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江宇翔 黎恢远
理想城市与宜居城市的距离:以巴西利亚为例
(文/图)江宇翔 黎恢远
1764年-1960年,从葡属时期开始,近300年的时间里,里约热内卢一直是巴西的首都。正因如此,巴西的人口和资源主要都高度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域。随着时间推移,整个沿海地区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居住质量下降以及公共设施不足等。对此,巴西政治家提议把首都从沿海迁移到内陆。同时,新首都建设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既缓解沿海城市压力,又加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早在1890年,有识之士就提出了迁都的设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计划一直未能实施。直到1956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图1)以建设新首都为重心,提出了“5年实现50年的进步”的竞选口号,并赢得了总统选举。就职后,新首都建设正式纳入议事日程,并开展了设计竞赛。新首都定名为巴西利亚,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巴西高原。这里是巴西的地理中心(图2),相比里约热内卢崎岖的地形和炎热的天气,巴西利亚所在的高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合于大规模的建设和运输。
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图3)领导的设计团队赢得了新首都的设计竞赛,他们设计的“飞机型”平面成为了新首都的城市形象(图4)。在这个团队中,科斯塔负责城市规划,尼迈耶主要建筑的设计,马科斯负责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项目于1956年开工(图5),聚集了巴西的举国之力,仅用了41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4月19日,新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了竣工典礼。其建设周期比原计划的五年提前了18个月。
旧时代的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巴西利亚建设前的一个世纪,经历工业革命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幅提升,随着工厂数量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追求新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内公共设施并没有相应的更新升级,于是城内变得愈加拥挤和混乱,居民的居住环境,医疗卫生和交通状况每况愈下。如何通过设计解决技术进步带来的城市问题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关注的话题。
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有感于工业革命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矛盾。他们希望把代表秩序与高效率的工业生产模式引入未来城市建设之中,借此改善城市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个愿景下,柯布西耶(图6)分别提出了“现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图7)和“光辉城市”(Radiant City)(图8)两个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型,并提出了“房屋是居住机器”(House is a machine to live in)的口号。理想城市规划人口300万,两条主干道分别从北向南,自东往西,十字形的构成城市交叉的主干道,统一的居住单元排列在一条主干道的路边。此外,柯布西耶强烈批评资本主义的阶级分化和产权意识(property rights)带来的隔阂,并倡导了“共享”公共设施的理念。因此,在他理想模型中,居民生活在标准化塔楼(Residential Superblock)之中,工作、生活、交流和娱乐都可以在塔楼中进行。共享塔楼的公共设施,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塔楼之外的城市空间是大片绿地和高效的道路系统。商业中心则在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城市休闲空间、湖泊和绿地空间主要布置在城市四周9。两个理想模型表达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便利的城市生活,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空间平等的权利。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1933年的国际建筑师大会(CIAM)的讨论,柯布西耶发表了《雅典宪章》(Athena Charter)。宪章中最具体影响力是现代城市的四大功能分区: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同时,宪章指出汽车会成为未来重要的交通工具,规划需给予充分考虑。此外,宪章还提出居住区需安排在城市中光照和绿地充足的区域;工业区需通过公园和绿化带与居住区相隔,并充分考虑交通的便利性。这个宣言是现代主义城市规划领域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规划师和建筑师希望以设计作为工具,追求宜居环境的美好愿景。