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
经常听到身边有朋友时不时把强迫症挂在嘴边,仿佛这是一种很特别、很时髦的特性。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过上述经历,我们可以称这种现象为“强迫行为”。但一般来说,这种强迫行为的程度比较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并不会让人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因此,属于一种正常的行为表现。所以,强迫行为绝不等于强迫症!
可是,当发现自己有某种强迫行为时,如何判断究竟是否得了强迫症呢?
首先我们可以自问:我为此苦恼吗?我想竭力克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暂时还没有受到强迫症的侵害。因为,强迫症并非只是简单地出现反复行为,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与反复行为对抗和克服反复行為的强烈意向。
可以说,强迫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同时出现有意识地强迫和反强迫行为!并且,这样的矛盾让人陷入痛苦与挣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强迫症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人的自相搏斗”。
具体来说,强迫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被某些不可抗拒,但又被迫无奈的观念、行为困扰着。他们明知道那些都是毫无意义,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却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去处理。这种竭力想摆脱却又无法摆脱的心理所产生的强烈冲突,让人紧张不安、苦恼不已,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以及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的出现主要是源于患者的内心环境。例如,恐惧情绪的蔓延,或者难以自控的焦虑。
我们以常见的强迫症症状之一——过于频繁地洗手为例,一起来看看强迫症患者的内心吧。
晓峰,一名做事严谨、按部就班、追求完美的好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反复洗手的行为。他明知没有必要,却总是控制不住,仿佛只有洗手这件事,才能让他感觉到放松。为此,他紧张、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寝食难安。于是,他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咨询师在与晓峰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件“特别”的事。
童年时,晓峰有一次因为手脏没洗就直接吃东西,遭到了妈妈的严厉训斥,告诫他手上有细菌,不洗手会得病!
高一第一次期末考,晓峰因为在考试过程中肚子痛,考砸了。因为这事,他联想起了妈妈训斥他要洗手的事。思来想去,他最终认定自己之所以肚子痛,是因为没把手洗干净,感染了细菌造成的。从那以后,晓峰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对洗手这件事“爱恨交加”……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找到了晓峰反复洗手的原因——害怕细菌感染。无疑,在面临危险时害怕,是人之常情。但是,却有人会将本有的恐惧无限放大,不停地想象着自己面临恐惧时的情景。长此以往,那颗恐惧的心会愈发不安。因为恐惧,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变得危机四伏。例如晓峰,总是下意识地将自己所遭遇的失败、挫折,统统与细菌感染联系在一起,于是难以自控地焦虑。那么如何缓解这份焦虑?他觉得唯有不断反复地洗手。
所以,得强迫症,真的不是什么时髦的特性,而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需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配合药物和心理咨询来共同治疗的病。当然,学会说“不”,学几招自我疗法“防身”也是很必须的。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三个不”的建议。
苛求,释义为过于严格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诚然,严于律己,本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但一味追求十全十美,则成了苛求。因此,凡事不过分苛求自己,不钻牛角尖,只要是真的尽力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退一万步讲,哪怕真的失败了,那也只是一次人生的经历,何况挫折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绝不代表你的人生永远都是失败的。另外,记得给自己放松放松,对于不触及原则的细节问题,不用太苛求。例如,尝试像孩子那样尽情地玩玩沙子,或许你就会认识到,即使满手泥泞,也绝不会就此被“细菌”打败!以此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某些细节上的宽容度。
强迫症患者,因强迫而恐惧。可是,越恐惧,就越排斥,也就越痛苦。如果把强迫症状比喻成拍皮球,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使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当你的大脑不受控制地想洗手时,保持心理放松,不要用力控制自己不想,也不要刻意去想。因为你越是激烈地反抗,强迫思维的反作用力就越会更强烈地提醒你它的存在。唯有学会顺其自然,学会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从而忽视它的存在,才能最终对它“视而不见”。
当强迫思维出现时,尽量使自己在行动上不为所动。这有几种方法:一是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活动来取代原本强迫性的关注,哪怕只是转移注意力几分钟也行。刚开始一定很艰难,但是只有坚持下去,强迫行为才会逐渐因为你的延迟反应而减弱,甚至消失。二是可以时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觉得手脏要洗手,而是强迫症在影响我。下次与强迫行为对抗时,我会撑得更久!”三是记录下自己点滴的进步。成功的经验越多,自己就越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坚定改变的信心与决心。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与强迫症说拜拜!
(杜德洋荐自《科学24小时》)
责编: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