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慧 湖南文理学院
基于新媒体下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
熊佳慧 湖南文理学院
智慧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并且自动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测评学习成果并且感知学习情境,以全面促进学习者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基于新媒体下构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媒体 高校智慧学习环境 构建
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界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是因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下的高端形态,更是因为学习者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对于学习环境发展的不断诉求。教师可以利用现实技术,使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实的学习场景,通过建立新媒体下的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通过以下两部分讨论如何构建新媒体下高校智慧学习环境。
高校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发挥课堂的价值,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情感以及技能全方面融入教学环境当中,实现个人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的高度契合。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并且自动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测评学习成果并且感知学习情境、全面促进学习者学习。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六个部分构成,包括资源、工具、教学社群、学习社群、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者与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促使学习者高效的进行学习。如若离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任意一种,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都是不完整、不完善的。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分为个体构建和群体构建两部分,个体构建讲究的是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工作等,而群体构建则需要各学习者及老师共同学习、协同作业、共同持续寻求专业发展。智慧学习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技术,例如网络技术、上下文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通过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可以实现技术与人和谐交互的学习环境。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学习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才能逐步稳定并发展起来。
基于新媒体下构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需要首先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使学习空间与信息空间、生活空间三方面紧密结合。构建高校智慧学习关键应从硬件软件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以及社会环境支持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由于拥有情景感知和跟踪能力,使得移动终端的蓝牙、GPS定位系统等都是智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智能终端设备拥有网络链接、数据存储并可交互联通的能力,可以用来接收各式各样的教育资源。高端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很好的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
例如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都体现了如今传感器技术的高度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大力支持,使其具有资源推送、环境管理以及情景感知的能力。新媒体下高校应着重发展传感器技术以实现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例如现在使用的导航系统就是一例很好的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成果代表。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具有“普适计算”以及“个性化”双重优势,可以很好的解决学习者无法在任何时间对不同计算设备进行隐形交互的问题。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可以感知当时情景中与交互任务相关的上下文,并依据于此做出决策并自动提供出相应的服务,不难看出,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是智慧学习环境实现人机新型交互的基础。发展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智慧学习环境中的网络环境其实是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通过固定网、移动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再加上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与射频感应网之间的互通互联,就可以实现高校智慧学习环境中信息与空间的融合,使学习需求、学习产生以及学习资源等无处不在。建立网络环境也是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重要一步。
高校智慧学习环境中构建云计算中心不失为一项不错的决定,随着近些年云计算技术的高度应用以及不断成熟,依靠云计算中心来构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成为了管理学习内容的最便捷有效的方式,通过搭建基础设施云、公共平台云以及高校计算云,可以高效的整合教育资源,使学习者灵活的使用终端来访问和学习资源。
交互才是智慧学习环境的核心,学习者如果单纯的接受服务,其学习效果无法达到最好,通过人机界面,可以实现设备与用户进行交互并实现信息的交换,学习者可以主动的提出所需的服务。
构建高效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充实学习资源,纸质的、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只是学习资源最浅层的东西,深层的学习资源还应该包括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者以及专家等等,广泛的教学资源应该能做到资源共享、内容开放、便捷或缺并且可以稳步提升学习者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与教育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智慧学习环境才最为可靠,只有富有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才能使高端的信息化教育学习变得更加多彩多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对于学习的要求。
[1]阜新.新媒体下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现状、问题及建议.[J].教育学报.2012(12):44
[2]张永.智慧教室的概念以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08(07);11-12
[3]胡永波.“学习型社会”界定的反思: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视角.[J].甘肃教育学报.2007(11):5
[4]杨俊峰.泛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M].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