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彰显特色提升理念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7-12-27 11:07山东省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翟军
中国水利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山东省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 翟军

山东济南:彰显特色提升理念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山东省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 翟军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天下闻名的“泉城”,2012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按照水利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济南面向“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以“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为建设目标,突出泉城特色,经过3年试点建设,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2016年9月27—28日,水利部委托黄河水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济南市进行试点技术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理念先进、布局合理、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创新特色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2016年11月7日,济南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工作顺利通过水利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试点城市。

一、高效组织,创建成效显著

1.加强领导,全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市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将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共建氛围。

2.规划先行,科学引领

坚持功能定位高水平、项目建设高标准,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水科院联合编制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思路和具体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完善细化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全市10个县(市)区和高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河道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专项规划,真正做到“全域规划、全市共建、全民共享”。

3.科技支撑,示范带动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带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从基础理论与认知、关键技术方法、系统解决方案三个层次分析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需求,按照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完整的逻辑过程,梳理出水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开展了现代化水网建设、河流生态修复、分散式污水处理等7项水生态文明关键技术研究,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4.多方筹措,加大投入

在用足用好国家和山东省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创建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发挥市本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注重发挥市级四大投资集团融资平台作用,积极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5.严格督导,强化考核

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制定《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县(市)区、高新区、市直部门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夯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实施了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节水减排和泉城水文化培育等410余项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309亿元。全市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安全集约的水供用、健康优美的水生态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四大体系”;打造了南部山地生态屏障功能区、城市泉水景观生态功能区、沿河湿地保育生态功能区和北部平原水网生态功能区“四大生态区域”,形成功能完善、健康和谐的生态格局和“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圆满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特别是在近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趵突泉等重点泉群实现了14年持续喷涌;全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各行业节水减排工作深入推进,饮水安全、亲水平台建设进一步升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爱护水生态正在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立足试点,探索建设模式

坚持人水和谐,提升建设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即“节水减排齐抓,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生态景观相融,打造健康宜居的城乡水环境;地表地下连通,建设现代生态安全水网;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水生态文明理念;文化与科技同兴,丰富水生态文明内涵”。

1.节水减排齐抓,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济南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坚持节水优先,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严控“三条红线”。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的承载力,引导城区人口、产业合理布局。试点期间,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的同时,全市取用水总量由17.5亿m3下降到15.2亿m3,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实行最严格地下水管理,坚持可控、可调、可罚三措并举。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实施阶梯水价,推广节水器具,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考核。加大节能减排和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提高高耗水企业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济钢日均新水消耗量与试点前同比降低了16%,实现生产生活用地下水“零提取”。在近年山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济南连续被评为优秀等次。

2.生态景观相融,打造健康宜居的城乡水环境

坚持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在南部生态保护区,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大力实施水源涵养与水环境保护,“补”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在城市泉水景观区,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创建“天下第一泉”5A级景区,“景”的特色进一步彰显;在沿河湿地保育区,开展济西、鹊山龙湖、白云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和建设,“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北部平原水网区,实施农业水网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网”的效益进一步提高。

围绕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加快打造山水融合、林城一体、显山露水的现代泉城。2014年3月起,全面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对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和长清大学园区周边126座山体进行绿化提升。两年多以来,已对城区交通要道两侧、城郊接合部山体进行了修复和绿化,建成了马山坡、牧牛山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山体公园,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绣源河

3.地表地下连通,建设现代生态安全水网

战略配置水资源,统筹推进河湖水系和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依托“六横连八纵、一环绕泉城”的全市水网,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生态的供用水体系。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和拓宽整治,增大河流行洪和生态空间;实施玉符河卧虎山水库调水、五库连通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地表水互联互通、联合调度,年调水能力达3.0亿m3;增加上下游水系联动和局部人工循环,强化河湖生态保育和修复;加强水源涵养与渗漏带保护,增强地表水下渗补给。按照生产、生态使用地表水,生活使用地下水的思路,大力推进东联供水、泉域补给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水源置换工程,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饮水品质。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

