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大“软肋”及其诊治

2017-12-26 19:03李本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软肋高考作文考场

李本华

常言道:“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高考作文从命题原则到评分标准,再到阅卷规则,都有其特殊性。高考作文的最大特点便是“遵命”和“逢迎”,即考生要遵从、迎合命题者的意图和阅卷者的心理去进行写作。“画眉深浅入时无?”全由“朱衣人”一锤定音,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稍不留意就会暴露“软肋”。

那么,高考作文有哪些“软肋”呢?又该如何避免这些“软肋”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经历,总结了高考作文十大“软肋”及其诊治处方,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指导。

軟肋一:书写潦草、卷面不洁

卷面如脸面,是作文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它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作文得分起关键作用。高考阅卷时天气热、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而且每一篇作文的批阅时间很短,可以说每位阅卷老师都没有耐心、没有精力、没有时间仔细辨阅,只好凭直觉评分。那些东涂西抹、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作文,其“脸面”本来就有碍观瞻,再扫描放大到计算机中,留给阅卷老师的印象可想而知。换一个角度说,一动笔就随意涂抹、龙飞凤舞的考生,看其作文不但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还会被认为是语文基础差、态度不端正或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分当然会大打折扣。

处 方

古人云:“字如其人。”书写是展示自我的名片。因此,考生平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做到书写工整、美观,标点符号正确、规范,卷面整洁、清晰。作文时要沉着冷静,字斟句酌,慢慢书写。在字体选择上最好是楷体字,即使不会写楷体字,也要一笔一画,写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作文写好后,尽量不要改动。万一出现了错别字、用词不当等情况,非修改不可,也不能使用修正带和涂改液,应当用标准改错符号进行修改,不要随便涂鸦,把卷面弄得又脏又乱,“面目全非”。

软肋二:拟题平淡,标题缺失

题目犹如作文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所拟标题平淡乏味,千篇一律,令人望而生厌。具体表现在:一是文题不符,即题目与作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关联或题目与所选的文体不一致;二是题目过于宽泛,大而不当;三是题目了无新意,平淡得像白开水,索然无味。更有甚者,一些考生由于粗心大意忘记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扣2分。作文没有标题,首先就给阅卷老师一个不好的印象,无形之中就会降低作文得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30篇考场作文,按保留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让阅卷老师分别予以评分,结果平均分数竟相差8分以上。

处 方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应当简洁醒目,准确生动,富有个性,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高考考场或平时的作文中,不少考生是先写正文再补标题,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所补的标题不一定切合所写的内容;二是到最后往往由于时间紧迫而忘记写标题,从而导致作文失分。所以考场作文一定要在审题立意之后,迅速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再者,所拟标题要尽可能地切合中心,不要简单地把话题或材料的对象作为题目,如“诚信”“成功”等这样的题目仅仅是把材料谈论的对象作为题目,考生不妨把题目的范围缩小,最好能体现作文的中心,比如“诚信,人生的通行证”“成功=责任+勤奋+坚持”等。

软肋三:字数违规,篇幅不当

高考作文在字数上有明确要求:不少于800字。可是作为阅卷老师,我发现每次高考作文都有不少考生因字数过少而失分。作为一篇高考作文,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没有800就不足以清楚、完整地记叙事件,刻画人物,阐明道理。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时每少50字扣1分,而实际情况却是——字数明显偏少,阅卷老师就要先扣去一半甚至更多分数。字数偏少往往被认为是作文内容单薄,思路狭窄,考生写作能力差,因而分数很难上档次。当然,作文篇幅过长,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庞杂的感觉,也很难获阅卷老师的青睐,这就避免不了印象上的失分。

处 方

高考作文要把握长短篇幅,以900字左右为宜。这样,既能彰显出作文的非凡气质和丰厚蕴意,又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基础题和阅读题。对于字数偏少的情况,可以采用下列的补救方法:如果是记叙文的话,一可以增加细节描写,这样处理往往还会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二可以增加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这样处理还会使作文中心更加突出;三可以增加叙事的数量,当写一件事字数不足时,可根据作文要求再写两三件事;如果是议论文的话,可以增加论据,或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一层论述论点。对于那些喜欢写长作文的考生来说,要学会概括和大胆取舍,过程性的文字不要太多,尽量简洁明了。

