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书法大家刘广迎写的书法条幅:“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我喜欢这则雅趣盈懷的条幅,尤其是“书能香我”的命题,把书的功能界定为“香我”的一种灵魂晕染,让生命活色生香,多么富有诗意的一种愿景或境界啊,令人神往和追怀!“书能香我”吗?当然。倘若不能“香我”,谁还会去读呢?具体说就是,读书可以使人心灵生香、思想生香、精神生香。
使心灵生香。读书,是给心灵着色染香的过程。通过读书,汲取知识营养、文化内涵、文明基因,有这样的“书香”充盈于内,必然会使人的灵魂深处沁出书香雅韵。曾有人说,没有读书浸润的生命,是容易被风干和脆折的。因为它是空虚、荒凉和枯槁的。唯有读书,方能使人“以知润心、以德润身、以香染魂”,成为一个行止高雅的人,帮助自我抵达心灵的远方。
使思想生香。思想生香,是指通过读书的启迪和滋养,产生了超越书本和当下的卓识、见解和创新。这样的思想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自我发展、成长和进步的精神台阶。这样的读书不仅表明你读出了意味,悟出了真谛,而且还表明你在读书过程中沉潜其中,深思萃取,抓住了书中的精华和精髓,形成了向着自我转化或转化为自我的一种向度,找到了超越文本的一种表达视角和展现契机。它使人产生思想创生的喜悦和激奋,由内而外散逸出一种“香远益清”的思想的芬芳、精神的馥郁。
使精神生香。思想是精神的内涵,精神是思想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素养、修行。人的精神形成是一个雕塑的过程,读书就是雕刀,它能帮助我们剔除心灵的杂质和不该有的瑕疵,让还不够完美的心灵的璞玉,显示出“玉”的完美本质。所以人的精神化妆或产生“香我”的效应,其要还是须多读书,沐浴和沉潜书香,在书香里诗意地栖居。
但我不太赞成“不须花”的取舍和抉择,两个并不矛盾的事物,为什么非要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煞风景地二取一呢?花香与书香完全是可以互补出彩地相伴而生、相携共美的,并存与同在岂不更好。看一看文学史上那些著名文人墨客与书、与花和谐共在的例子,似乎更能印证和支持我的观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夕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为佩”,就是一个爱花、穿花、佩花,甚至吃花的花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植菊东篱,与菊共隐,同时又不改“好读书”的嗜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倾心的是其“花之君子”的品格。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未娶,世称“梅妻鹤子”,更是传为佳话。还有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爱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唐代大诗人李白,除了经常闹出“醉卧花丛”的行状,还有“花间一壶酒”的佳句,直接把喝酒与赏花联系起来。与之类同的白居易,也是在“春江花朝秋月夜”这样的良辰美景之际,“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些嗜书成癖、爱雅如命的文学大家,爱花的选择哪里影响了他们“书能香我”的追求和成就?应当指出的是,爱花作为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与读书这一旨在提升人的精神修为的活动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相偕而美,相映成趣,共同指向完善人的品格、启迪人生思考、滋养人的心灵的精神修炼的目标。所以读书与爱花是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张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