科斯塔和尼迈耶与柯布西耶共事多年,他们深受其影响,在巴西利亚的实践中,他们结合《雅典宪章》的设想,探索宜居城市。科斯塔设计的巴西利亚平面被描绘成“飞机”型。整个城市分东西向(机身)和南北向(机翼)两条轴线(图9)。机身所在的东西向纪念轴线(Eixo Moumental),主要包含联邦政府办公建筑和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包括总统府,国会,法院,各部委办公楼,文化建筑包括巴西利亚大教堂,国家博物馆,国家电视台,国家图书馆,国家体育场等。机翼所在的南北向轴线(Eixo Rodoviario de Brasllia),主要是巴西利亚的生活区和服务区,它们被纪念轴分成南北两翼(图10)。机身和机翼的相交处则是交通枢纽。与此相邻的是金融区和酒店区,银行和配套商业都集中于此。住宅楼以整齐划一的形式排列在南北向轴线两侧。此外,火车站和工业区设置在纪念轴的西侧的延长线上,他们都居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区,与居民区隔着绿化带和人工湖。严谨的城市功能分区,改善居住环境的尝试,汽车为导向的交通设计,这些都是《雅典宪章》的体现。
图1,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库比契克总统与巴西利亚1
图2, 巴西利亚与巴西重要城市的距离2
图3, 卢西奥•科斯塔和奥斯卡•尼迈耶3
图4, “飞机型”平面概念构思4
和酒店区,银行和配套商业都集中于此。住宅楼以整齐划一的形式排列在南北向轴线两侧。此外,火车站和工业区设置在纪念轴的西侧的延长线上,他们都居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区,与居民区隔着绿化带和人工湖。严谨的城市功能分区,改善居住环境的尝试,汽车为导向的交通设计,这些都是《雅典宪章》的体现。
图5, 尼迈耶与建设中的巴西利亚5
巴西利亚从国家和居民两个的尺度体现了现代主义理想城市的特征,这两个尺度实践是相互联系的,并深受柯布西耶思想的影响。国家尺度,设计师运用纪念象征手法,通过造型独特,充满雕塑感的建筑,隐喻新首都告别过去,蓬勃向上;居民尺度,设计师通过标准化居住社区和宜居环境,打破财富差异带来的隔离,实现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居。
巴西利亚作为国家的新首都,科斯塔和尼迈耶的设计语言象征巴西新的精神面貌与社会理想。这种隐喻首先体现在城市形态上,巴西利亚的的城市平面被描绘成“飞机”型(图11),或是张开的弓箭。无论哪种解读,这个造型都体现了巴西朝气蓬勃,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政治愿景。
东西向纪念轴通过前卫的建筑群,突出了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国家理想。整条轴线全长10公里,宽250米,中间是大草坪,适合节日庆典或者大型活动。轴线的最东端是国家最高力机构所在地,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府。设计师通过等边三角形的平面构图形式(图12),象征三权分立的思想。三个机构,彼此独立,相互制衡,这是巴西政治民主的象征。在这三组建筑中,雕塑感最强的国会大厦(图13),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碗状的众议院,象征着广开言路,倒扣的碗状的参议院,象征着深入讨论;在这组正负型背后的高层建筑是国会的办公楼,大致呈“H”型,这是“Humanity”(人文)的首字母的造型,强调尊重人权,临近纪念轴与生活轴交汇处的巴西利亚大教堂(图15,图16),这个轴线东半段唯一的非办公建筑,火焰般的造型非常引人注目。这个造型独特的教堂,与传统的欧洲教堂完全不同,有人解读为象征着巴西人的热情奔放,也有人解读为象征着独立自主,彻底摆脱西方殖民者的影响。轴线西端,主要分布着体现巴西历史和文化的建筑群,最有代表性的是原住民博物馆(图17),环状的造型来自巴西传统部落建筑,象征纪念先民,尊重历史。轴线的最西端的库比契克纪念堂,里面陈列了这位巴西利亚之父曾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巴西利亚建设过程的重要照片。这个纪念堂是整个纪念轴的高潮也是尾声。纪念堂的建筑形态简洁,象征总统的清明廉洁,关注民生。纪念堂的旁边是高耸的库比契克总统雕塑(图18),总统凝视中轴线,庄严肃穆,把纪念轴的氛围引向顶点。
图6, 柯布西耶与理想城市模型6
图7, 柯布西耶“现代城市”中轴线高速公路与周边居住区7
巴西利亚生活-服务轴从居民尺度探索宜居的生活环境,这是新首都建设的一项重要成就。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与于收入紧密相关,财富差异造成的社会各阶层相互隔离。这种现象在巴西,尤其是以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为代表的沿海大城市更加明显。富人与穷人的居住状况迥然不同。前者居住在风景优雅,视线开阔的海边豪宅,而后者则挤在环境恶劣,建筑破败的棚户区。著名的圣保罗一景(图19),左边是棚户区,右边是高档住宅。彼此间一道薄薄的墙,对棚户区民众而言,良好居住环境就在对面,但自己却永远无法到达。贫富差距产生社会分化,最终导致彼此间隔离,这一状况很大程度就是大多数巴西城市问题症结所在。于是,巴西利亚的超级社区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建筑师倡导居民享有平等的城市生活权利。为了实践这个理想,科斯塔在巴西利亚生活区设计中,延用了柯布西耶“超级社区(super block)”的概念,采用了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模式。在巴西利亚的南北向的“机翼”上,设置了96个超级社区,为了消除名称可能带来的偏见,所有社区都没有具体名称,取而代之的是方位+数字的命名方式,只见CRS504,CLS103,SQS202等代码。每个超级社区基本都呈正方形(280米X280米)(图20),由11栋建筑组成。社区内的住宅外观非常相似,高度不超过6层(图21),首层架空,为社区的儿童提供玩耍的场地。