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深刻”重在思维

2017-12-26 09:16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纽带作文题信念

唐惠忠

为什么高考作文要做到“深刻”呢?因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考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能力”,其目的就是促进考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技法1 审辨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片面思维,学会审辨式思维。

比如“信念”的意思是“坚信不疑的想法”。人生有许多奇迹,有时轻而易举就可做到,其中缘由就在于非凡的信念;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想过“信念也能葬送自己”。事实上,信念的力量首先来源于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如果你确立的信念是错误的,那么信念越坚决,失败得越惨。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一个人确立、坚守信念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自己的信念成为客观的、正确的、慈善的、人道的信念。

再如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评说”意味着可以认同、赞赏,也可商榷、否定。如果针对“人要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作一审辨式的思考,可以反思的是:作家的话是平庸还是深刻,是拾人牙慧还是有独特体验;“三本大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一切“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否都要无条件地阅读;等等。事实上,有浙江考生就拟题为“借有字之书品人生”,对此进行了“审辨”:

歌德曾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待读书问题,先贤早有预见。“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只待有经验、有智慧之人前去寻觅。

在我的理解中,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似乎显得刻意与褊狭。其余两本书早已融入“有字之书”的骨血,又为何要生生将其剥离,以显示专业与高深?

另一位考生写的是《合“三书”为一体》,其独到的思考则是:

……但我认为,对人生“三书”不应将其区分得如此之细,其阅读并无先后,只有同时进行,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

以上两文被评为一类文,均获得了高分。

技法2 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洞察真相。

有一篇时评《熊孩子怎么“治”》颇具借鉴意义:先强调“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孩子处于探索世界的初期,‘熊是一种本能和天性。加上精力旺盛,脑筋灵活,就会显得格外‘熊”,这是运用了审辨式思维;接下来往深处掘进,突出“熊孩子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放任不管,就难以成长为有理性、有规矩的社会人。管住熊孩子,有个必须遵守的下限,就是尽最大可能,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并进一步揭示深层原因——“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且顺势亮出了“管好熊孩子,关键看大人能不能因势利导,在孩子‘耍熊之际,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兴奋点,引导其趋利避害,诱导其创新创造”的对策。如此析理,就避免了空泛,走向了深刻透辟。

再如2017年北京卷“说纽带”这道作文题,入题容易,写好难——关键是要写出识见,即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源于心灵的思考。就材料来说,作文解释了“纽带”,谈了其意义、作用,也谈到了其现实需要,仍显得很宏观。这就有必要找准一些小切口和巧角度(如一个老人经常是家庭的纽带,有他,家就有灵魂,没他,家就缺少味道;又如汉字——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博物馆——联结昨天、今天与明天的纽带),并且用纵深式思路写对“纽带”的识见。比如可引进“弱纽带”这一概念,进行层进式阐发:

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友、同学、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强纽带关系;与之对应的,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如一个被无意间提到的人,或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人……这些属于“弱纽带”。(第一层引出话题,列举现象。)

强纽带提供了人们彼此信任的基础。然而,与一个人的工作、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常常并不是强纽带,而是弱纽带。这是因为:弱纽带虽然不如强纽带那样坚固,却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传递信息,且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第二层二者对比,凸显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使弱纽带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弱纽带的两端,可能之前并没有交集,彼此未曾谋面,认识的时间也很短,并且“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但在此类弱纽带的“海洋”里,我们仍可以开始全新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共享,共同参与形成知识创新,这是新思想、新信息的最大来源。(第三层联系现实,展示策略与效应。)

技法3 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需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论证。

比如《管子·治国》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相反,“民贫则难治也”,因为“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像这样分析连锁的因果关系,必然逻辑严密。

再如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看,文题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专就“原因分析”而言,相关入题点有:

(1)可以对人对事进行预测的原因:事物是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2)预测有可能落空的原因:事物的发展受到自然力、人力等不可知、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事物发展又存在不可知、不可控的偶然性。

(3)“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原因:或是心存侥幸,或是为了增加确定感和安全感,或是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是人类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使然。

(4)“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的原因:或是因为生活多变,自己有过预测失败的经历,或是想要享受“柳暗花明”的惊喜(有时生活的魅力恰恰在于未知,在于变幻莫测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技法4 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

作文尤其是議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明感受、感悟,一定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对前人的见解有所突破。

比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低“第二”,有人却撰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义之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之所以能战胜黑暗,美善之所以能战胜丑恶,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一起汇成了正能量的洪流”);当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结。这类有创见的文章,自然给人启发,令人受益。

再如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最后一句“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提供了四种立意方向:“发展”“人情”的层面易于考生入手,但容易停留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层次;“观念”与“哲理”层面提升了思维含量,比较难写,但应该是考生努力的方向。实际上,要想作文立意高深、构思出彩,考生需要有逆向行驶的勇气和智慧。相关入题点有:

1.肯定快速、高效的汽车、火车对人类的历史意义,为高效生活鼓与呼。

2.从小轿车驶进寻常百姓家,肯定以往汽车所代表的权贵意识已一去不复返,民主平等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3.歌颂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崭新的城市格局及人们的规则意识、守时观念等。

猜你喜欢
纽带作文题信念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信念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