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市长 胡五岳
河南许昌: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
□河南省许昌市市长 胡五岳
河南省许昌曾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的一半,仅为全国的1/10,历史上曾限时供水、排队接水,河湖几近断流,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农业生产、企业发展、生态建设相互争水问题日益突出,“水问题”严重制约着许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治水兴水成为全市人民的强烈期盼。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水生态文明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13年5月,许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建成通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4年2月水利部审查通过《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4月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复该方案。开展试点以来,许昌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高位推动,创新机制,合力攻坚,加快推进试点建设,实现了试点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在试点建设中,许昌市起步快、抓得紧、工作实,进度走在了同批试点城市的前列。2017年4月,许昌市试点建设高分通过了水利部和河南省政府的联合验收,成为继山东省济南市之后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城市,在全国“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行动指南,尊重水系自然条件,维持水系健康生命,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科学引导水系功能,开展水生态修复,完善水文化景观体系,在中心城区打造“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景观体系,构建“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试点期间,共投资81亿元,完成了9大类56项示范工程建设任务。《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规定的27项考核指标,许昌市全部完成,其中超额完成23项,实现试点建设预期目标。
中心城区形成了以82 km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呈现出一幅“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拥有500年历史、全长5.3 km的护城河修复环通,“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现实。沿河共建成景观节点23处、雕塑33座、桥梁126座、亲水码头8处、亲水平台95处、沙滩及游乐场5处、滨水广场54处、木栈道15.1 km、滨河游园步道136 km,既突出了生态自然之美,又彰显了许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满足了人们健身、休闲、观赏和娱乐之需。对许昌市水生态美景,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广大市民纷纷点赞。
50万亩(1亩=1/15 hm2,下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集试验科研、抗旱灌溉、信息管理、技术推广、培训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我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探索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被水利部列为国家级示范基地。示范区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6,粮食作物亩均增产约70 kg,年均节水约2 080万m3。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同步建立了市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管理中心(许昌市灌溉试验站)、县级工程设施管理办公室、乡(镇)水利站、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田间井长“五级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市、县两级均组建了水务局,全市建立起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确立了“三条红线”,并将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评价内容之中,实行专项考核;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全部关停;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改善了水环境,打造了独具许昌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极大丰富了文明城市内涵,涵养了市民文明素质,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回升2.6 m,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乘护城河水上游船,3元就可环游古城;乘陆上亲水公交,1元就可游遍全城河湖美景。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治水兴水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市民“节水、爱水、护水”意识更加强烈,真正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有力推动了许昌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提升跨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的修复改善,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和新优势,许昌更加宜业、宜居、宜游,众多企业纷纷来许昌投资兴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许昌市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解决水之“源”,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保障水之“清”,厚植了生态环境新优势;开发水之“利”,培育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熔铸了水之“魂”,丰富了城市文明新内涵;共享水之“亲”,打造了人水和谐新生活。
试点期间,许昌市紧紧围绕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文化特色,坚持生态引领为核心,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宣传教育和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在治水兴水实践中形成了“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的许昌经验模式,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做出了有益探索。
充分考虑许昌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需,因水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河湖水系建设规模,不搞大挖大建、大河大湖;实施跨流域调水大连通,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汇引许昌;完善中心城区河湖小连通,构建多源互补、功能完善、调控自如的现代化水网体系。以持续深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抓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省连续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十二五”期间综合考评中,许昌市均位列第一,受到了省政府通报表扬。
以“防污治污”为先导、以“清水长流”为目标,坚持治水治污一起上、点源面源一起治。在点源治理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淘汰调整重污染行业产能,关停造纸、制革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截流等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市区建设投用污水处理厂7座,全部配建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提质后,进入河道成为生态景观用水,年利用再生水4 000多万m3。通过治污截污和污水再生利用,有力保障了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需求,水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实现了“一泓清水润莲城”的良好效果。
项目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监督管理,保证质量,精细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采用格宾石笼、雷诺护垫、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等先进技术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现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等多重效应;注重制度创新,搭建投融资平台,采用PPP融资模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破解了资金瓶颈;创新建设推动机制,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实行市级领导分包标段、周例会、排名通报、五级督查等一整套推进制度,“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积极探索和完善河湖水系管护长效机制,成立河湖水系调度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水系进行管护,形成了市级统一调度考核、县级管理、企业实施的管护体制,确保了清水长流、美景长在。
牢固树立“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理念,坚持把三国文化、人文风情、河流历史等元素融入水系工程建设全过程,凸显鲜明主题,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独具许昌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和水景观。突出“环河一条路、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相继建成82 km长的绿色长廊,10万亩的生态林带,全长32 km、占地1.3万亩的生态廊道,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35%和40.62%,有效发挥了保护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依托河湖水系,开辟了护城河、清潩河等多条水系旅游专线,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的许昌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 5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24%。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做到了水系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对许昌市治水兴水经验模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国水利报、河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在2017年4月6—7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许昌以“厚植生态优势建设文明许昌”为题作了典型发言;5月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发专题“文明城市内外兼修”,对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详细报道,成为唯一一个既作典型发言、又被中央媒体集中巡礼报道的地级城市,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心城区水系工程建成后,相继有800多个省内外团队到许昌参观考察、交流经验,为中西部缺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高,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2016年在河南省城市喜爱度指数评选中许昌市位居全省第一。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中,许昌市坚持科学规划,高位推动,创新机制,合力攻坚,确保各项任务高效推进。
