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像: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2017-12-27 19:37
摄影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照相馆全家福摄影

家,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而家庭影像,则是每个摄影师或多或少都会“摄”及的。本期专题,为大家介绍了3个主题活动如何引领家庭相册潮流,3位摄影师如何制造独家记忆,照相馆的前世今生,全家福如何“传家”,为家人“晒”一张合影,以及为孩子留下成长记忆的小窍门。

《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童年》 尼基·布恩

我在新西兰农村的一个农场长大,有着打赤脚的童年,野蛮且自由。童年时经历过的自由和冒险经验,至今仍强烈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我的作品部分是对自己童年的回应,另一方面,与丈夫及小孩子们生活在荒野农村的这一块自然天地中,我力求为我的孩子复制我曾度过的美好童年。处于如此自然及原始的美好环境中,促使我想尽力记录小孩子们的成长及故事。生活大抵如此。

《≠》 蔡颖莉

《≠》是我老照片项目的第一个引子,自2015年开始收集老照片,目前实物照片六千余幅,扫描文件两千余幅。由于几年前搬家,拾获了一些被弃置的老照片的底片,这刚好是当年挂在家中父母的结婚照的底片,我将它们逐一扫描,将实物照片和遗落的底片并置一起。

3个主题活动引领家庭相册热

尽管早在前两年,“家庭影像”的创作和展览已经层出不穷,但这个话题在今年似乎达到了井喷状态。从年初已成惯例的“还乡计划”,到9月的宁波摄影周,再到平遥摄影节中由腾讯主办的展览,这几个活动的主题无不围绕着“家庭相册”来展开。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如何引领着今年的摄影潮流。

1“还乡计划”

重写家庭相册

“还乡计划”是OFPiX工作室自2012年发起的一个长期摄影项目。每年春节前,OFPiX工作室都会提出一个跟故乡有关的主题,今年,“还乡计划”的关注点对准了家庭相册,让参与者重新审视那些曾伴随我们成长的家庭影像。对此,我们采访了“还乡计划”的发起人任悦。

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摄影博客“1416教室”博主,“还乡计划”发起人,多年来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发掘了许多年轻摄影师。

“还乡计划”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任悦:最开始是我们在做摄影师放映会的时候,发现大家在春节回家的时候都会拍很多新照片。我们觉得这是一件能体现当下社会发展很具体的事情,从故乡这个话题又能引出很多的故事,就想到可以利用春节的时间让大家都好好去拍自己的故乡。

于是那一年我们参照了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局纪实摄影项目中给摄影师的一个指南,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拍一个小城。当年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参加,后来我们就拿这些照片编了一个“还乡盒子”。之后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做得还算成功,于是就一年一年地连续下来了。后来我们慢慢形成了工作坊的形式,为那些想在这个主题上投入更多精力的摄影师提供助力。

工作坊具体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

任悦:每年的工作坊实际上是有两次,有的是线上举办,春节之前做一次,回家之后再来做一次。春节之前那次是为了把自己的拍摄思路理清楚,像今年的“重写家庭相册”,我们是从春节前一周左右开始,每个晚上有一个人专门用一个小时来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他所有人给他提意见,我们也会给他一个指导。

拍摄回来之后的那次工作坊是为了编辑成书。在北京的工作室,我们会做两三天的编辑工作,包括讲授如何编辑图片和具体实施,最后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一期“重写家庭相册”的成果里,你个人有没有比较推荐的?

任悦:每一本都有特色,比如周娜的《奶奶和那些花儿》、张豪夫的《无法触及》、徐刚的《丽丽》,还有金华的《如果我掉到水里》,每一本都有特点。做家庭相册这个主题的困难之處在于,实际上它是把自己私人的东西提炼了变成公开的,而这个公开的东西其实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内心。比如我有个学生看到《奶奶和那些花儿》,看着看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因为这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而周娜的那个故事就特别感人,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私家相册的概念。

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家里也有很多老照片,是不是也可以编一本书呢?但实际上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而是要让观众也能够看懂,这里面非常需要编辑的逻辑。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做工作坊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去编辑图片,而不仅是简单的展示,要去想这个图片所存在的语境。

这么多期还乡计划中,成果最让你满意的一期是哪个?

任悦:我每年都很满意,当然第一年是最有意思的,在没有广告、没有太多预期的情况下,却有那么多人参与。后来我们还做了“还乡书”,朱岚清那本书就是在第二年“还乡计划”里做出来的。Instagram那期我也很喜欢,大家在Instagram上贴一张回家的图,然后加上标签#还乡计划,你一点这个标签,就能看到周围很多人拍的故乡和过年的那些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摄影师逐渐把故乡这个主题发展成他自己的拍摄方向,哪怕一个小小的选题也会持续展开。

梁子龙×《还乡拾物》

梁子龙为这次还乡计划工作坊做了最细致充分的准备,他把家中的五本相册逐一扫描翻拍了,“当中的每一本相册的制作都不在同一时间,相册中的主要人物、拍摄地点、事件都各有不同。相册照片更多是家庭中男方与女方的青春时期,记录他们读书、出游、工作、结婚、儿子的成长等事件,还有他们的亲人、同窗、同事等朋友的合照。”

