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更积极主动,更成熟自信

2017-12-27 21:48林民旺
南风窗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大国外交

林民旺

2017年的国际形势仍旧复杂多变,除了要面对“不确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外,还需要经受许多大国内政变化的考验。在这一年里,中国外交继续秉持积极有所作为的思想,在外交实践中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构建,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

中国大国外交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提炼

2017年中国外交的主要成绩,除了继续积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外,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为党的十九大提炼理论成果,也为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发展,指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陆续提出并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强调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对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目标、路径、原则、手段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为中国外交提供顶层设计,指出中国外交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要采取大国外交,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能力更强,意味着中国有更多资源和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能够更加积极地塑造国际环境。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要承担更大责任,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正是在大国外交这一定位和认知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将中国大国外交的任务定位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而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五年来,中国已经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密,实现了对世界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全覆盖。未来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

正是基于对五年来中国外交的总结和提炼,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外交提供了指引。

积极运筹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2017年中国的大国外交,保持了同主要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并开辟出了新的合作前景;中俄高水平战略协作继续深入推进;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则取得新进展。

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保护主义的外交基调,以及任性而“随意”的外交言辞,多少让中国的观察家们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感到担心。中国外交积极主动作为,2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总统通电话,双方互致谢意并进行良好沟通。随着2月底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美国,3月中旬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进入良性互动轨道。4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进行深入、友好、长时间的会晤,确认了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决心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而11月份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首次访华,良好的互动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式走出了“不确定性”,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

中俄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的战略协作。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出席了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也于7月初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此外,两国领导人还在6月上海合作组织的阿斯塔纳峰会、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进行会晤。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访华,更是被安排作为十九大会议后的首场外事活动,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的高水平运行。可以说,中俄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依托,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一块重要压舱石。

中欧四大伙伴关系继续发展。2017年,中国与欧洲继续朝着深化四大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1月习近平主席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了重要演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4月初习近平主席對芬兰进行了国事访问,这也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到访北欧地区。7月初,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在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在会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时双方时,中英双方确认将坚持两国关系“黄金时代”的大方向;在同法国新一任总统马克龙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继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两国关系,推动中法关系向更好发展;而中德关系则随着默克尔再次当选德国总理而实现顺利过渡。

与此同时,6月初,李克强总理对德国、比利时分别进行正式访问,就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达成一系列新的合作倡议。

稳定并塑造周边

周边是中国外交的首要。在发展同周边大国关系中,中日关系开始尝试“解冻”改善关系,中印关系遭遇挫折但并未破坏大局。2017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则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时间窗口。因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试图抓住这一契机。

5月安倍晋三派出了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7月8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在汉堡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希望日方能把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更多体现在政策和行动当中。而安倍晋三也表示,愿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动形成两国关系改善势头。9月28日,安倍首相出席了中国驻日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体现出日方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意愿。然而,随着安倍晋三在提前大选中再次获胜,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是否会出现变化,仍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印关系在2017年遭遇到挫折。双方边防人员在洞朗地区形成对峙,长达72天才和平解决。这一事件凸显出近年来中印关系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也显示出莫迪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强势。在9月5日厦门金砖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进行会晤,他指出中印两国要坚持双方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的基本判断,希望印方能够正确、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莫迪总理同意双方不应视对方为对手,而应使合作成为两国关系主流。随着印度将于2018年进入大选的预热期,中印关系中仍然存在很多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管控分歧,稳定两国关系仍旧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韩关系在2017年可谓“峰回路转”。过去一年多,由于“萨德”入韩问题导致两国关系降至低点。随着韩国新总统文在寅5月份当选,开始不断克服困难,特别是在10月达成了双方的沟通结果,韩方表明了不参加美国构建的反导系统、不追加部署“萨德”、韩美日安全合作不会发展为军事同盟的“三不”立场,为双方推动各个领域交流合作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12月13-16日,文在寅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意味着中韩关系发展重返正常轨道。

此外,2017年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颇为引人瞩目的成就。继2016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中菲关系实现转圜,双方关系在2017年继续朝着深度合作的方向发展。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也在经历一番波折后有所发展。作为美国亚太政策的“耳目”,新加坡一直擅长于在大国之间采取平衡外交,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7月初,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在《海峡时报》发表文章,认为在“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应“更加审慎”。新加坡国内围绕“小国应有小国的作为”展开激辩。9月李显龙对中国的旋风访问,显示出新加坡在对华政策上进行了些许反思和调整。

与此同时,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取得了重要发展。特别是,缅甸政府由于罗兴亚人事件遭到美欧的孤立、谴责和制裁,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对其立场的同情与支持,并积极协调缅甸与孟加拉就罗兴亚人问题的解决。

总而言之,2017年的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进取,也更加成熟自信。在构建中国大国外交的理论中,中国的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積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大国外交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