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轩话三国(三)

2017-12-26 00:04冯宇轩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9期
关键词:罗贯中关公关羽

冯宇轩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沉醉于《三国》,每每翻开它,重温刀光剑影,细品谋兵布阵,思绪游走于字里行间,情志跌宕于起承转合,仿佛重返诸侯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受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不尽的是千古的智慧与传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攻心,斗智,游说,虚实,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厚厚的谋略宝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英雄人物,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深入人心,胸怀格局,责任担当,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生动诠释了为人成事的核心素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潮流和民众愿望,力图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国家统一。三国鼎立,彼此相争,争的是一统天下的主导权,昭示着统一是民族进步的标志。

读《三国》,品三国,满腔的踌躇,满腹的思绪,满心的感怀,都将化作点点浪花,汇聚成宇轩话三国。一篇一个主题词,一篇一点小心得,惟愿从先人情懷中传承点滴,夯实做人的根基。

与诸君共勉!

第七篇:胸怀

三国纷争,风雷激荡,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唯有胸怀博大者可得天下!曹操,这个叱咤三国战场、武能领军、文能成章的天资英才,其胸怀是何等阔达磅礴,令我折服仰止!

操之胸怀,在于其用人处事的唯才是举和宽宏大度。曹操终其一生,三次发出《求贤令》,不讲门第、不论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打开了网罗天下人才的大门。汜水关前,关羽以“马弓手”身份请战华雄,面对袁氏二人的轻视和阻挠,曹操以“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为由,全力支持,结果奏出了一曲“温酒斩华雄”的动人篇章。官渡之战,当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操“大喜,不及穿屐,赤足先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鸟巢”之计,大破袁绍,曹操不念旧恶的高贵风度令人佩服!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军中之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张绣降后复叛,杀了曹操长子、亲侄和爱将,后又降,操竟放下私怨家仇,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杨武将军。至于宽恕陈琳、张辽等,更是比比皆是,何等的胸怀与气度!也正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才聚集了大批人才,文有程昱、荀彧、董昭、郭嘉、贾诩等组成的智囊团,武有夏侯淳、曹仁、曹洪、典韦等名将战队,如此才成就了曹操的所向披靡。

曹操之胸怀还在于他建安风骨的才华横溢,笔走龙蛇。武能领兵打仗、叱咤疆场的他,在文学上也独树一帜,为虎虎生风、堪称独步的建安诗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赤壁之战在即,他豪情满怀,横槊赋诗,一曲《短歌行》,意境深远幽美,风格别致多姿。对此,我们尤能感受到曹操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与积极进取的盎然生气,此等诗句,若非有一种豁达而心怀天下的胸怀是写不出来的。

伟人的胸怀,一般指的是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气度。三国之曹操,当今之习总书记,都是时代的领袖,都有一份广阔的胸怀。2017年5月14日,习主席步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言席,40分钟的演讲,冷静自信,智慧通达。对于“丝路”精神的生动阐述,对于和平、繁荣、开拓、创新、文明之路的思考,融会了古今文明发展的历史,考虑诸多因素,鼓励各国积极参与,全场的27次掌声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的文明胸怀、文化胸怀和世界胸怀。

掩卷沉思,青春的我们,也需要一种胸怀,一种舍我其谁、拼搏进取、积极向上、越挫越勇的胸怀!

人生,注定辛苦。既心怀明天,就安卧求胆!唯此,方能成就人生之精彩。

第八篇:格局

每读《三国》,诸葛亮星陨五丈原都令我扼腕叹息,关云长夜走麦城却更让我心有不甘,义薄云天、忠勇神武的关公怎么就这样谢幕人生了?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初识关公,器宇不凡,好一个“美髯公”。

汜水关前遇华雄,“众皆失色”,他声如巨钟,请求出战。只闻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鸾铃响处,云长已提回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再识关公,“冷艳锯”初显神威,好一个“温酒斩华雄”。

樊城中毒箭,伸臂令华佗割之。刀刮骨头悉悉有声,小校捧大盆于臂下接血,帐上帐下皆掩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又识关公,好一个“刮骨疗毒”似天神!

将曹营的新战袍穿在里面,仍用旧袍罩之,是“不敢以丞相新赐而忘兄长旧赐”;受美女金帛不拜,得赤兔马称谢,是“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见刘备信而大哭,挂印封金,过关斩将,是“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华容道违军令冒死放走曹操,是感念曹公旧日恩情。于兄,于友,于信念,好一个“义绝”关公!

更不必说“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关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曹操慨叹:“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孙权赞叹:“真忠臣也”;吕蒙叹曰:“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盛赞之下,呼声之上,容易滋生优越感,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格局。即使戎马生活仍能“青灯观史”的关公,似乎也未能参透人生的大格局。听说马超武艺超群,竟要放下统领荆州的重任,入川与马超比高低;诸葛亮回书“未及美髯之绝伦超群”,竟倍感优越,接信后“遍示宾客”;封五虎大将,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面对孙权求婚,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瞧不起陆逊、吕蒙,恰就败在了人家的骄兵之计上,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叹关公命运,思人生格局,不禁想起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人生可以光芒万丈,但至惟我独尊,便失却了大眼界、大智慧、大涵养、大格局。留学美国获取哈佛三大博士学位却无法放低自己而精神分裂的邓琳,目空一切自诩大师却满口伪科学的李一,无不昭示着人生格局的狭小导致了可悲的结局。endprint

内在的格局,决定着外在的姿态。据说,卫星和航天器在发射和飞行的过程中,姿态决定着它们能否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及以后的运行和工作。作为即将中学毕业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热血澎湃的梦想,好似一颗蓄势待发的卫星。定位好格局,调整好姿态,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鸣得意,朝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进发,不留遗憾,岂不快哉?