周娜×《奶奶与那些花儿》

周娜的这本摄影书是用她自己拍摄的照片编辑而成的摄影书,照片的内容是她的奶奶在离世前后的一段家庭生活记录,书中充斥着一种无奈、伤感和离别的气息,体现着作者对于离世亲人的怀念之情。书中的照片用彩色和黑白划分出两段时期,所指的是一家人在奶奶生病前后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最后用几张老照片做总结,用以感慨生命本身的温度和质感。

徐刚×《丽丽》

徐刚为他的这本小册子写的自述简介只有一句话:“这本书是2017年回家过年期间拍摄的我的妹妹。她叫丽丽,我很爱她。”这样的叙述的确很简单,却也足够概括这本小册子的全部。这本小册子里的大部分照片都是丽丽一个人,这简直像是哥哥给妹妹拍摄的一本写真集,但是与商业写真集所不同的是,这本册子让人看完之后无不为之动容,其照片真挚,其编排大方、得体、美妙。这本小册子的前前后后都是由徐刚自己独立完成的,从拍摄到编辑排版,虽然很薄,但可以让每个翻阅者收获绝佳阅读体验。

2宁波国际摄影周

藏在“抽屉”里的照片

2017年9月,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开幕,展览主题名为“家庭影像”。展览中有从民间搜集来的老照片,向大家呈现家庭照片蕴含时光魅力,也有诸如“抽屉影像”这样的展览,力求探索更多关于家庭照片的可能性。

拉黑

艺术家,毕业于复旦大学

或许你的家中也存放着很多记录着家庭重要时刻的照片,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被我们暂时遗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二十年或更久之后,这些照片所记录下的东西就会变成一个时代的烙印。

家庭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一个中间点,是不可忽视的时代力量,由傅拥军和拉黑担任总策展人的宁波国际摄影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整合、并系统地向观者呈现更多关于“家庭影像”的内容。

其中由拉黑策展的“抽屉影像”部分,由陆锋和王汝南的《陆锋照相馆》、徐莉的《插花地/临时家庭》、何博的《延伸的刺点》、蔡颖莉的《亲爱的李屏》、苏溯的《家庭旧照回忆》、潘世国的《回眸半世纪》这六个展览组成,将“家庭影像”放在了更宏大的背景下,搜集了一些具有文献意义的家庭影像,以及对家庭影像进行再创作的优秀作品,让观者能够对家庭影像产生新的理解与看法。第二届宁波摄影周为什么选择“家庭影像”作为展览主题?

拉黑:有四个方面,首先,宁波国际摄影周,傅拥军老师的定位是做“小而精”的摄影周。接下来每一年我们希望选择一个小一些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其次,家庭这个单位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一个中间点,而家庭影像可能记录了很多方面的信息以及承载了个人的情感;第三,我和傅老师都比较喜欢这种不经意间记录下来的私人影像,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影像,也是整个时代的影像;第四,其实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投入到家庭影像的创作中去,但这些作品散落在各个艺术家手中,没有完整集中地呈现,所以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完整地呈现这些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形成对话,一起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

“抽屉影像”这个部分的展览是围绕关于“家庭影像及其再创作”这个主题进行的,设定这个主题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能够从中向观者传达什么?拉黑:这个策划其实和我的个人情感也有重要关系,本身我就在整理自己的家庭影像,同時也买了很多家庭相册和散落的照片,所以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梳理这些影像的。

另外,也想给有志于进行家庭影像再创作的人一些参考或是素材。关于家庭影像的创作,国外已经有很多,但是创作的手法比较单一,所以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在探讨是不是有其他可能性,是不是可以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探讨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作为个体的价值意义所在,除了它作为文献价值研究的一个文本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这个展览选取了6组作品参展,有什么样的考虑?拉黑:这6组部分其实是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是我收藏的,不知名的散落照片,作为素材放在展厅中间;第二是《陆峰照相馆》,他和夫人拍摄的家庭、朋友等,是个完整的个案,记录式、文献式的一个呈现,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人的影像史为线索,连接一个家庭在巨大时代背景下的变迁与变化。

再到徐莉、蔡颖莉、何博,他们的创作已经几乎完全忽略了这些家庭影像的私人属性,而变成了再创作的素材。我希望观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当看到一些散落的家庭照片,或是拍摄自己的家庭照片的时候能做些什么,但更多的可能性还是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方法。

抽屉影像

“抽屉影像”是由拉黑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不以发表为目的影像创作或类别”,指的不仅仅是家庭影像,还有包括科学实验的记录、未解密的一些档案。

拉黑×散落的家庭照

拉黑收藏了近两万张散落在各处的家庭照片,他将其中一部分拿出,作为“抽屉影像”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

徐莉×《插花地/临时家庭》

徐莉收集并整理了深圳插花地拆迁房内遗留下的数万张家庭照片,展览时,其中一条线索是呈现改革开放初到深圳这一移民城市奋斗的年轻“候鸟”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

陆锋、王汝南×《陆锋照相馆》

《陆锋照相馆》展示了来自宁波本地的摄影师陆锋及其太太王汝南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作品,包括家庭照、宁波风景照以及身边好友的照片,是个人家庭情感记忆的重要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时间跨度之长,资料非常丰富的完整个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何博×《延伸的刺点》