软肋四:审题马虎,偏题跑题

偏题、跑题是作文的致命“软肋”,是作文得低分的重要原因所在。出现偏题、跑题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审题抓不住关键词,这样在写作时就抓不住重点,容易造成偏题;二是完全抛开题目、另起炉灶而造成跑题;三是为了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而反弹琵琶,却导致否定话题。如写“美就在身边”这一话题,有一考生在文中写道:“现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极差,城市污染严重,乡村垃圾遍地,哪里还有美?”这岂不是对话题的否定?怎能得高分?还有一部分考生没有仔细审题的意识,看一眼题目就急于动笔,有的考生考前背过一些范文,一到考场就往里套,不仔细审题,这样最容易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后果。

处 方

考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看到题目后至少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把题目及要求认真审读几遍。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把握题目的内涵,然后确定作文的主题,再根据所确定的主题组织材料写作,这样就不会因审题失误而追悔莫及了。

另外,行文时要注意扣题、点题,“一步三回头”“回眸一笑百媚生”。笔者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比写一段话还没点题得分率要高得多,再加上一个思路清晰、内容翔实的“猪肚”和一个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豹尾”,得一个中上等分已成定局,若平时再有一个好的作文功底,得一个高分就毫无疑问了。endprint

软肋五:选材单一,内容空泛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的作文选材单一,内容空泛,难上档次。一些考生由于平时缺少生活积累和阅读沉淀,“故纸堆里寻旧货”,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件事,谈“成败”,必举例“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论“勤奋”,必讲述“达·芬奇画蛋”;说“毅力”,必演绎“张海迪立志成才”……这些材料不可谓不典型、不准确,可就是难以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为什么?因为这些材料实在太陈旧,用得实在太滥了,导致陷入“套版反应”的误区。还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缺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胡编乱造,天马行空,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如同记“流水账”,读来味同嚼蜡。

处 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当下考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就真的无法走进考生的生活呢?其实不然。一朵鲜花,一丛野草,一缕幽香,一湾碧溪,一片云彩,一阵鸟鸣……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则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如果仔细倾听,认真观察,用心欣赏,细细品味,深刻感悟,考生的生活还会因空间的狭窄而贫乏吗?关注生活小事,讲述热点时事,挖掘身边善事,写出独特往事,这样的作文才“接地气”“聚人气”,才有“新鲜感”和“时代感”,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软肋六:

立意肤浅,情感荒芜

立意肤浅、雷同是高考作文的通病。不少考生写作文总是喜欢人云亦云,别人怎样认识,他也怎样认识;别人怎样写,他也怎样写。“千人一面”的中心,“千曲一腔”的主题,沉淀在生活中的丰厚的“美”全被几个“定型”的主题所淹没。还有部分考生只关注身边的俗情琐事,拘泥于生活的烦恼,甚至存在错误的思想观念,作文立意不高、不深刻,得分自然很低;更有些考生喜欢写恋爱和网络题材的作文。这里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注意,这类题材是高考作文的禁区,千万不要涉足。

处 方

“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高考作文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道,悟得失之理。考生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至善至美的情操。“思想健康、态度积极”是考场作文一条重要的评分标准,如果考生的作文思想不健康,即使他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得高分。“思想健康”不是要你在作文中写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而是要你说真话、显真心、抒真情、发真感。那些只讲私利,缺乏社会公德,或者不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主旋律的偏激的观点,都是不健康的,考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软肋七:盲目模仿,套作宿构

由于近年来对抄袭之风的挞伐,一些考生不敢明目张胆地抄袭了,但由于考生生活贫乏、思想苍白,盲目模仿、套作、宿构之风却屡禁不止。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考生套作报纸杂志中的文章。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一篇文章你套他也套,“撞车”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些考生平时熟记一些“经典”故事,考试时添头加尾,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加上几句话,以示扣题,敷衍成文。更有甚者,考前苦背数篇“范文”,考试时生搬硬套。对于套作、宿构,阅卷老师都深恶痛绝,这样的作文一般被判为三类文及以下,最高不超过40分。

