终会走向“后文艺时代”

CBN=CBNweekly C=Jan Chipchase

CBN:最近让你觉得最震惊的一项技术或发明是什么?为什 么?

C:答案很简单:一架来自深圳的无人机在叙利亚传送了炸弹。技术本身是如此便捷,又如此多变。这一幕如此令人震惊,因为你可以看到,视频资料显示,一旦炸弹爆炸,很多人将因此丧生。

CBN:有没有什么技术,让你很希望它被应用却还未曾应用?

C:语言之间的实时口译和翻译。语言是生活本身。我们交谈的方式,使用的词汇和语法,断句,何时停顿等,都会以微妙或显著的方式演变。一旦每个人都可以同时理解另外一个人在表达什么,这对于商业本身,以及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意味着什么?而每种语言使用的语境都是不同的,因而机器学习领域会出现新的突破。

我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后文艺时代”(即大部分人的知识来自电视电影而非书本的时代),那时读和写的能力已经不足以传承如今的文化。历史上有过不存在读写能力的阶段,也会有后读写时代。对于读写能力的演变,我已经研究了很多年。

CBN:对于技术的进步,你认为它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

C:每个人对此理解不同。比方说,一些人会觉得金钱更重要,对于另外一些人则是利他主义。作为一个去过中国很多次的外国人,我发现人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断演变—从生存下来,到成长为中产阶级,创造本土的创意环境,到参与到全球市场当中。这一点令我深深着迷。

CBN:你认为未来商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哪些职业会消失?哪些会被创造出来?

C:少数几个公司掌控更大的力量,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的生活就像是“全景监狱”。尽管这看上去不可避免,但我们作出改变还有时间。任何现在需要实习生岗位的工作(进入门槛很低、无技能的劳动力)都会消失。

CBN:公司和技术的研究者在未来将扮演什么角 色?

C:设计未来的挑战之一就是技術图景在发生极端的变化。5年内,许多今天还未发明的产品和服务我们都会用上。一个好的技术研究者知道如何理解人类动机。做到这一点,不仅仅要问人们需要什么(答案往往是善意的谎言),还要还原到语境当中理解他们的行为。

CBN:你是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为什么?

C:有意思的是,很多哀叹技术负面影响的人,都会欢呼于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我的原则看法是技术会放大行为本身,当中有好有坏。

CBN:我们把时间刻度往未来10年移一下,也就是2027年,基于你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变革,你认为未来在你的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回答。第一是我的工作将不存在了,因为系统会成为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的精准预测者,而不管人们是否理解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第二个是我的角色能帮助机构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变化。数据的大范围崛起,意味着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

CBN:人类科学还有可能出现像上一个世纪那样的爆发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就能看到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上限了?

C:受提升生活本身这一人类欲望的驱动,我们会不断投资新的技术。退一步看,人类进化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节点,不再每天都得决定接下来要发明什么?我认为这在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的设计上正在发生,并且已经在影响一些人。它是否会影响大多数的人?而更关键的问题就是:谁有权力代表其他人做决定?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