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农科专业办学的困境、挑战与发展

2017-12-26 20:46刘犇刘苏铭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挑战办学发展

刘犇+刘苏铭

摘要:本文从招生、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的困境与挑战,并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农科专业;办学;挑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238-02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的困境与挑战

宜春学院成立之初,正赶上我国高校扩招的浪潮,这股浪潮几乎使所有高校都实现了办学规模的所谓“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扩招虽让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扩大了办学规模,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实现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但也带来了不少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尤其是一些先天不足的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质量则更是大打折扣。

一是在招生上。由于我国民众的传统观念及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考生及家长对农科类专业都不怎么看好。考生哪怕考入的是农科专业实力很强的农业院校,不少人还是宁愿选择非农专业就读。宜春学院在成立之初的前5年,农学院的招生规模及录取分数线始终居全校末位(如果从单一专业的招生规模及分数线来评价,至今仍然居末位)。农专时期几个农科类专业总招生规模每年可达200多人,合并升本后,最初的连续几年竟均为100人左右,有的专业甚至只有10人左右。而近些年来,学校为了争生源和保优质生源的需要,采取确保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的投档与录取,不再搞校内第二、三志愿或其他志愿的调剂,这对农科类专业的招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果合并时农科类专业相对非农专业并不处于强势地位,在合并后的综合性院校中则比较难获得再发展的机会,其发展空间也容易被其他专业所挤压。因为农科类专业的建设在综合性院校中,是属于比较花钱而效益(办学的经济效益)又不好的专业之一,加上招生比较困难,在对那些面临着生源竞争、扩大规模与生存压力的地方院校来说,是不大可能花太多的钱投入到对农科类专业的扶持与建设当中去的。因此,农科类学科如果不能获得或争取到外部及上级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其在校内也就更难获得支持与认可。实际上,在综合性院校中,农科类专业或学科往往只有在“墙外”飘香后,才有可能在“墙内”香起来。

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基于前面两个方面的因素,在综合性院校中,农科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就不太容易被重视。实际上,即使学校重视,农科专业所在教学院恐怕也不敢轻易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教师队伍。这其中的原因第一是怕养不起,因为办学规模的限制,人多了就无事可干,加上定编、定岗、定酬,教学院是养不起“闲人”的;第二是怕留不住,高校教师多是高学历人才,没事干,得不到发展,就会走人而另谋高就了。但是,这样一来又使农科专业教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走入一个怪圈: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做保证,不但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每一位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成了“单兵作战”。其后果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均做不好,而学科专业建设做不好,师资队伍建设就又成了无的放矢,同样也做不好,最后导致教学院什么建设都无法搞好。这样一来,农科类专业及专业所在教学院在整个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就最有可能被弱化或边缘化。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科专业办学的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的办学,如何才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在压力与挑战面前获得发展,这对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历史,甚至地理区位不同的院校来说,其采取的策略与方法途径、走过的道路都会大不一样。

一是在办学定位上,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定位首先就应该是地方型,而不应去纠结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研究教学型。因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不体现并定位于地方型,它的建设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各项工作就会不接地气,就会成为“上不靠天、下不着地”或者“高不成、低不就”而没有了自我的一类院校。宜春学院农学院在升本之初,就始终秉承了当年创办宜春农学院的建校宗旨:辦学面向地方、面向农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服务农业。

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不是一般的技能或技术型人才。因此,宜春学院农学院为培养出合格且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坚持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坚持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之路,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行业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企业的文化,而且了解企业的管理与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各岗位的熟练的正式员工。同时,企业也积极支持我们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提供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及品学兼优的学生,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坚持在不断的服务中,提升教师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我们始终认为,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其责任,也是其价值的体现。宜春学院农学院始终把教师是否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否能帮助地方或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其能力的评价之一,也是作为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所以,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家庭农场;无论是政府的规划,还是企业的生产计划,在服务经济建设中,都有农学院教师的身影出现。在有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时,让政府想到我们,让企业想到我们,是作为地方高校专业教师的最高荣誉。

四是在科学研究上,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学与技术技能的指导传授能力,同样需要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否则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无从得来。所以我们把搞好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作为我们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落脚点,作为培养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使我们的教师既懂“阳春白雪”又懂“下里巴人”。

五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就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并非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到地方或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双师型”教师应既是教学能手,又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和派遣教师进行深造,以提高他们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安排下企业、下基层进行锻炼,让他们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了解和学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推广,鼓励教师个人或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与地方及企业开展对接活动。

六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挖掘农科类专业的潜力与特色优势,打造平台,形成品牌。农科类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些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在培养“双师型”队伍上具有有利条件,在科学研究及成果的应用上得天独厚,能够较好较快地显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正因如此,通过自身的努力,宜春学院农学院几乎所有农科类专业在宜春学院率先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及江西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并在全校仅有的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拥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

201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改革进程,这给那些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像宜春学院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天地,而对于我们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农科专业学院,则无不是利好的消息。我们只有审时度势,乘势而上,才能谋求到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我们既定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巧燕.办学特色:地方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60-62.

[2]王有年.创新办学理念服务“三农”——基于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70-71.

[3]赵晨曦,张世英,刘臻.基于校企协同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1-22.

猜你喜欢
挑战办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