第九篇:感恩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思之谊重。”毛宗岗据此,对关羽进行了“义绝”的定义。在群雄并起、四海皆王的三国时代,诸多英雄豪杰择良木而栖,顺大势而动,然而关羽却甘守贫贱护忠义,不惜性命卫诺言。透过他的忠义之举,读他的心灵深处,一颗高贵的感恩心熠熠生辉。

自桃园结义起,便誓死追随兄长刘玄德,虽几经散落,数度分离,但忠心不改,情义不变。以关羽之能,若随曹操,龙虎相伴,纵横天下,可建不世之功勋,成千秋之霸业。然而,关公不忘桃园结义之情,恪守忠义之心,无奈之时,以“三约”暂寄生曹营,面对曹操高官厚祿的笼络不为所动,守着美人佳丽的诱惑心如止水,自弃似锦的前程,甘放到手的荣华,挂印封金。诚如他对张辽所说:“吾固知曹公待我甚厚。奈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得到刘备消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着二嫂,一路拼杀,无人可敌,无人能挡。面对蛮横的孔秀,他纵马提刀,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面对寸步不让的秦琪,二马相交,只一回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一个个自诩骁勇的大将,在关羽面前,如若面人,不堪一击。历尽千难万险,云长只为了与兄长生死相随,头可断,命可绝,却不可易其心也!

如果说关羽生死相随是感念刘备的忠义,那么华容道捉放曹则是他知恩图报的信义。赤壁大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狼狈逃命之时连连遇伏,最后在华容道遭遇关羽埋伏。面对精疲力竭、几无还手之力的曹操,关羽感念当年操待其不薄,放走了曹操。其实,当年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赫赫战功,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报恩曹操的献礼。我们可以遥想:面对昔日恩人,彼时的他骑马横刀的凛然、威风赫赫的傲然、面部表情的淡然、内心世界的愤然,在军令状和恩情二难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君子受人之恩宁可舍身相报。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因关羽“义绝”于三国,彪炳于史册,其忠信之义对千秋万世的感召之力,远胜于霸主曹操、仁君刘备和奇才孔明,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诚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山林农夫出于爱心,救了一只受重伤的小蟒蛇,并把它带回家精心照料,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小蟒蛇渐渐地通了人性。有一天,农夫被困在了着了大火的房子里,小蟒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纵身窜入火海,用尾巴缠住农夫,把他甩了出来,而小蟒蛇却在房屋倒塌的那一瞬间永远地被埋在了火海中。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树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图画,那是白云对哺育他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人性得以生辉!

第十篇:守静

话三国,不得不提起作者罗贯中。从世俗的眼光看,他“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只是一个未得其时的下层文人;而从中国文学史的视角观之,他有志图王,是一个雄视千古的伟大作家。

《三国演义》托言于乱世现状,作者把在元末战乱中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与三国时期的历史结合起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绪,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观点。作者对于自身才能没有得到施展深感不甘心,著书言志,于“乱世”中“守静”,著成了这部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这就是守静的力量。

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于动的平衡状态之中,是一种通过自我调节走向平衡、安静的内心状态。守静,就是守志向,守本心,守清贫,守气节。罗贯中呕心沥血、潜心创作的精神令人佩服,不静下心,不下苦工,又怎能创作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呢?

读其书而思其人,畅游三国智慧中,总会想象这位胸罗锦绣、笔下风云的大作家的音容笑貌。出于好奇,我上网搜寻了罗贯中像。画像中的罗贯中,头戴青巾,秀眉朗目,仪容潇洒,气度不凡。他手执书卷,抚膝端坐,头部微侧,凝神静思,似在回望那铁马金戈的动荡岁月,又似在构想三国群雄的精彩故事。这幅罗贯中像,庄重中透出自信,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细加观赏,这股“静”着实不像在那“乱世”之中。

据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整天神魂颠倒,手不释卷。他把自己的身心放入故事的情境中,情节“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三分虚构里便能体现作者的个人思想倾向和创作个性,体现现实与理想的结合,这些创造,正是罗贯中守静之“心”的流露。他通过《三国演义》,塑造了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等,给天下有志之士提出了政治良方。当然,对刘备着墨最多,这与其本身崇尚的仁义思想和他对明君的渴慕紧密相关。细加品味,这股“静”又源于那“乱世”之中。

古往今来,“守静”被诸多文人墨客称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守静的力量不可估量,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当时年仅19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的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支教,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她把内心的守静化做行动的坚守,自己吃苦换来孩子们的甜,一头扎根乡村36年,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回想我们当下学习、生活,其实也一样。从生命的长度看,这一生我们也就做一件事儿,那就是精彩地活着。这期间,历经风风雨雨和柳暗花明,需要修炼好“心法”,心静则心定,心定则万事皆明。不妨给自己定个目标,学会在守静中认识自我,战胜忧虑,厚积薄发。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贯中关公关羽
关公面前耍大刀
请关公
华容道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快脚周仓
剑胆琴心向《三国》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收刀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