每个社区都有绿地和公共设施。每4个“超级社区”组成一个“超级-超级社区”(super-super block),共享教堂,学校,青年俱乐部,活动中心,商场等公共设施,宛如一个功能完善聚落(图22)。居民可以在社区内部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社区内的儿童从小生活在一起,共同玩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17。设计师期待超级社区生活的儿童从小就有“平等”“共享”“交流”的理念,长大以后成为推动巴西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巴西利亚建设有三个主要目标:将分布严重不均的人口向内陆迁移,让巴西富饶资源的分配得以优化;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开并迁至内陆,有利于影响力的均衡,提高国家政府的管控能力;通过新首都建设,为巴西国民带来了更多的朝气与自信。实现这三个目标,巴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困境将得以缓解,并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国家尺度分析,巴西利亚建设,使巴西的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从沿海转移到了内陆,在缓解沿海城市带城市压力的同时加速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结合1950年至1960年巴西利亚建设期间的人口主分布图(图23),表示人口密集的红色区域聚集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萨尔瓦多,墨西腓等沿海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位于巴西中南部的内陆地区,依然是表示人烟稀薄的白色和绿色。然而,巴西利亚建成后五十年,除了不适宜居住的北部热带雨林外,表示人口稠密的红色区已基本覆盖了整个巴西,这就是迁都巴西利亚所带来最大的红利。
图8, “光辉城市”居住组团,强调室外共享空间以及绿化8
图9, 巴西利亚规划结构10
图10, 巴西利亚南翼鸟瞰,居住轴线与纪念轴线交界处的交通枢纽以及三权分立广场11
1960年,巴西利亚竣工时,城市人口仅14万人,1970年增至53.7万人,2000年时已超过200万人。截止2016年,巴西利亚人口多达298万,在巴西的城市中列第三,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在排名前5的大城市中,巴西利亚从2010年到2016年人口增幅达20.56%,远高于圣保罗(12.93%)和里约热内卢(9.4%),列第一位。在2016年巴西城市带人口统计中,巴西利亚以及周边卫星城共计428.4万人,在巴西列第三位,较2015年增长2%,增幅也远高于圣保罗(0.7%)和里约热内卢(0.4%)22。当初科斯塔规划的巴西利亚的人口仅50万人,如今已是其计划的近6倍,而且每年还有显著增长。由此可知,巴西利亚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城市,新首都建设大大缓解了沿海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以2014年的GDP数据作为例,巴西利亚GDP总量虽远不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但其人均GDP高达61,915里亚尔(约合36,175美元)23,不但在巴西列第一,在所有的拉美城市中也是位列榜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巴西利亚居民的收入相对平均,至少部分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社会平等,共同富裕的目标。
巴西利亚地处巴西腹地,建设新首都的同时,完善了巴西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系统。(图24)不但加强了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沿海大城市联系了,以Belem-Brasilia Highway为代表新高速公路还连接了北部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周边邻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巴西的面貌,加强了巴西国内各州间的联系,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做足准备。
图11, 巴西利亚平面12
图12, 呈正三角形构图的三权分立广场13
图13, 象征含义丰富的国会大厦
与倍受称称赞的国家尺度相反的是饱受评判的居民尺度。巴西利亚的批评大多集中在过分严格的功能分区,非步行的城市尺度和汽车为导向的交通设计。设计师把工业生产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巴西利亚规划中,在建设新首都的同时,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细致入微的“规划”居民的日常生活:严谨的功能分区,能够让城市运行井然有序;以汽车为导向的交通设计,能让居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便利;集中布置的公共空间,能够让市民更好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与现实被生硬的“嫁接”到了一起的后果是,许多出发点很好的设想,现实层面的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巴西利亚过于固守了现代主义的成规。餐饮,办公,娱乐,体育等公共功能被限定在指定的区域,居住区周边的配套服务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规划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满足需求,居民往往需要驾车出行,导致了交通压力的加剧,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拥堵。另外,为了保证城市形态不受破坏,城区内禁止增加新的居住区,巴西利亚的卫星城市也日益密集(图25),往返于两地的车流使得新移民的通勤时间大大增加,也让本已不堪重负的交通雪上加霜。
