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君归他年
剧情可以无聊,弹幕必须精彩
W:君归他年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大多数人喜欢用看剧追番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光。一个人只需一台手机或者ipad就可以度过一整天。所谓“一个人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曾几何时,你是否也怀念每天和家人在电视机前翘首以待,等《花千骨》新一集的播出,是否也常常在漫漫长夜里想起和小伙伴窝在寝室里看鬼片时被吓得魂飞魄散惊叫连连,是否被迫陪妈妈一起追过气韩剧,你一边吐槽一边剧透。跟这些热闹喧嚣的时光比起来,手捧手机、ipad的你,是不是多了一份萌点槽点无人分享的孤独?
有了弹幕,这一切欢快的时光又回来了。
但是,如何愉快地看懂一部剧的各种节点,如何愉快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爱,以及如何愉快地与小伙伴打成一片,这是有一套专属的弹幕礼仪的。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弹幕中,有的被奉为“神弹幕”,有的被贬为“坏弹幕”,这些或正经或魔性的弹幕里,都有哪些学问呢。
在大多数以娱乐互动为目的的弹幕中,科普型的弹幕是最正经也是好评度最高的。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特别是在以某个专业领域知识为基础的一些视频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弹幕。弹幕内容会实时地对视频中出现的某些专业术语进行普及,或者对前方弹幕中提出来的疑问进行科学的解释,以便其他观看者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
弹幕比视频更精彩的典型代表有2015年上线的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是一部历史动漫,讲的是建国以来到现在新中国经历的事。新中国在里面的形象是一只兔子。弹幕补充了很多历史背景,帮助观众理解正片的故事走向。
对于追剧的人来说,最幸福的莫过于每周苦等新剧更新的日子,同时令他们苦恼的更是生肉(指没有字幕的国外视频)。生肉虽鲜,但没有字幕也太难为英语水平连4级都过不了的普罗大众啊,更别说其他小语种了。这时候野生字幕君就上线了。他们靠着非专业的翻译水平,将字幕用弹幕的形式呈现在视频底部,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的小天使。
提示型弹幕对于胆小的观众来说特别靠谱,在看恐怖片的时候如果飘过一句“前方高能预警”你就知道该闭上眼睛了。在高能预警弹幕防护小分队的保驾护航下,遇到血腥惊悚的画面还有小分队手动打码,堪称“行走的马赛克”。不过也有人不大待见这类弹幕,认为这会降低胆大者的观影感。
弹幕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甚至可以独立于视频载体之外,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观看者在相互吐槽打趣的过程中产生了共鸣,有了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认同感,那是一种对深夜孤独的慰藉,是认为“终于找到了另一个我”的惊喜,在看到具有相同感受的弹幕的时候都会放大这种情绪,屏幕上也会出现“前面的等我”“+1”来表达自己的认同。
有的人看视频甚至会嫌弹幕太少,会屯着等养肥(弹幕多的时候)了再看。无形之中,弹幕具备了社交功能,而功臣之一就是吐槽型弹幕。
比如,在看《古剑奇谭》的时候,百里屠苏和陵越被编剧无情“拆散”时,弹幕突然飘出“编剧放学后你别走,我保证不打死你”;大师兄的出场又帅出了宇宙新高度的时候,“刷屏小分队”就可以集体舔屏狂欢;丑到小时候差点被爸妈摔死的李二狗上线时,就轮到“挡脸小分队”出场,遮挡镜头的“护体弹幕”可以掩护小伙伴们安全撤退。
空耳,即“恶搞音译”。原来在日语中是指“幻听”的意思,现在一般指在原歌曲的歌词上,故意将原语言的发音理解为另一种语言,写出与原本歌词意思不同,甚至毫无关联的“歌词”,以达到恶搞或双关为目的的文字游戏。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原本是一首印度歌曲,“东北玩泥巴”也一度成为弹幕经典。
弹幕虽然欢乐,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欢,甚至也受到了部分80后以及70后网友的接纳。但也有一种人神共愤的弹幕,那就是剧透弹幕。有句话叫“剧透一时爽,全家火葬场”,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足以证明小伙伴对剧透弹幕的零容忍。在视频网站上,如果剧透的话,有时甚至会遭到封号处罚。试想你在看《白夜追凶》的时候,第一集开头就有人指着哥哥关宏峰说“哥哥是背后大boss”,那估计想打人的心都有了。
在弹幕的世界,可以畅所欲言,因此,也必然会引发一些口水战,一些小伙伴一言不合就掐架。由于弹幕没有引用和回复的功能,大家立场不同,又都不愿意偃旗息鼓,弹幕就变成了争吵的阵地,而不是辅助视频观赏的平台。
“XX,12岁,坐标重庆,诚挚交友”“有人在吗?”“飘过”,这类毫无意义,明显灌水的弹幕,也是弹幕网站网友一众讨伐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这类弹幕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还有碍观瞻,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弹幕生态中也是存在鄙视链的,这一类显然处于链条最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