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主编《美学》教材的理性倾向及纠偏可能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父女关系与父亲形象

2017-12-27 04:24肖学周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美学

文/肖学周,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朱立元主编《美学》教材的理性倾向及纠偏可能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父女关系与父亲形象

文/肖学周,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西方美学有理性美学与感性美学两个传统,朱立元主编的《美学》教材建立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美学体系,致力于理性美学的建构,但忽视了感性美学的意义。本文依据“美是生活”的观念,将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父女关系的角度探讨父爱美的当代境遇及其特点,从而对美学教材的理性倾向进行必要的纠正与补充。

《美学》教材;理性倾向;父亲形象

我在高校从事美学课程教学已经十年,用的教材主要是朱立元主编的《美学》。这部教材的优点是理论性强,建构了一个堪称严密的美学体系。该教材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然后从审美活动的两个要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中分别提取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两个板块,从而完成了对审美活动的深入论述。这是美学的内部研究。此外还探讨了美学与艺术学、以及美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这两部分构成了美学的外部研究。这部教材虽然理论严密,但过于借重西方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经验整合不足。尤其是忽视了对自然美、社会美等范畴的讨论。从整体来看,这部教材的语言有些干枯,并且呈现出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憾。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是因为编者对美学理解的偏差。尽管美学发源于哲学,但即使对西方美学来说,也存在着两个传统:一个是理性美学,一个是感性美学。“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尽管感性学属于理性美学,但毕竟是以感性为基础的。事实上,在西方美学的源头柏拉图的著作里,就出现了“洞喻”之类的洞见,可以说,这是西方感性美学的源头。至于中国美学,无论“羊大”为美、“羊人”为美,还是“色好”为美,都是典型的感性美学。就此而言,朱编《美学》侧重于对理性美学的建构,而忽视了感性美学的中西传统。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用“生活美学”对这部教材进行纠正或补充,让美学重返社会生活,与现实建立紧密持久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我有意将美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对朱编《美学》教材中的缺失或薄弱环节进行补充。我选择的对象是亲情中的父爱美,切入点是父子关系,材料来自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录音资料,以及学生的相关作业。由于学生多为女生,先从父女关系谈起。

在《理解父亲》中,我将父子关系区分为和谐型、对抗型与隔膜型三种。不过,父女关系相对单纯,这主要是因为支配父女伦理的除了孝,还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古代宗法社会里,对抗型的父女关系很少出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倡,女子开始在婚姻自主与职业选择方面争取自身的独立。这对传统的权威型父亲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对抗型的父女关系呈现出一种迅猛而残酷的态势。大体上,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父女关系的新旧观念冲突期。在此之后,女子几乎取得了与儿子同等的地位,父女关系与父子关系日趋接近。这是当代父女关系的普遍状态。但现实鲜活而复杂,拒绝概括。本文借助学生提供的材料对此展开分析,以从现实生活中父女关系的角度呈现当代父亲的形象。

学生杨谈到,父亲“自我有记忆以来基本年年在外打工,过年才会回20来天”,父亲回来时,“我会又激动又害羞,激动是有好吃的了,害羞是因为不熟。母亲要我叫爸爸,我便特扭怩,不愿意,看见弟弟叫了,我不好意思不叫,于是飞快地跑过去叫声爸爸就跑。”这是很有普遍性的:不在子女身边的父亲,长期“缺失”的父亲。事实上,父亲即使不外出打工,女儿也要外出读书,到了一定时候,父女关系的“隔离”状态几乎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父女只能短暂的相聚,经常或偶尔地电话联系,生活在对对方鲜明或隐秘的思念里。尽管如此,父女之间仍然进行着爱的传递:父亲对女儿的经济支持,女儿对父亲的感恩之心。学生杨说:“家有四姐妹,爸爸因为想要我们生活得与其他孩子一样,一直省吃俭用、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吃苦耐劳”,这就是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这是一种为了输送爱而选择自我牺牲的父亲,当代中国多数父亲都在默默付出这种崇高动人的父爱,而这些往往不为外人知,只有他们的子女心里清楚。

从学生反馈的总体情况来看,当代父女关系大多是和谐的:父亲爱女儿,女儿懂父亲;对抗关系没有看到,可能是因为女儿大多善解父意。这是与父子关系的不同之处;隔膜关系则变成了陌生感,这主要是由于父女相处的时间不多、交流太少造成的。从当代父亲的形象来看,大多呈现出阳刚之美:勤劳、坚强、静默、富于责任感,如此等等,这几乎是中国父亲的传统。但也有一些父亲的形象显得沉重、不称职,甚至是失败的。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想做好父亲,而是由于他们的能力、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社会地位制约了他们成为合格的父亲。这表明父亲形象是个综合形象,它体现的是父亲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综合实力。父亲的形象对子女是一种无声而直接的教育。理想的父亲不仅是子女强大的后盾,而且应成为子女效法的典范。但是人无完人,现实中的父亲自然也难以完美。换句话说,父亲们都是带着自身的缺陷做父亲的,不过,他们克服经济困难以及自身缺点的过程更能让女儿感动,也更能显示他们作为父亲的意义。

[1]本文为湖南省教研教改项目“关于美学教材中父爱美的师生讨论与深入研究”的部分成果。

[2]《美学》(修订版),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鲍姆加登:《美学》,见《德语美学文选》(上卷),刘小枫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4]见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5]车尔尼雪夫斯基针对理论美学的偏差,提出“美是生活”的观念。见其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肖学周:《理解父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第38-53页。

肖学周(1971—),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歌。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美学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外婆的美学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