创作者选取了很多老照片,将这些老照片通过邮件或微信发给朋友,让他们把观后感写下,并将这些观后感全部用软件抠下,放在原图上,展现了人们对这些影像的原始解读。

3平遥摄影节

一个展览带你“穿越”回80年代

在今年9月的平遥摄影节上,腾讯图片为我们带来了别具—格的“家庭相册”展览——除了墙上展出的32幅纪实作品以外,墙的一角还摆着一套老旧的家具,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年代的家庭照片。

钩花桌布、橘色台灯、玻璃板下压着珍贵的纪念……展览“家庭相册”为观众带来了一个80年代的家的一角。这里布置得温馨又怀旧,还手工制作了“爸爸曾是追风少年”、“结婚照”、“天安门留影”、“童年对比照”、“老人就是小孩”五个主题的相册和相框。

参展的百余幅家庭照片均是向数万名网友征集而来的,从这些老百姓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记忆。

01/爸爸曾是追风少年

桌上的玻璃板压着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晒出的父亲年轻时追随潮流的照片,极富时代气息与集体记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些年的鲜明的时尚趋势与时代烙印。

02/各年代的结婚照

这本封面印着“囍”字的古董结婚纪念册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年代的结婚照。爱情连接着故事,而婚礼则是过日子的开端。我们可以从这些结婚照中一窥不同时代的时尚风潮,还可以感受这些新人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

03/天安门留影

墙上的老相框里展示的是腾讯图片“中国人第一次出远门”主题征集活动中天安门前的留影,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旅游的第一站首选北京故宫和天安门。看到这些不同年代的照片,不禁感慨个人和家庭的影像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历史的记忆。

04/童年对比照

这本相册为我们展示了网友们的童年对比照,我们可以对比他们小时候的模样与现在的样貌之间那些有趣的变化。看到这些图片,不禁让人感慨“时间都去哪了?”这些照片是时代巨变洪流中,我们每个个体成长与变化的印记与缩影。

05/老人如小孩

这本相册收集了网友们发来的他们为家中老人拍的照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会发现这些老人家个个都像小顽童,带给家庭很多欢乐。而曾经是孩童的我们,现在也开始关心起他们的健康、养老,以及过得幸福与否了。

家庭照片的趣味演变

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前,人们就有用绘画记录家人生活场景的习惯,摄影的诞生无疑为这个习惯带来很大的便利。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变革、发展,家庭照也演变出许多形式,让我们跟着老照片一起回顾一下家庭影像的趣味演变吧。

01/流行的家庭立体照片

最早的立体相机是1850年由英国人布鲁塞特发明的,1851年火棉胶湿版摄影法诞生后,因其更加简易的操作性,使得19世纪家庭立体照片开始出现并兴起。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和伦敦,几乎每家的客厅都会有立体镜,主人会邀请客人欣赏自己家的立体照片,或把立体照片当礼物送给客人。人们拥有立体照片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02/为黑白照手工上色

摄影术最初传入中国,与两次鸦片战争基本同步,由于中國民间传统认为黑白两色是不吉利的,于是许多照相馆也顺应民情为照片手工上色。而早期的彩色摄影技术发展不完善,加上成本极其昂贵,所以手工上色就成为最好的获取彩色照片的方法。照片着色方法可分三种:油彩、水色和铅笔。其中油彩和水色最为普遍。

03/借鉴群体肖像画,古人也玩cosplay

中国最初的摄影术实践者都是外国传教士或是摄影师,后来随着照相原理的普及,中国本地开设的照相馆才越来越多。最初的照相馆,大部分是画铺的画师转行开设的,如欧美摄影室开办者最初从古典写实绘画中汲取营养一样,这些摄影师们自然开始借鉴群体肖像画中的配景功能,让人物拿着相应的道具进行扮演并拍摄。

开始运用光线造型,道具不再是重点

最初摄影师大多是由画师转行,于是绘画中用道具衬托人物内在的方式被照搬进摄影。20世纪后,中国进入一个转型过渡期,照相馆开设者和顾客的眼界不断拓展。1926年2月,北京同生照相馆开设同生美术照相部,开始对光电加以运用,此时照相馆中各种背景、道具已不再重要,转而精心塑造人物的表情与姿态。

04/用照片编辑宗谱

家庭影像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纪念。族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典章文献,摄影术传入后,照片也开始应用到编撰中。《吴兴沈氏奉教宗谱》编制于1917年,整个宗谱,除17张为文字外,其余41张选用了不同尺寸的104幅照片,占整册宗谱的70%,开创了中国用照片编辑宗谱的先例。

05/中西结合,家庭照的新玩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的“外来物”逐渐进入中国,各种“洋货”也成为大家追逐的时尚,照相馆也不例外,人们出入照相馆,不仅仅是为了拍照,也是对另一种生活的虚拟体验。于是照相馆中,各种西洋道具、背景以及人们的穿着中西结合已经成为时尚。

06/技术革新,摄影更加普及

20世纪30年代左右,相机技术突飞猛进。1924年,灵巧实用的小型相机徕卡问世,改变了以往摄影师拍照时必须使用大型相机和三脚架的不便。1936年柯达彩色片也正式发售,摄影术的普及,也对照片的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想要获得一张照片,大家再也不必专门去照相馆了。