4.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水生态文明理念

秉承“保泉必先保山,保山必先保林”的理念,划定泉水直接补给区、泉水重点渗漏带、城市河道水系、城市山体四条保泉生态控制红线,着力构建“点—线—带—区”的保护格局。依托法律法规,加强红线管控,有效维护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立南部山区管委会,在南部山区突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不再考核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切实加强对水源涵养区和泉水补给区的保护和管理。

引导社会参与河流管理和保护,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自2012年,全市124条河道实行河长制,开设12345市民服务热线、116水利服务热线和新闻媒体等监督渠道。在此基础上,又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成为重点河流公益代言人,创新建立河流管理与保护的新模式。

5.文化科技同兴,丰富水生态文明内涵

按照确定的水生态文明技术推广示范点,在章丘绣源河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在济钢、济南炼化集团建立企业高效用水示范基地;在章丘莱蒙湖小区等建立城市小区雨水利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目前7处示范点均已发挥良好效益。成立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目前已吸收会员单位20个、会员200人,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技术、标准研究和推广搭建了良好平台。同时,与省水利厅、山东黄河河务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小抓起,编写出版《济南水生态文明读本》(小学版和初中版),开展《读本》进校园活动。编制完成名泉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成功举办5届济南泉水节,打造泉水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拍摄《天下泉城》《小清河》等专题片,开展“建设水生态文明”系列宣传活动和水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三、提升完善,深入持久推进

通过试点建设,济南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标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须完善提升的地方。济南将及时总结试点建设经验,结合全市大部制改革,巩固试点建设成效,并不断提升完善。

1.深化水务改革,提升理念

2017年5月,济南市委、市政府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角度出发,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新组建市城乡水务局,加挂泉水保护办公室牌子,整合原水利局职责,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河道管理、供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汛职责及城市园林绿化局泉水保护职责,统筹全市涉水事务,实现“一龙管水”。济南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建设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市城乡河道、农水、城水、泉水保护、污水处理及节水等涉水建设管理中。

2.全面落实河长制,持久发力

全面落实河长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河长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互相包容,与“绿水青山”的理念高度统一,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济南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的部署要求,成立工作机构,编制工作方案,健全工作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市共设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4 217人。设河道督查长60人、河道警长162人、民间河长601人。下一步,将通过健全河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开展“清河行动”等,加快形成部门联动、综合执法、严格考核、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以落实河长制持久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3.科学系统谋划,提升完善

水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将紧抓水务改革的机遇,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系统谋划,不断提升完善。

一是提升区域现代水网生态化水平。重点加强水网的生态化改造与保护,在用水总量控制上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在水网通道方面,进一步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体流动性,保障河湖生态需水,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是强化水资源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升地下水管理的精细度和科学化水平,以适应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满足公众对于饮水安全、泉水喷涌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强化地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现有取水许可台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各个流域和区域单元的完整“水档案”,实现科学严格管理。开展农业节水增产、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

三是新建扩建污水厂站。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计划投资14亿元,新建扩建水质净化一厂、二厂、腊山河等7座污水处理厂(站),新增污水处理规模30万t/d,目前已陆续开工建设,计划到2018年6月底建设完成。

四是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治水”的理念,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坚持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景观绿化等综合治理。实施城区65条河道综合治理,通过蓄水、绿化、节点打造、滨水休闲设施等建设,打造宜人宜居的水生态环境。在重要景点、有可靠补水水源的城区重点河道,实施河道长年有水工程。

五是推进南部山区生态保护。按照“一河、两库、三川、十二峪”的水系生态布局,对南部山区571 km2区域实施生态系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卧虎山、锦绣川水库周边综合整治和水源地达标建设,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三川及其重要支流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济南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建设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快打造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的现代泉城。■

责任编辑 董明锐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