处 方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多积累。考生平时除了多读读名家大师的文章外,还可以多看看一些报纸杂志和高考优秀作文,学习借鉴别人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和语言表达,并在自己作文时加以灵活运用。考生要正确处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模仿的要义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绝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袭或依葫芦画瓢式地生搬硬套,它是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再加工。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形象地指出了模仿与创新从死到生的发展道路。切记:要想真正写出自己的作文,必须创新。

软肋八:语言贫乏,缺少文采

一些高考作文,立意不错,内容也充实,选材和构思也很新颖,可就是得不了高分,很难突破50分,这主要是由于语言贫乏,缺少文采。从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有的考生文白夹杂,一会儿文言文,一会儿白话文,不伦不类;有的考生误将垃圾语言当时尚,中文、英文、网络语言夹杂,“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的考生空话、大话连篇,将生活中普通人的对话“伪圣化”;有的考生盲目搬用流行歌曲、港臺影视和往届高考佳作中的套话,浮靡空泛;有的考生句式呆板,不会运用设问、反问、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头到尾一律用陈述句叙事说理……这样的语言怎能使作文增色呢?又怎能拿高分呢?

处 方

考场作文的语言和内容是阅卷老师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也是体现考生写作潜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高中生的作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选择多种句式,化诗入文,引用名言警句,等等,是增强作文审美含量、增加文采、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

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的是,高考作文评分非常严格,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考生应一律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进行写作,切勿使用网络语言,或者文白夹杂、英汉夹杂、用英语来表达人物对话。

软肋九:没有章法,思路混乱

高考作文得分低,很多是由于思路不清、没有章法造成的。有些考生匆匆看一眼作文题后提笔就写,写了第一段,不知道第二段该写什么,“腿上绑铃铛——走到哪,想(响)到哪”,导致作文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形神俱散。现在很多考生都有“写作散文化”的倾向,最常用的就是类似朱自清《春》中“几幅画”式的构思,有人称其为“板块组合式”结构。这种结构确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条理清晰、方便阅读。但有许多考生在采用这种结构时,不注意材料的内在联系,也没有过渡和照应,只是将材料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勉强拼凑成一篇作文,这是很多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endprint

处 方

进入考场,浏览完作文题目后,考生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写作文前要先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写一篇什么样的作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作文?明确作文的主旨、思路、语言,才能写出好作文。“开弓没有回头箭”,作文最可怕的是——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这时不但作文格子不够,没地方写了,而且时间没了,心情坏了,斗志也丢了。笔者的经验是,写作时要先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搭出基本的框架,防止“挤牙膏”,写写停停,边写边改。考生作文时,要贯彻一个主题、一种构思、一条思路。一旦主题已明、构思已定、思路已清,就要聚精会神,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软肋十:文体杂糅,不伦不类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不少考生文体意识不强,“四不像”的作文居然还不少。比如,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谈观点、讲道理,有论点,有论据,应该算是议论文,可作文的主体部分却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来龍去脉,一一道来,情节细节,一应俱全;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写人记事,应该算是记叙文,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丢三落四,而在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却有几大段的议论,穿靴戴帽,喧宾夺主……这样的作文,似议论文又像是记叙文,似记叙文又像是议论文,所表达的中心自然也是非此非彼、不清不楚。因而,这类考场作文丢分现象十分严重。

处 方

近年来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常有“文体不限”的要求,这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放手写,不是随便写。“文体不限”是指高考作文不限于一种文体,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如长于理性思维、雄于论辩的考生,可选议论文;长于形象思维、善于记事写人的考生,可选记叙文;长于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考生,可选散文;长于联想和想象的考生,可选童话、寓言或故事新编。另外,“自选文体”还要看自己用哪种文体写作拥有的材料更多、更充足。如果缺乏材料的话,即使是自己擅长的文体,也要考虑放弃。总之,高考作文要有文体意识。

阅卷者提醒

以上归纳的十大“软肋”,希望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当然,考场作文中的“软肋”还有很多,比如“有意无意泄露信息”“张冠李戴,引用错讹”“言辞武断,褒贬不当”“脱离实际,刻意求异”“态度消极,情绪偏激”等,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对这些“软肋”的根治,一方面,考生在考场上要有意识地避免;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时写作文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考场上加以注意,以上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软肋高考作文考场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痛点、短板与软肋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