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见卓
据外媒报道,原本波澜不惊的美国陆军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项目突然再添新的变数。美国陆军宣布,打算开始测试以色列推出的两种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即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与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联合研发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以及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开发的“铁拳”车辆主动防护系统。不过美国陆军排除了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与迪尔公司合作发展的MAPS主动防护系统。
实际上,美国陆军早就指定美国雷声公司来研制自己的主动防护系统,这种称为“速杀”主动防护系统从2012年开始进行测试以来,有关科目一直在推进,美国陆军方面也没表现出什么不满意。这次半路杀出两个程咬金,原因是什么呢?
先进的“速杀”
“速杀”系统主要用于拦截近距离来袭的RPG反坦克火箭。系统核心是一部“眼镜蛇”相控阵雷达,可以发现并锁定来袭的RPG弹头。“速杀”系统的拦截弹发射模式非常独特:拦截弹长达510毫米,采用垂直发射技术。拦截弹在接到发射指令,软发射后向上弹出;弹体后部的转向发动機迅速工作,快速完成拦截弹的转向和指向。随后主发动机工作,拦截弹加速飞行至拦截点,与目标交汇的瞬间,引信感应到目标,立即引爆多聚能装药战斗部。高速破片流沿径向飞散,摧毁来袭目标。这种战斗部比同等质量的杀爆弹有更大的杀伤半径,有着较好的摧毁能力。
“速杀”的研制早在21世纪之初就已经启动,它将与雷声公司网络中心系统分部研制的多功能无线电系统(MFRFS)集成。MFRFS的技术来源于未来战斗系统载人地面车辆的通用雷达,这种采用电子扫描方式的固态相控阵雷达能够探测和跟踪“全谱系威胁”,并能实现多种无线电功能,包括监视、高波段安全通信和作战识别等。MRFRS能够向“速杀”系统发出战车即将遭到敌方反装甲武器攻击的警告,测算出敌方弹药的飞行速度和弹道,确定拦截点并引导“速杀”实施反击。
从雷声公司发布的视频中可以发现,这种导弹的飞行过程与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几乎一样。看来雷声公司多年来不断研制和改进“标准”系列导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连战车主动防护系统都受到了影响。
由于“速杀”固定发射试验已经取得成功,美国陆军计划将全套“速杀”主动防护系统安装在一辆8×8“斯特赖克”装甲车上进行试验。试验首先将多功能雷达系统安装到“斯特赖克”上,提供目标识别和火控能力,再考虑实施实弹射击试验。一旦系统和拦截装置技术成熟后,美国陆军还打算尝试用“速杀”来抵御更具威胁的弹药,如高速反坦克导弹或空基弹药。
变数来自乌克兰
是什么原因让美国陆军突然改变主意,放着性能先进的“速杀”不用,转而引进以色列的型号呢?
2016年4月份,美国众议院通过一份国防法案,批准了陆军要求用来发展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的9000万美元预算。陆军用来说服众议院的理由是各种前苏联以及俄制单兵反坦克武器在乌克兰内战中的表现。冲突展示了单兵反坦克武器对于坦克的威胁。这使得美国陆军觉得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确实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更迫切了。
和很多美国议会通过的国防预算法案一样,议员老爷们钱是批了,要求也不能少,至少要尽快见到实效和实绩。所以美国陆军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首先,继续在国内推进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以求研制出领先全球的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其次,向外国公司采购现成的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作为一种过渡,填补空缺。这就是为什么雷声公司突然多了两个竞争对手。
开花不结果的研制计划
◎无果而终的“小型低成本拦截装置”
美国军队其实很早就在关注主动防护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预研局开始进行“小型低成本拦截装置”(SLID)的长期发展计划,并与洛克韦尔公司签订了研发合同。1999年,洛克韦尔公司研制了第一套样品,包括威胁告警系统、火控系统、发射系统和拦截弹。威胁告警装置主要用于探测对方弹药发射时的火光,并将其从背景环境中加以提取和放大。火控系统负责计算、处理,一旦确认有威胁的目标,便迅速锁定,计算出最优拦截位置并控制发射装置指向目标来袭的方向。发射装置根据指令自动发射。拦截弹采用冲击动能毁伤原理,在距车辆100米左右的距离上与来袭弹药相遇并起爆,可以达到命中即摧毁的效果。洛克韦尔公司使用该系统进行了拦截“陶”式反坦克导弹和制导迫击炮弹的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美国陆军认为该系统不能满足需求,没有采用。