07/个性化的“定制”家庭照

如今,普通的家庭照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顺应需求的“定制”型照相馆相继出现,这些照相馆可以为大家提供专业、有主题性的拍摄服务,比如复古、怀旧主题的白夜照相馆;还有脑洞很大的父母带着孩子自拍的创意家庭合影。器材的轻便、技术的进步,正在丰富大家的生活,也为家庭影像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从作业到事业

高中毕业后,浅田来到离家3个小时车程的大阪,进入日本写真映像专门学校学习摄影。“老师几乎每天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主题让我们拍摄。其中的一个题目是‘把自己拍进家庭照片里,这就是我创作《浅田家》的契机。”在那之后,浅田开始着迷于拍摄家庭照片,在不断地拍摄中,形式一点点变化,《浅田家》就这样产生了。

对于《浅田家》的创作构想,家人起初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表现得很消极,甚至抱怨‘为什么必须拍这样的照片,但是出于‘是家人就要一起努力这种想法,他们还是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为了使拍摄现场气氛足够欢快,浅田首先让自己乐在其中。在他的带动下,家人们也渐渐进入状态。

随着拍摄次数的积累,家人也越发感受到这个创作产生的意义,浅田不忘对家人的感恩,“这是一组家人不齐心就无法拍成的作品,大家积极向前的精神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从人子到人父

《浅田家》中出现的场景全部来自日常生活。看着这些虚拟又真实的场景,浅田有时会禁不住把自己和家人代入,产生很多联想,“有时我会想,等我年龄再大一点,变成个老头子会是什么样?”

拍摄家庭写真的这十多年里,浅田从人子到人父,经历了人生角色的变化,对于“家庭”这个词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从拍摄家庭写真开始,我变得更多地为家人考虑,正因如此我得以重新观察我的家庭,”浅田说,“我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有过叛逆,但是年龄不断增长,已经38岁的我越发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对于“家庭写真”这件事,他不想给出太高端的定义,在他看来,摄影之于普通人无处不在,“只要还有家庭,为家人拍照片这件事就会一辈子进行下去。即便没有很炫的艺术性表现,家庭写真也永远不会消失。”

一个长达47年的计划

在拍照这件事上,浅田并不因循守旧。除了家庭写真,他现在还会拍一些婴儿写真和自拍照来记录生活。“每天都拍照片的人,对选择新的拍摄对象这件事是很有兴趣的。今后我想在自己的照片中加入更自我的表现形式,尝试一些新的风格。”浅田说。

《新生活》(NEW LIFE)可以被看做是《浅田家》的续作。在《新生活》(NEW LIFE)中,浅田家族的规模壮大了,浅田的孩子和哥哥的孩子是最大的亮点。浅田希望把记录家庭这件事一直做下去,“只要有家庭在,我就会继续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得知自己的《浅田家》在中国颇具人气,浅田说,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我一直梦想着哪一天能到中国开摄影展呢!”

目前,浅田正在筹备一个长期的家庭摄影项目,未来他的足迹将遍布全日本。“日本有47个都道府县,我准备一年去一个地方,去拍那片土地上独有的家庭情景,只拍一张。全部拍完要等到47年以后。”

时空交错中的私人回忆 斯琪

从二十多年前洗印出来放大挂在墙I-的家庭照片,到二-I-多年后从家中各个角落拾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生于胶片与数码交替时代的90后摄影师蔡颖莉,用这些家庭的昔日影像来记录时间的变迁。

蔡颖莉

1992年生于江西,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在读。曾入围德国柏林斑马诗电影,参展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宁波家庭摄影周,平遥国际摄影节等。

胶片时代的家庭影像

像很多家庭一样,蔡颖莉家的墙上也挂满了放大冲洗出来的全家福,二十年间,这些照片伴随着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2015年的一次搬家却让蔡颖莉偶然从家中各个角落找到二十年前拍摄这些家庭照片时留下的底片。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底片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与此同时,那些悬挂在家中作为装饰的冲印照片也在时光的洗礼下变得斑驳模糊。这引起了蔡颖莉的注意:它们本是同一个形象,但由于材料和置放位置等外界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氧化纹理——它们既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

蔡颖莉把保存得稍微好一点的底片挑选出来,与以前洗印好的照片一起重新扫描,并置在一起,于是《≠》系列作品就这样诞生了。从今年的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到平遥国际摄影节,蔡颖莉带着她的家庭影像参加了许多展览。“很多人最开始的时候都以为是PS后期形成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这就是一个对时间、感情的直观表达。”

家庭记忆的私人呈现

《≠》系列的“≠”意味着时间和空间,记忆和情感,私密与大众等的非均等分。在时间和空间上,被放大的照片和底片放置在家中不同的地方,照片和底片分别被时间不同程度地氧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侵蝕肌理;在记忆和情感上,由于年代久远,拍摄这些照片时的真实经历已经变为了蔡颖莉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以至于她每次面对这些照片,一旦回忆起来就有种时空错乱的代入感;最后则是私人与大众:对于蔡颖莉来说,家庭照是极个人化的,但当它们变成作品的一部分时,就必然会与公众产生联系。这种心理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均等分的感知。

“这可能和我们这一代人有关,”蔡颖莉说,作为生于90年代的年轻摄影师,她的成长正处于胶片与数码交替的时代。“你能明显感受到由于媒介的变化而导致一系列情感表达所发生的变化。”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许多以前用胶片拍摄的家庭影像变得无法复制,所以实物的意义就更显得珍贵。

