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睿
摘 要:民俗文化对作家小说创作具有很大的导向和影响,同时也对小说内容的真实、小说情感的饱满具有一定的升华作用。沈从文深谙此道,通过作品《边城》为读者呈现出了神秘、真实、美丽的湘文化世界。基于此,本文从叙事结构场景化、叙事内容意象化、写作语言传统化三个方面特点入手,围绕小说《边城》分析了民俗文化、民俗精神对小说的影响,意在通过本文对日后民俗小说的实践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民俗文化;小说;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引言:
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评选中,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被评为第二名。这部仅有6万余字的中篇民俗小说讲述了湖南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城里,湘西女孩翠翠的爱情故事,大篇幅地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
一、有利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场景化
同为人类精神文明和思维世界的载体,电影、话剧等形式可通过三维制作、真实搭建等方式具象和还原艺术作品中的场景内容,而小说只通过文字叙述则很难将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读者脑中,此时应用“接地气”的民俗化叙事方式,就具有了重要的作用。
在《边城》这部小说作品中,民俗场景并不少见,以小说第三章中的片段为例:“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会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作者沈从文将写作视角置于赛龙舟的观者上,精妙地写出了赛龙舟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细节,为读者融入小说内容提供了生活化的场景基础。这样的场景描写在文中还有许多,例如老船夫的安葬仪式、翠翠的婚礼过程、新年舞龙舞狮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1]。
由此可以看出,将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特征结合到小说叙事当中,可以使得小说内容中虚拟的场景现实化,为读者带入到小说作品独特的文化空间和世界观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通过构建民俗化的场景,可以从细节入手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主题,促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方式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小说的叙事内容意象化
小说中的意向即审美意向,包括文學形象、艺术形象等,是作者观念、内涵隐性表现的高级载体。,与其情景在“面”上的大段描写不同,在《边城》这部民俗小说作品中,意象多是从具体的词语、事物等“点”中表现出来的,并为小说角色的饱满、小说内涵的突出提供了支持。
例如天保在与老船夫的对话中说:“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在大多数文化环境中,“观音”这一意向代表着真、善、美,并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承而成为了历代人们思想中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原型。在当今湘西人民的日常民俗活动中,还有找村寨中小女孩扮演“观音”祈求风调雨顺的节目形式存在。基于此,作者沈从文将这一民俗中的典型女神意向赋予到翠翠这样的女性角色身上,从侧面刻画出了翠翠美丽大方的外表形象和善良、纯真的内在性格特点。
除此之外,《边城》中叙事内容意象化还体现在作品的世界构架上。结合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湘西地区作为我国当时仅存几处未经战乱的地域之一,被沈从文先生赋予了“桃花源”般的仙境意向。通过构建“茶峒”这样一座人民淳朴、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城,将乌托邦式的民俗生活理想具象化呈现给读者,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内心共鸣,增强了小说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力量[2]。
三、有利于小说的写作语言传统化
放眼当代高水平的小说家群体,苏童余华等先生的行文方式带有浓浓的“翻译强调”,比如苏童小说《我的帝王生涯》中的“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浓重,太阳犹如破碎的蛋黄悬浮于铜尺山的峰峦后面”等句子,显然是受过西方文学影响的,此类作家还有“拉美腔”的莫言、“卡夫卡腔”的残雪等等。与之相比,沈从文先生重视民俗化的叙事方式更加中国、更加传统: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题材是湘西社会生活,人物是会生老病死、有喜怒哀乐的渔民村夫,加之民俗化程度颇高的方言土语、婚丧嫁娶、舞龙舞狮等情节以及湘西山水景色,细致地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湘西世界的“民俗长卷”。通过这样民俗化的写作手法,将翠竹、篷船、山城等中国风浓郁的意向代替高楼华厦、车水马龙,将水声、山歌声、号角声代替城市里机械、汽笛的轰鸣,例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是个图画稍有行为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一段,很好地使小说创作回归到了泥土味浓郁的“田园牧歌”中,透露出中国文化特有的自然与宁静。
总结:
总而言之,将民俗融入到小说创作之中,会对小说内容的诠释起到很大提升作用,从而强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分析可知,小说《边城》从湘西小城“茶峒”出发,通过描绘舞狮、赛龙舟、娶亲等本土化的民间活动、引用观音等民俗意向,将这部民俗小说深深根植在了传统文化、民俗环境之中,使之成为了我国民俗特色与文学作品相容的典范。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民俗小说的创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赤兵. 湘西少数民族民俗在《边城》创作中的作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4):99-102.
[2]李琦.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J]. 名作欣赏,2017,(27):4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