按照三个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坚持生态文明原则,充分考虑许昌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老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治理,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坚持城水互促原则,构建融入城市文化的滨水公共服务体系和空间,增强城市活力。特别是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在保证与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和满足防洪、供水安全的同时,着力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灞陵河定位为着力塑造三国水上特色景观,建设具有浓厚历史风情的沿河风光带;运粮河定位为再现漕运文化、彰显三国魏都风情的历史文化长廊;清潩河定位为融合市民休闲、科普教育、水生态修复、产业特色突出的城市生活舞台;饮马河定位为打造“与城市共呼吸”的生态之河、休闲之河、文化之河、活力之河;护城河定位为见证城市进步、彰显历史兴衰、体现汉魏故都风貌的古城遗韵,河湖岸边广植莲藕,重现许昌“莲城”美景。
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5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高规格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对项目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设管理等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领导以上率下,分包标段,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市人大作出了《关于推进我市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决定》,把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全市上下,聚众力、集众智,汇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各级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抓进度、督质量、破难题,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
在项目建设上采取“全市统一规划设计,分县区实施建设”的模式,确保了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协调一致、高效推进。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多部门涉农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叠安排、互不衔接、漏村空项、配套不全等问题,呈现出多部门联动、多项目整合、集成式发展的新局面。在资金筹措上,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考虑市场、土地升值等要素,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市政府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合作,组建“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起融资平台,采用PPP模式融资50亿元破解了资金瓶颈。市内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纷纷慷慨解囊,捐赠4 000多万元,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指挥部印发了《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示范工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任务、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任务分解的通知》,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指挥部办公室站位全局,全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科学制定阶段工作计划,严格督查落实;各县(市、区)切实履行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大员上阵,一线督导,狠抓落实;水利、环保、住建、交通、林业等承担具体建设任务的部门,主动沟通联系,协力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发改、工信、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立足本职,主动服务,认真做好规划、审核、用地及管线迁改等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宣传部门跟踪报道项目建设的动态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加压驱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格局,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确保了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四大班子领导观摩制度,定期召开指挥部联席会议、指挥长办公会议和指挥部督查工作周例会(周例会总计102次),市级领导坚持参会,听取汇报,解决问题。实行月通报、周排名制度,印发月通报30期、周排名97期、督查通报53期。根据工程建设的阶段性特点,适时创新排名制度,先后实施了拆迁清表、施工环境、管线迁改、桥涵工程、园建工程、环保工程、绿化工程等17种排名,排名末位的建设单位负责人在周例会上作表态发言。建立奖惩机制,出台了奖励办法,兑现奖励资金700余万元,极大调动了项目责任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严格项目督查,形成了督查专员专项督查、主管部门行业督查、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市纪委监察局督查和新闻媒体督查的“五级”督查网络,坚持问题导向,倒逼加压推进。严格执行“四制”,加强对招标投标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对评标专家食宿地点严格保密,实行评标专家名单与评标结果同时公布,确保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机构监督”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在市县两级质量监督的同时,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了6个督查组,对项目经理、监理人员实行指纹机考核,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建立台账、跟踪督办。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蓄水以来,供水调度正常,运行安全平稳,工程质量得到检验。
为确保人民群众永享水生态之利,市委、市政府2016年将“加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建设管护,保持清水长流”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市人大2016年将加强河湖水系管护列为人大1号议案,2017年将《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管理保护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成立了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统一负责工程运行管理和水源调度,出台了《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供水调度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水系连通工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管护考核奖惩办法》,建立了水体管护河湖长制、领导分包负责制和日常巡查制三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和完善河湖水系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标准,落实管护经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对河湖水系进行维护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强河湖水质监测,对市区河湖水系管护实行日常巡查和月集中考核,考核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严格落实奖惩。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拓宽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渠道,将水系建设和管护纳入到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全市上下共护、共享河湖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许昌市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更锻炼了干部、锤炼了作风、凝聚了力量,形成了“求实为民、勇于创新、敢拼会赢、共建共享”的精神特质,赋予了治水兴水新的时代内涵。2017年7月,许昌市召开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指出:在治水兴水实践中形成的“求实为民、勇于创新、敢拼会赢、共建共享”精神,既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风貌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许昌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始终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拼劲、狠劲和韧劲,以翻篇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努力续写好新时期治水兴水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
许昌市饮马河
成功创建不易,巩固成果更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持久性的系统工程,按照许昌市委提出“拉高标杆、持续求进、走在前列”的要求,许昌市将持续发扬“求实为民、勇于创新、敢拼会赢、共建共享”的治水兴水精神,进一步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巩固提升中克难攻坚、激流勇进、砥砺前行。
抓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持续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推进河长制和河湖水系管护地方立法进程,为水生态文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以市区为核心,以辖区县城为节点,把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向全市域延伸,实现辖区全覆盖。坚持生态修复,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种群稳定的水系生态圈,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强水环境、水生态研究,建立主要河流生态监测及评价体系,为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以曹魏故都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依托,打造建设曹魏古城,完善水系旅游功能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科学系统做好水系周边开发,挖掘历史积淀,丰富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电子商务、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借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优势,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新举措、新机制和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尊水、重水、爱水、惜水、护水”的鲜明导向,营造维护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进城市文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 韦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