谈到对家庭影像的理解,蔡颖莉说:“家庭影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时代变化的图示,更是一种爱的呈现。是一种时间、记忆、情感、人从出生以来不断变化的呈现,是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是私人化的。”对于蔡颖莉来说,这些家庭的影像是伴随着她的童年记忆一路走来的,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她作为个体的私人呈现。

老照片的新故事

实际上,《≠》系列的创作并不是蔡颖莉第一次关注到老照片中的家庭影像。受托马斯-苏文《北京银矿》的启发,蔡颖莉开始将老照片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从2014年开始,蔡颖莉就在各大旧货市场上收集家庭相册,她尤其喜欢这种“业余”的照片。“很多以前的照片放在今天来看是很前卫超前的,这些照片大多是民间的非专业人士所拍摄的,很多误打误撞的偶然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摄影语言。”今年6月,蔡颖莉还在成都做了一个关于老照片的展览,展示了她三年来收集的家庭相册里的一些照片。

现在,蔡颖莉正在四川美术学院就读新媒体艺术系硕士,一边完成学业,一边为这些老照片继续寻找新的灵感。她目前正在完善《≠》系列的其他图像,而这组作品只是一个开端,之后的创作还在继续。

中国照相馆的前世今生

鸦片战争期间,照相机伴随着枪炮来到中国,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中,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影像,成为我们家国历史的重要视觉记忆。其中,照相馆作为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主要见证,它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早期摄影师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人自我观看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照相馆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轨迹。

照片样式

照相馆的诞生

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临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从事达盖尔银版照相。此后,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间或有西方人和少数的中国人开办固定或流动的照相馆,使用银版或安布罗法照相,照相馆客户基本是外侨。

照相与画像共生

1881年,画馆业务大量萎缩,大量画像从业者为生活所迫,转向照相业。当时还是直接印相,没有照片放大技术,并且只能印制黑白肖像,当顾客有大像需求,或者需要彩色肖像时,照相馆画师或者给照片手工着色,或者进行照片的“手工放大”。

留影的盛行

1907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照相认知的转变,留念已成为到照相馆拍照的主要目的。挑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逢年过节、添丁弥月、生日寿辰,甚至婚丧嫁娶等,去照相馆拍摄照片,可以作为一种永久的个人记忆。

设备演化

1845年

此时,摄影术和摄影器材开始稳步踏入中国市场。这是我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在北京刊印,它不仅介绍了最早的银版照相法、卡罗式摄影法,还讲述了当时最流行的湿版火棉胶法,并且力求具体地告知读者照相器材和药品的操作之法。

19世纪后期

一些照相馆、画室都加入照相器具和药料的销售,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来说,洋行主要代理照相器材,而各大药房则经销照相一切药水,及蛋纸、揩纸、银粉等。19世纪80年代,随着玻璃干板在西方的流行,照相操作更加简便,从此摄影术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0世纪初期

此时最流行的照相器材,一是矮克发各种照相材料,二是德国高尔上的摄影快镜,三是史脱而伯厂的照相及化学纸。此外,照相馆开始制作各种情趣小照片,比如在手帕、瓷器、团扇、折扇上印像。照相馆内饰趋向繁复,下置水池、假石山小景,影楼背景有数幅大画,既有室内厅堂景,配以地毯及古老家具。室外园林景则配以仿制的石台凳、树桩等,并以染成绿色的藤丝当作草地。

合影照的出现

1927年,中国照相业全面兴起,照相的实用功能很快扩大,业务从个人、家族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学界合影业务,其他各类社会集会,甚至军政活动的合影照,创造出了一帧帧社会关系图谱。此时,照相馆的背景和道具也开始变革,照片开始仿效传统中国肖像画中所绘的“行乐图”“雅集图”等充满山水、园林背景的范式。

畸形繁荣

抗战期间,很多照相馆和照相馆工作人员遭到灭顶之灾。照相馆停业,被日商霸占,改为日本写真馆,雇用中国人为日商做事。此时照相馆主要业务是负责为本城居民拍摄“良民证”或“市民证”照片。在国统区的许多地方,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也为照相馆带来了一次畸形繁荣。

私营照相馆的落幕

20世纪50年代末,公私合营后,中国传统私营照相馆正式终结,照相业全部变为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合并、撤销等企业改造,扩大了一些照相馆的规模,很多中小型照相馆则开始合作经营,更新了先进的照相设备,如相机、镜头、放大机等,而且提升了摄影、暗房、整修、着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新时代影像诞生

1958年,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照相馆紧急调整风格,开始拍摄“戴柳条帽的工人、扎白毛巾的农民、纳鞋底的家庭妇女”,陈列在橱窗和前厅里。之后,很多照相馆的照相从业人员“争先恐后地下工厂,入农村,去连队,到街道,深入实际生活”,去寻找和拍摄具有“时代感”的新影像。

20世纪30年代

此时,最流行的是“快像照”流动照相馆。快像,即被攝人在简易的木制“相机”前,直接用相纸曝光一张半身像,随即在蒙着黑红布的“相机”暗室内显影、定影,再取出湿漉漉的反片,倒贴在“相机”前置的木托板上,再对它拍摄一次,便成了正片。经再次冲洗后成了照片,交给顾客。前后不到半小时,所以称作“快像”,它主要用于一般居民或学生拍证件照。

