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轻型坦克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主要是HIMAG、HSTV等技术验证车,以确定新技术对各种战车性能的影响。此时的轻型坦克相对于之前的概念已渐渐发生质变,不再是价格相对低廉,主要执行侦察、巡逻等任务兼顾有限支持步兵的轻型坦克的传统概念,而是能有效摧毁敌军坦克,执行支持进攻、设伏阻击等攻防一体多重任务的高机动高性能战车。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即整个AGS项目的研发到FCS计划开展前。从XM4到XM8,AGS计划的竞标可谓十分精彩。AGS的主要任务是伴随快速部署部队,如空降兵,提供直瞄火力支持与掩护,包括对掩体、敌方人员、轻型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的射击,兼顾较强反装甲能力,执行反坦克任务。因此,AGS的性质更偏向一种能空投及快速机动、依靠自身观测能力发现和识别目标、提供近距离直瞄火力支持的具有较强独立作战能力的轻型直瞄火力支持车,颇为类似二战时代的突击炮。某种意义上说,AGS已将之前的轻型坦克、空降坦克、火炮型坦克歼击车、轻型自行火炮融为一体。AGS下马的原因较为复杂,不仅仅由于冷战结束后的战略转型。原因一是美军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机降部队,伞降已不算主流。二是轻型坦克在美军中的功能已被其他车辆取代。M3侦察战车是在M2步兵战车的基础上同时发展起来的,主要装备于美军侦察部队,取代了M551轻型坦克。
第三阶段为90年代末至今。90年代中后期FCS中的MCS,和“斯特賴克”装甲车车族中的MGS,都很强调整车的空运能力,能够实现快速部署。这些战车在车族化和经济性等方面也优于倾向于空降性能的AGS。机动防护火力车(MPF)在概念和技术上似乎又回到轻型坦克这个词上,但实质则更类似MCS与AGS的融合与取舍。
MPF的主炮最初要求是105毫米,但是将来需要升级到120毫米。另一个未来的功能已被确定是主动防护系统。MPF将适应陆军新一轮的联合作战行动概念,也就是用空降部队防止敌方采取区域拒绝战术。但是尚不清楚美军打算让MPF直接空降,还是派先遣部队预先占领机场。如果考虑C17运输机,每架次可以运输两辆现有重量指标的MPF,但用C130运输机则连一辆都无法运输。空投能力是一个目标,但当前重点是解决所有旅级战斗队的迫切需求,所以很难把空投能力作为硬性要求。技术层面上,AGS120较为成熟,但实际作战能力能否达到宣传指标,尚无结论。“格里芬”仅仅是技术验证车,预测未来也会有相当大程度的改进。它若能在后续的改进中实现模块化防御、减重以及机动性提升,有可能击败AGS120。但前提是价格不能过高、改进耗时更不能过长。NGAFV现尚处在模型阶段,希望最小。但这只是针对现有型号的评价。MPF整个项目会不会重蹈覆辙,值得继续观察。美国在轻型坦克上的探索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修成正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