◎打入冷宫的“综合陆军主动防护系统”
此后,美国陆军坦克与机动车辆研发与工程中心根据“生存力计划”,搞了一个“综合陆军主动防护系统”(IAAPS)项目 。BAE系统公司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制。在尤马地面试验场进行的试验中,成功挫败了多个威胁目标,包括固定火炮发射的1发杀爆弹、3发破甲弹,以及2枚从以48千米/小时速度行进的坦克上发射的破甲弹。
BAE系统公司对试验结果相当满意,不过美国陆军还是没有选用这个系统。
半年之后,也就是2006年4月份,BAE系统公司以FCS主承包商的身份授予雷声公司一项价值7000万美元的合同,为FCS车辆项目研发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这就是“速杀”。
按照设计,FCS有人车辆将比M1A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甚至“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轻许多,因此更需要主动防护系统来提供相当于厚重钢装甲、陶瓷装甲或反应装甲所具有的防护力。当然,它也被打算用来逐步改进现役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或“斯特赖克”车辆上。
◎过于复杂的“速杀”
2006年的时候,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完成了以色列“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在美国的测试,确认了该系统在安全距离内对来袭火箭弹具有可靠的探测、跟踪和摧毁能力。
国防部有此举动,主要原因是“速杀”此时还是一个幻灯片上的设想。虽然在2006年雷声公司就公开宣称 “速杀”成功拦截了RPG弹,但国防部研究发现,作为核心部件的“眼镜蛇”雷达还没有完成研制,甚至拦截弹的战斗部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根本谈不上成熟稳定。按照当时最乐观的预估,“速杀”原型机最快也要2009年才能交付实弹测试。2011年才能安装在FCS上进行测试。实际上,“速杀”完成固定发射器的实弹拦截测试已经是2012年的事情了。到这个时候,人们发现,雷声公司实际上研制了一个微型反导系统,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速杀”的拦截弹虽然体积不算小,战斗部设计也很先进,但总体来说杀伤威力不够。这同时也对引信、雷达、制导及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车载系统不可能像舰载系统那样庞大,必须在体积和重量上做严格限制。雷声公司要满足设计要求,必然要在这套系统上使用大量高精尖技术。
在研制过程中,雷声公司虽然延期,但最后还是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按照要求造出了原型机,显示出雄厚的技术底蕴。不过由于设计方案过于复杂,技术难度太大,使得“速杀”的可靠性和成熟度一直存在问题。直到2016年,雷声依然在对它进行调试完善。高端的技术造就了高端的性能,同时也带来了高端的价格。对于预算相对有限的美国陆军来讲,“速杀”并不能刀枪不入,高昂的价格显得相当不合理。美国陆军并没有公布“速杀”的预测成本。但是从国会的反应来看,显然是个很离谱的数字。
成熟可靠的“战利品”
以色列在主动防护技术方面不但有成熟产品,还有丰富实战经验。2006年美军部队转型办公室测试“战利品”时,还调研和测试了另外14种套主动防御系统。结果只有“战利品”系统最成熟。
“战利品”进入美国,是为了参加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代号为“警长”(或称为全谱奏效平台FSEP)的项目。FSEP采用渐进式开发方法,把新武器和传感器技术集成到现役的车辆平台上,逐步提高平台的作战能力。“战利品”于2005年被选为FSEP的主动防护系统。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和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于2005年达成合作协议,在美国联合生产“战利品”。
2006年2月底,拉斐尔公司完成了测试,提交部队转型办公室实施官方试验。2006年3月30日,配备“战利品”的“斯特赖克”战车在众多美军及外军高官的注视下,成功证明了自己可以在行进中探测、跟踪和摧毁來袭的火箭弹。本次试验宣告“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FSEP“螺旋”0计划完成。后续的“螺旋”1计划将为“战利品”自动装填系统。