20世纪40年代

照相业初期的底片是英国依尔福厂出品的船牌玻璃片,相纸是使用硫酸、硝酸混合溶解少量黄金的混合液,称为“金水”,用作漂定液。冲洗的感光纸称为“白金纸”。到20世纪30年代,柯达人像平快软片及爱素纸运到中国,“玻璃片”及“白金纸”便完全被淘汰,底片及相纸的感光度增加,操作更方便,成本也降低了。

20世纪50年代

照相馆均扩展门面,充实设备和资金,市容为之一新。规模较大的照相馆,会有宽敞时髦的招待室。招待室备有椅、凳、桌或西式沙发。其次有一个设施完备的摄影室。虽然大部分照相馆还是露天玻璃房子,但会使用活动的电灯,用作补光。有些摄影师则喜欢用水银灯光。摄影室的墙壁一般是浅淡色。还有后期工作室,用作显影、定影、装裱等。

20世纪60年代

在江苏镇江,抗战胜利后,举国欢腾,照相行业随着形势好转亦呈现活跃趋势。每个照相馆的地理位置、馆主的背景,或者顾客群体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当时中国照相馆的业务对象,多以机关、工厂为主;一些照相馆多以商业界、居民为主;还有一些照相馆多以闺秀、优伶、剧照为主;各有特色,一时颇称繁荣。

走近最真实的乡村照相馆 王勇

他历时三载,穿梭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反复到被访谈者家中和濒临倒闭的老照相馆中去,拜访这些被老顾客遗忘、被新技术淘汰了的群体,细密地拼贴出这些老照相馆的历史与乡村的影像文化。

王勇

1975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专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

我与照相馆的不解之缘

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会和同学们一起到镇上的照相馆去拍留念的照片。后来参加工作,就想揭开照相馆神秘的面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采访了一位照相馆的老师傅,她叫朱瑞云,已经90岁了,她是县城照相馆里最早的师傅。她向我详细介绍了照相馆的历史以及它的变迁,通过这次采访,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照相馆的知识,也让我对照相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为了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照相馆,我以永城为原点,走访了豫鲁苏皖四个省23个老照相馆、24位老照相馆师傅,然后就出了一本书叫《村里来了照相的》。

从精致描摹到模式化生产

过去的照相馆师傅会参照明星照进行拍照。根据流行的趋势调整自己拍摄的主题,还会看一些美学、美术方面的书、电影的杂志,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实际拍摄水平。

周口王开照相馆的王维金师傅说:“在单反加Photoshop泛滥的今天,很多顾客不再喜欢照片里棱角分明的自己。平光的拍法加上化妆,可以隐去脸上的瑕疵,拍出来多是大白脸。以前用传统的摄影设备,拍出来的照片层次感更强、更细腻,健康不是白白嫩嫩,有血有肉看起来更自然。过去修片要先将HB铅笔削出三分之一的笔芯,再用砂纸将笔芯打磨成针尖一样细,涂上松油精,才开始进行修片。那真是一笔一笔精心修出来的,人的神态表情都透露着一股灵气,这是现在的电脑修片所无法比拟的。”王师傅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照相馆师傅对技术、对细节的自我要求。

全家福——能“传家”的家庭影像 潭锡明

作为历史最悠久,拍摄最普及的一种家庭影像,全家福在丰富家庭精神生活,维系家庭和睦,传承家族传统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全家福匠人谭锡明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那段全家福摄影的“黄金岁月”。感慨当下,谭老却总有些遗憾,“我想提醒一下年轻人,有机会不妨多拍点全家福。”

谭锡明

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全家福拍摄20余年,现任广州“传家”家庭影像整理项目顾问。

“那个时候,每年春节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件隆重的事。”

1967年从广州市第二商业学校学习摄影专业毕业后,我就在广州市五大照相馆之一的琳琊照相馆工作,拍过的家庭数不胜数。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每年春节前后是最忙的,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一天至少要为60个家庭拍全家福。

全家福是自知青下乡开始流行起来的。每年春节知青回城探亲,知青的家庭都会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所以那时一到春节,别人都休息,最忙的就是我们照相馆了。拍一张全家福一般只需要十几分钟,可是要排队等很久。

那个时候,每年春节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件隆重的事。现在人们生活内容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手机按一下就能解决的事,很少有人还愿意为拍一张全家福花上太多的时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合家欢”式的家庭合影已逐渐取代了全家福。

“一张标准的中国式全家福,必须能体现出辈分、长幼之分。”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但却有不同的身份和辈分,一张标准的中国式全家福,必须能体现出辈分、长幼之分。虽然如今提倡的是家庭成员间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但尊老爱幼,辈分之分的礼数仍然适用。所以像拍摄全家福这样庄重的家庭活动,排位、排座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审美角度考虑,家庭成员通常被分为两排,前坐后站。遵循的主次规矩有三个:前排为主、后排次之;中间为主、两侧次之;左侧为主,右侧次之。具体到一对夫妻来讲,夫在左为主,妻在右为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左、右的定义是以作为被摄者家庭成员的角度确定的,而非摄影师。