现今的城市设计理念普遍认为,人行道和街角公园不但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纽带,若缺乏这些必要的设施,不仅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还会使城市一个城市因缺乏生活气息变得冰冷无情(图25)。而巴西利亚正是这样,由于信奉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机动车交通作为行为导向,刻意控制了人行步道和街角广场的数量,使得城市缺乏聚集人气的公共空间,以致居民的日常会客只能在家中进行。而游客也不无抱怨,由于建筑外观都是如此千篇一律,使他们在城市里迷失方向,也因审美疲劳影响城市体验。26因此,巴西利亚的交通设计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诚然,巴西利亚在居民生活上的考虑存在许多不足。但瑕不掩瑜,作为居住尺度的核心,设计师在社区层面的探索仍然值得大书特书。如前文所述,巴西的许多大城市,由于居民收入不均衡,最终导致了社区的相互隔阂,甚至出现圣保罗一景的极端体现,而巴西利亚的出现成为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也为其他的大城市提供了借鉴的标杆。巴西利亚的社区在设计之初就带着人文关怀的理想,探索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从建筑外观到排布方式,再到社区名称,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于社会平等的构想与追求;不同收入阶层混居在一个社区中,共同使用社区中的公共设施,从而打破其他城市因收入差异而彼此隔离的居住形态。这些探索都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后世的城市设计理论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一个实验性城市,巴西利亚的探索始终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与麻烦。然而,巴西利亚在国家,社会和民生的层面都给出了自己优秀的答卷,并在建城后的仅27年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世界文化遗产。库比契克总统的政治愿景让这个在纸面停留大半个世纪的“巴西梦”付诸实践,使经济重心成功从沿海转移到内陆腹地,加速了巴西的发展;设计师科斯塔和尼迈耶建筑理想让新首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新建筑和新社区,让巴西民众收获了自信,看见了希望。
图14, 国会大厦“H”型办公大楼14
图15, 火焰般巴西利亚大教堂
图16, 巴西利亚大教堂内景
图17, 原住民博物馆鸟瞰与中庭15
图18, 总统纪念堂与库比契克雕塑
图19, 圣保罗一景16
图20, 超级社区区位与社区构成关系18
图21, 建设中的超级社区与建成后鸟瞰19
图22, 超级社区与公共设施20
图23, 1950年-2004年巴西人口分布变化21
图24, 连接巴西利亚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24
图25, 日益密集的巴西利亚卫星城25
图26, 热闹非凡的圣保罗与冷清的巴西利亚27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Well-planned City and Livable City: the Case of Brasilia, Brazil
Does an ideal city provide its citizens with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s an iconic city, no capital has
more praise and criticism than Brasilia. On one hand, some complained its extremely strict planning, lack of pedestrian-scale streets, identical super block, and so on; on the other hand,Brasilia has been grant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only contemporary project in the world.A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Brasilia preserves the concept of modernism in urban scale and the Brazilian Dream. Taking it as an exploration of modern livable city, the designers Costa and Niemeyer take pride in the highly organized zoning, and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design full of symbolic meanings to present the idea of modernism at urban livings, the aesthetics of design and humanistic concern.