FSEP项目不属于美国陆军管辖。因此2006年试验之后,雷声公司依然在陆军合同下继续完善“速杀”。不过那次试验向陆军证明了“战利品”是成熟可靠的,这为2016年美国陆军接纳“战利品”做了铺垫。之所以同时也测试“铁拳”系统,是因为“铁拳”还可以用红外干扰等方式实现软杀伤,软杀伤失效才发射拦截弹实施硬杀伤,综合使用成本比较低。endprint
“战利品”原本是为梅卡瓦4主战坦克开发的。该系统以 elta EL/ M-2133相控阵雷达为核心,雷达有4个天线阵列。2个位于炮塔前部左右两侧,另外2个位于炮塔尾舱后部储物筐的背面,能360度扫描。拦截弹发射器位于天线阵面之间。“战利品”具有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锁定、追踪并摧毁反坦克导弹、火箭弹之类的武器。“战利品”还能计算出对方射手的位置,支持车长决策。如果采用自动模式,“战利品”还能控制主炮、车长周视镜或者武器站自动转向威胁方向,实施观察或发起反击。并识别或集中火力。
根据需求,“战利品”也出现了几个改进型号。主要是适合10吨至30吨车辆的MV型号以及适合轻型车辆的lv型。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战利品”的模块化程度和适装性相当不错。虽然技术水平比不上“速杀”,但完全可以满足美国陆军的需求。重要的是,“战利品”的实战成绩相当不错。以下就是以军几次军事行动中“战利品”的实战表现:
2011年3月1日,一辆安装有“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梅卡瓦主战坦克在加沙地带,成功使用该系统拦截下一枚RPG火箭弹。
2011年3月20日,一辆安装有“战利品”的主战坦克在加沙隔离墙附近遭到RPG火箭弹攻击。但系统计算着弹点不会命中坦克,没有自动拦截,坦克成员收到系统警告后对发射点反击。
2012年8月1日,一辆安装有“战利品”的坦克在加沙边境一个村庄遭到RPG火箭弹攻击,系统成功拦截。
2014年7月14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进行代号“保护盾”的军事行动,“战利品”拦截了一枚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
2014年7月20日,以军攻击加沙一个星期内,“战利品”至少成功保护了4辆装甲车辆,其中包括装甲推土车。
有这样的成绩作为资本,“战利品”拿下美国陆军的合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速杀”的未来还有希望
“战利品”价格较低、技术成熟、有实战经验,是不是会就此把“速杀”排挤出局呢?实际上,“速杀”具有“战利品”所没有的潜力。
从21世纪初到现在,坦克的生存力、火力和机动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反而更加积极地研究主动防护系统,其原因是:装甲车辆所面临的战场比以前更加复杂化。而各种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坦克装甲车辆随时都需要面对从各个方向来袭的各种弹药,仅仅依靠传统装甲体系是不够的。空中平台发射的、射程远远超过低空防空系统的攻顶弹药,使坦克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而大幅度增强顶装甲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普遍达到60吨级,不但不能继续加厚装甲,还要设法减重,否则车辆的通过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新一代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武器威力已经超过老式反应装甲、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重型反坦克导弹的静破甲威力已经普遍超过1米等效均质装甲,加厚装甲的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
通过主动防护系统组件提高装甲车辆生存力,比研制和购买新型坦克花费少很多。一套“战利品”只要30万美元,只有M1A2坦克的一个零头。主动防护系统组件比全车加挂附加装甲要轻不少,不会大幅度增加装甲车辆的战斗全重。而且,主动防护系统对车辆各个方向的防护水平是一样的,没有盲区或者薄弱区。
但是,包括“战利品”在内的现有主动防护系統都不具备拦截并摧毁动能弹的能力,包括高膛压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以及末敏弹爆炸后形成的锥形飞行体。“速杀”却有拦截这类弹药的潜力。雷声公司在海基反导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其研制的标准-3导弹在多次反导拦截试验中取得了成功,还曾经实施过反卫星行动。那么,雷声公司能不能在更小的作战范围内、用更小的尺寸来拦截同样高速飞行的弹药,不但美国陆军寄予厚望,也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