站姿和坐姿往往涉及一些细节问题,非常容易忽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就会影响整个画面的美感。坐姿讲究“正襟危坐”。“危坐”是指坐时腰身端正、姿态自然,坐满椅子且后背轻靠后排。男士手要自然平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下;女士手可以雙手叠放,放在其中一条腿的中部。坐时双膝并拢,脚跟相靠,两脚尖略分开,切忌“二郎腿”。站姿则讲究“站如松”,给人一种挺、直、高的感觉。站姿主要看脚的摆放:两脚跟相靠,脚尖展开;选择丁字脚形的话,站右边的人要右脚在前,站左边的人要左脚在前以配合肩膀的方向。除此之外,站位应轻靠前排脊背,切忌搭肩膀。

“人员的变化、岁月的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全家福很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发展历程。”

全家福照既可以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维系家庭和睦,又可以记录家庭的历史与变迁。有人将全家福集成相册珍藏,遇有亲朋探访,将全家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还有人常年出门在外,带一张全家福在身边,随时可以从照片中找到安慰。

以前很多家庭每年都会拍全家福,每一年的全家福都会产生时间差,产生一段历史。人员的变化、岁月的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全家福很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发展历程。

对于全家福,老一辈是热衷的,他们或许有过遗憾,或许不想留下遗憾;而年轻的一代,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拍摄全家福的概念变得非常淡薄,我觉得很遗憾。我想提醒一下年轻人,有机会不妨多拍点全家福。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就算有1%的中国家庭愿意花钱花时间去拍一张全家福,这个数目也是庞大的。”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全家福摄影,我的态度是悲观的。最近我探访了美国三藩市真善美照相馆,老板胡先生告诉我,到照相馆拍全家福的家庭越来越少,有一件事情多少可以说明一些原因。他说,最近一家台山华侨家庭的长辈很想拍一张全家福,但孙辈们反对,几经交涉后孙辈们同意了,但提出一个匪疑所思的条件:到照相馆后只给三分钟时间拍照。这件事或许只是个案,但也侧面反映出年轻人家庭意识的淡薄。

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的话,又未必悲观。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就算有1%的中国家庭愿意花钱花时间去拍一张全家福,这个数目也是庞大的。希望“传家”这个项目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去拍全家福,体会其中的快乐。这样全家福又可以重回到那个红火的年代。

宝贝成长记忆 薇白

小朋友在0—6岁上学之前,更多的成长画面发生在家里,并且成长的速度和变化是令人吃惊的。所以照片就像存储记忆的容器,也像一部静态的成长电影。可以拍的素材非常多,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家庭纪实摄影的小技法。

薇白

知名商业摄影师、人像摄影师

真挚的情感

无论你是为人父母还是一个专业的家庭摄影师,真挚的情感是一定要有的,这份真挚来自于你的心底,也来自被摄者的真情流露。所以才能“一拍即合”,捕捉并拍摄出优秀的家庭纪实作品。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时间

我有一个拍摄项目《照片就是时间的容器》,记录了一个家庭,从妈妈怀孕一直到孩子出生、成长,每年都会在他们家同一个场景下拍摄一张照片。这个项目也拍摄了一对小姐妹,每年固定一个场景,甚至道具也会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小朋友在变,而场景和道具不变。两者对比之下我们看出了时间堆叠,也感受到了小朋友的成长。

·吃吃吃

特别喜欢拍小朋友们吃东西的样子,从婴儿时期的吃母乳、大一点会自己抱着奶瓶、再大一点可以吃父母喂的辅食。再大一点就可以自己吃很多东西……谁家还没有个小吃货呢?可以去记录他们饥饿的样子、吃到满足的样子、专注的吃相、狼吞虎咽、吃的满嘴都是……甚至是搞恶作剧。

TIPS

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

平视、俯拍或者仰拍,可以带上父母,也可以只突出父母正在喂饭的手和餐具,可以是一个场景下的记录,也可以只拍孩子的特写。

·萌宠与萌娃

有的家庭里猫猫狗狗是家庭一员,小動物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这时只要做一个旁观者去记录就好。不一定非要孩子和宠物都看镜头,那太难了,本来就都不好控制。这几张照片都是小朋友跟猫猫在一起的,猫比较无奈的表情反而让画面增加了趣味性。

TIPS

建议使用自然光拍摄,有的小动物比较敏感,闪光灯容易惊吓到它们,要注意安全。因为小动物都是在地上爬行,小一点的小朋友也是正在学爬,所以这时的拍摄机位可以降低一些,比如摄影师可以完全趴在地上去拍。视角基本上跟他们的视角一样,画面会显得更生动。

·能躺着就不坐着

在我看来,小朋友最放松的状态就是他们赖在床上的时候,比如完全睡着时如天使,早上刚睡醒睁开眼就爱笑,耍赖躺地上,玩着玩着就躺着睡着了……想一想你们家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常常这样,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下小朋友,这真是他们童年里最爱的“POSE”之一!我们可以在不打扰他们的情况下拍摄,也可以让他们看镜头。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垂直俯拍,或者与他们视角平行拍摄。

TIPS

如果选择的视角是俯拍,请注意一定要垂直拍摄,并且尽量用定焦镜头,这样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镜头畸变。如果喜欢画面干净,可以对画面进行设计,选择纯色的床品和同色系的衣服。