理想城市是否给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作为理想城市的代表,有人认为巴西利 亚规划缺乏弹性: 过分严格的功能分区,匮乏的步行系统,千篇一律的“超级社区”,给日 常城市生活带来了不便。然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巴 西利亚既承载着巴西未来的希望,也是现代主义理论在城市尺度下的实践。作为一次对宜 居城市的探索,规划师科斯塔和尼迈耶通过严谨的规划和充满象征含义的先锋建筑,向世 人展示了现代主义的城市生活,建筑美学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1. Times, 1956. 2.13 Juscelino Kubitschek, content.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560213,00.html
2. Holston, James (1989). The modernist city : an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of Brasíl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3. Biography of Oscar Niemeyer, 2017, www.sambadrome.com/riocarnival-sambodromo/oscar-niemeyer/
4. Staeubli W.(1956). Brasilia, Universe Books, Inc., Publishers-New York, 12-13
5. Palácio do Planalto by Oscar Niemeyer, MODern design, 2013,www.moderndesign.org/2011/03/palacio-do-planalto-by-oscarniemeyer.html
Where Utopia and Dystopia Collide, 2015.4.25, briefsimplicity.com/blog/brasilia
6. Like It or Not, Architect Le Corbusier's Urban Designs Are Everywhere, 2014.11.2 www.npr.org/2014/11/02/360189531/like-itor-not-architect-le-corbusiers-urban-designs-are-everywhere
7. Holston, 34
8. Holston, 35
9. Holston, 32-36
10. Epstein, D. G. (1973). Brasília, plan and reality; a study of planned and spontaneous urban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9-63
11. Holston, 34
12. Holston, 155
13. Staeubli, 60
14. 《巴西利亚——世界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巴西见闻之二,2007.09.19,
blog.gxnews.com.cn/u/15416/a/79750.html
15. Memorial dos Povos Indígenas, 2014.11.26, noblat.oglobo.globo.com/do-ceu-brasilia/noticia/2014/11/memorial-dos-povosindigenas.html
16. 《平民窟里的奥运梦 巴西儿童苦练橄榄球》,腾讯体育,2016.08.03 2016.qq.com/a/20160803/023596.htm#p=1
17. Holston, 23
18. Brasilia Town Planning, 2013.11.24, www.slideshare.net/shonabhatnagar/brasilia-town-planning
19. Brasilia: the Almost Socialist City, 2012.11.29, tesseractcollective.tumblr.com/post/36835879069/brasilia-the-almost-socialist-city
20. Evenson N. (1973). Two Brazilian Capitals: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Rio de Janeiro And Brasilia.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227
Lucas Nogueira, De betekenis van Brasilia, 2015.03.10, www.mo.be/wereldblog/de-betekenis-van-brasilia
21. Gustavo Pacheco Fortes Fleury, Regional Aviation Programs in Brazil — 2014, www.slideshare.net/gustavofleury/regional-aviationprograms-in-brazil-2014
22. "Territorial units of the municipality level". Brazili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Statistics. Retrieved 2017.08.27
23. Istrate, Emilia. "Global MetroMonitor Brookings Institution".Brookings.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6.04. Retrieved 2014.02.25
24. Staeubli W.(1956). Brasilia, Universe Books, Inc., Publishers-New York
25. Evenson, 154
26. Holston, 101-109
27. Holston, 106
注:图13,图15,图16,图17(右),图18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