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ey
十月下旬,刘立宏的个展“风物一城”在北京希帕画廊开幕,并发布了同名画册。再过四个月,刘立宏即将60岁,这个展览是他以往创作的一个小结,也是新的艺术生涯的开始。
刘立宏
1958年生于沈阳,198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摄影系主任。liulihong.org
《劉立宏——风物一城》这是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于2017年11月出版的展览同名画册。该书含括了刘立宏艺术生涯的重要作品,并有顾峥、李媚、杨小彦等知名学者拟文。
刘立宏在沈阳生活了近40年,沈阳是东北的一个重工业城市,他的大部分摄影作品也围绕着这一地区展开。
《消失的土地》系列记录的就是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东北农地。照片里呈现的土地,由于学校搬迁的到来,不得已被钢筋水泥覆盖。照片中的暖调来源于大自然的季节,北方秋收时的金黄色,照耀着不再属于农民的土地,刘立宏感受到了艺术家的使命:“土地和我的记忆有关,和我的生活有关,面对城市吞噬乡村、沥青吞噬原野的场景,我总是想拿起相机拍点什么。”
这一系列中闪光灯与自然光的混合使用,使得色彩变得更加透明,动人的金黄色调,给看似写实的场景,罩上了一层不真实的光晕。
作为摄影艺术家,刘立宏更多的兴趣点在于个人情绪的表达。早期的《游移》《冬至》再到《消失的土地》系列,里面多少都有和现实相关的痕迹一人、城市和街道等等,但拍摄记录性作品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大约在2012年,刘立宏开始对自然的景观和物相更感兴趣。他大学时临摹古人绘画的经历,以及对文人画多年的研究,开始在全新风貌的摄影作品中展现出来。近年来的摄影作品同时也是刘立宏对自我精神层面的勾勒,他的拍摄状态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更喜欢本质一点,自然一点儿的东西。”
2013年,他开始了《松》的创作,拍摄于沈阳城北的福陵和昭陵,这里的松树已经有300多年的树龄。“松树有很多被文人墨客赋予和讴歌的品质,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它的。除了这些,它们数百年的生命和静静地站立,本身就让我感触很多。”刘立宏是把松树以生命和时间来对待的;2017年的新作《溪山图》中,冬季的北方风景韵味十足,雪山覆盖了绵延的山峦。“置身于雪山与古松之面前,我感受到自然的存在,艺术家所有的手段在此都显得多余。只要把它真实地呈现出来就非常感人。”为了真实地呈现,刘立宏选择了大画幅黑白胶片拍摄,“黑白的视觉控制更概括,能把自然中不必要的细节过滤掉,更强调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景致的壮观,情绪表达更强烈。”相比数码,刘立宏更喜欢使用胶片,展览中大画幅黑白胶片的使用以及银盐相纸的质感,都让人感觉恰如其分。
刘立宏多年的创作呈现的是他敏感细腻又带有忧郁的思考:摄影语言的独特性,自我与客观环境的关联,以及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记忆等等,都是他关心的东西。而这些问题,都隐藏在看似朴实和简单的画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