让拍摄加分的手段

对于家庭摄影,尤其是拍小朋友,一定是与熊孩子们斗智斗勇的过程。除了上述的一些可拍摄画面,比如伴随孩子成长的玩具等也可以作为拍摄道具轻松出现在画面里。可能有的家长说我们家的孩子特别爱动怎么办?有的家长说,这些画面有点太过平常,可以更有趣么?当然可以。

·来点特写

除了使用上述的方法捕捉小朋友不同状态下的样子,还可以使用特写的方式去捕捉小朋友与父母的手部和脚部合影。这些特写镜头有时更能表达出暖人的亲情,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温馨与关爱。

·随手可见的小道具

在家里拍摄,很多小道具都可以增加点趣味性,比如刚起床时,可以用被子来捉迷藏,这样摄影师就可以跟孩子产生一个互动,像做游戏一样。这时我们只需要抓拍就好了。家里面有绿植的,也可以跟孩子玩躲猫猫。小男孩爱收集汽车,可以把他们的“藏品”都拿出来摆满整个画面。小女孩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娃娃都拿出来。父母也可以参与到玩耍的过程中。

TIPS像做游戏一样,把自己也当成小孩子,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小朋友的情绪,可以捕捉到很多活泼的画面。

·黑白模式捕捉温情瞬间

也有人说家里比较小,看起来比较乱,怎么拍?这时候我的关注点通常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最自然流露爱的那一面,这样可以使环境因素变得极为次要。当他们带着爱,摄影师也带着爱,取一些小景别,采用黑白模式去弱化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感情。

为家人“晒”一张合影 孙爱全

家庭合影是一个家庭历经时间洗礼时某个节点的见证,记录了每位家庭成员当时的模样和状态,十分的珍贵。此次实战我们将教大家使用简单易学的古典工艺蓝晒制作一张独一无二的家庭合影。

蓝晒工艺原理

蓝晒工艺需利用紫外线进行曝光,并且需要和照片一样大小的负片进行接触转印。蓝晒照片中的蓝色是A液柠檬酸铁铵和B液铁氰化钾的混合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光照后被氧化的结果,柠檬酸铁铵具有一定的光感特性。蓝晒照片非常稳定,但碱性物质会使其质量下降。照片受强目光照晒后会褪色,但置于暗处一小段时司后又能恢复过来。

·道具准备

蓝晒药液A、B液

(A液:柠檬酸铁铵,B液:铁氰化钾)高克数水彩纸 量筒 玻璃板两块 软毛刷 夹子若干

ARE YOU READY

准备开始!!!

Step 1

1:1配置蓝晒药液

蓝晒药液分为A、B液,单独放置在深色密闭塑料容器内可保存很长久的时间。但混合后的溶液寿命则缩短至2-3周。配置时要选用非金属的玻璃烧杯或塑料杯进行混合,且二者的比例一定是按照1:1的等量比例混合才可。两种原料溶液均可以在室内正常光照下单独配置,配置完成后最好放置24小时后再进行混合使用。

Step2

制作感光底片

使用软毛刷将混合溶液均匀刷到水彩纸上,涂抹混合溶液时要注意少量多次,一次性蘸取过多混合溶液容易使纸张变软,所以建议尽量选择高克数水彩纸。涂抹区域的形状大小每次均不一样,这也是蓝晒手工独特性的一种体现。另外蓝晒法也可用于布料上,但需要使用浸泡的方式制造感光底片,需要大量的混合溶液才能完成。

注意

当毛刷刷至區域边缘时使用手腕的力量将毛刷甩出,这样便会在感光区域边缘形成独特的毛刷的纹理,也避免了毛刷直接停顿造成混合液体的回流。

Step3风干底片并固定照片或样本

当涂抹完成后不可立刻将照片底片、中间片或植物样本和感光底片进行接触,因为任何残留的水分都可在曝光过程中充当显影液(水可以充当蓝晒显影),造成照片起雾模糊。需将感光底片放置在阴暗或微光环境下晾干,比如钉在墙上或挂在晾衣绳上。也可以使用吹风机冷风挡吹纸张背面以加快干燥速度。

Step4固定底片和相纸并进行感光

待涂抹好感光剂的纸张彻底干透后,将它们与负片紧密接触并使用玻璃板和夹子进行固定,注意是将涂有感光剂的那一面与负片接触放置,并要反复检查负片图像是否颠倒了。负片可以是胶卷重新后的负片,还可以是喷墨打印机打印的中间片或植物标本。固定好后放置在太阳底下,阳光充足时30分钟左右即可。切记阳光不足时要耐心等待到次日晾晒后再进行下一步,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控曝光时间。

注意

干燥后的相纸正常情况下应该呈现浅黄绿色。

Step5冲洗显影和调色

常规的蓝晒显影过程都是用水做显影剂,但用稀释的酸溶液可以带来更好的影调范围,一般使用蒸馏的白醋或醋酸。曝光显影完成后将照片在流水中漂洗,直至高亮区变为白色且水中没有黄绿色为止。注意漂洗过度会造成褪色。另外在冲洗过后将照片放置倒有茶叶水或稀释咖啡的显影盘中可以使蓝色变色从而完成调色的操作。调色过后不要忘了再次进行冲洗。

猜你喜欢
照相馆全家福摄影
过年全家福
A LONG LENS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全家福
照相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全家福
莹莹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