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开荣,董继刚
(1.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 271018)
·休闲农业·
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任开荣1, 2,董继刚2※
(1.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 271018)
目的通过分析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其影响因素,实现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优化。方法选取山东省农业厅确定的5批共195个星级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近邻指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山东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在资源类型上,山东省休闲农业总体可以分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特色村镇和乡村文化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2)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总体趋于凝聚型分布;休闲农业资源在17地市内呈高度集中分布,各地市间发展不平衡;(3)从市域尺度上看,休闲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青岛、潍坊、临沂及济宁,莱芜和淄博最少;(4)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德州西部和聊城中部是高密度区,潍坊西北和青岛东南是次密度区。(5)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资源禀赋条件、地方经济基础、交通区位以及客源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结合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给出了优化发展建议。结论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各地市应强调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并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加强点上集聚与轴的培育,实现休闲农业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休闲农业资源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山东省 ArcGIS
休闲农业是当前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它的发展对于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相关研究的深化。国内学界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涉及了休闲农业的概念[2-3]、类型[4-5]、开发模式[6-7]、需求主体[8-9]、发展评价[10-11]、规划开发[12-13]、营销[14-15]及发展策略[16-17]等方面。也有少数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探索,如郭焕成等[18]依据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划分为3个圈层和8个地带;朱华武等[19]依据区位、客源市场、经济、环境和民俗等因素,将湖南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划分为“一心三区”,即长株潭中心区、湘北湖区、湘西山区和湘中南区;魏鸿雁等[20]研究发现南京休闲农业景点呈凝聚型,在各郊区县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江宁区分布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雨花台区与栖霞区数量最少;杨晓娜[21]和丁金胜等[22]分别对郑州市青岛市的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多从规划或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居多、定量较少,从全省层面探讨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
图1 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
基于此,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ArcGIS10.2分析工具对山东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总结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优化农业资源分配、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从而为山东省休闲农业的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截止2016年8月20日,山东省农业厅官网(http://www.sdny.gov.cn/)和山东省旅游政务网(http://www.sdta.gov.cn/)先后确定并公布了5批共195个星级休闲农业景点,涵盖全省17个地市。基于休闲农业景点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该文以该195个星级休闲农业景点为研究样本,并借助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10.2软件对所有景点进行地理空间可视化表达,绘制出山东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图(图1),以便进一步分析。
(1)平均最近邻分析。它是用来分析点状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平均最近邻比率(ANN)来分析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布局的模式是属于凝聚、随机还是均匀分布。计算公式为:
(1)
式中,R0为每个点与其最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Re为假设随机模式下点状要素的期望平均距离;N为点状要素的总数;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当ANN<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当ANN=1时,点状要素趋于随机分布;当ANN>1时,点状要素则趋于均匀分布。
(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后来被引入到地理学研究中,是用来度量研究对象在区域内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2)
C=1-G
(3)
式中,G为基尼指数;C为分布均匀度;pi为第i个区域内休闲农业点数在全省所占比重;N为区域总数。其中,G值在0~1之间,G值越接近于0,表明区域间分布越平均;G值越接近于1,则表明区域间分布越集中。
(3)地理集中指数。它是地理学研究中用来分析研究对象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文主要用其来研究各类休闲农业在山东省际尺度上的集聚状况。地理集中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4)
式中,F为休闲农业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市区休闲农业的数量;T为休闲农业总数;n为山东省地级市总数。F取值在0~100之间,F值越大,休闲农业分布的集聚状况越明显;F值越小,则分布越分散。
(4)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主要用来分析和检验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布局的密度大小,是一种统计非参数密度估计的方法。其公式为:
(5)
式中,fn(x)为点x的核密度值;x-xj表示位置x到第j个观测位置的距离;h>0为带宽;k为核函数;n为所有观测点的数目。fn(x)值越高,表明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3]并结合休闲农业资源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该文依据资源性质、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将休闲农业划分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特色村镇和乡村文化5个一级类[23]和18个二级类,具体分类和分布情况见表1和图2。依从表1中可以发现,目前山东省休闲观光类的休闲农业点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42.564%;其次为特色村镇类,约占总量的20.513%;第3、第4位是农业科技类和农事体验类,分别约占总量的16.923%和16.410%;乡村文化类最少,仅占总量的3.590%。这表明:(1)山东省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休闲农业景点类型,不仅涉及了休闲农业的各个方面,还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2)受到开发条件及经济特征的影响,各类资源的发展规模和内部结构还存在一定差异;(3)休闲观光类资源数量最多,说明山东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功能单一的低级阶段,产品的层次和体验的深度亟待提升。
表1 山东省休闲农业分类体系及所占比重
图2 山东省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分布
虽然通过分布图可以直观了解要素的分布状况,但凝聚、随机和均匀3种情况有时会同时呈现出来,平均最近邻分析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ArcGIS10.2软件中的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进行运算,结果得出山东省整体和各类休闲农业的最近邻指数及其相关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山东省内所有休闲农业平均最近邻比率 ANN=R0/Re=0.749 7<1,校验值Z=-6.688 0<-2.58,p值为0.000 0。因此,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总体趋于凝聚型分布。其中,休闲观光类及特色村镇类休闲农业的ANN分别为0.825 9和0.877 5,说明其在区域空间上呈凝聚分布;农事体验类及农业科技类呈现不显著的ANN分别为0.990 1和1.026 6,趋于随机型分布。
表2 山东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类型
图3 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等级空间分异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山东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根据全省17个地市,分别统计其拥有的休闲农业资源的数量。利用公式(2)和(3)可计算出山东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尼系G=0.976 7,C=0.023 3,说明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在17地市内呈高度集中分布,各地市间发展不平衡。地理集中指数计算表明,山东省5大类休闲农业的集聚状况相差较大,其中,休闲观光类的集聚程度最低,农业科技类集聚程度最高。总体看来,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特色村镇类、乡村文化类及农业科技类之间呈逐级增长趋势。此外,通过与山东省休闲农业的整体地理集中指数F′相比较发现,五大类休闲农业的F都大于F′=25.697 5。结果进一步表明,山东省休闲农业的分布在省际空间尺度上分布较为集中,便于发挥区域内部的集聚优势,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
在ArcGIS10.2中利用Quantities进行可视化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可将山东省休闲农业的市域分布状况分为4个层次(图3)。图3中市域色块颜色越深表示休闲农业分布越多。具体来看,潍坊、济宁、临沂及青岛市的休闲农业集中性非常明显,而淄博、莱芜及东营市远低于均匀分布比例。
空间凝聚区域分析,多数采用分布密度进行测度。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2.341 8个/万km2,但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青岛的分布密度最高,为26.945 1个/万km2;其次为威海、日照地区,分布密度均在20个/万km2以上;而淄博和东营的分布密度最低,分别为3.627 8个/万km2和7.572 9个/万km。文章运用ArcGIS10.2软件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195个星级级休闲农业资源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生成核密度图(图4)。由图可见:核密度估计值最高的热点区域是德州西部和聊城中部;其次,潍坊西北和青岛东南为次密度区;另外,潍坊东北部及临沂等地区也零星地存在一些集聚区。
图4 山东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核密度
(1)资源禀赋条件。休闲农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生产体系,是农业和旅游相互融合与延伸的产物,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独特性、知名度及美誉度等影响着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休闲农业资源富集区域往往也是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条件集中分布的区域。截止2015年,山东省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602个,其中3A级以上旅游景区160个。其中,83%的旅游景区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其中不乏旅游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3A级以上景区,以景区为核心、发挥景区边缘效应和农业资源互补效应是当前山东省多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因而丰富的旅游景区也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依托。
(2)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和旅游活动的形态之一,其区域内资源的整体规划以及产品设计均需要不同程度上地方经济的支持。通过山东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sd.gov.cn/)公布的2011~2015年各地市生产总值,将其均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并将17地市划分为经济发达城市(GDP均值≥4 000亿元)、中等发达城市(2 000亿元≤GDP均值<4 000亿元)以及欠发达城市(GDP均值<2 000亿元),见表3,并结合图1分析发现:①乡村文化类和农业科技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城市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结构和文化背景,具备寻找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与创新的能力;②休闲观光类和农事体验类基本均匀分布于各地市,农(渔)家乐、采摘园、自然风景区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而休闲观光园、休闲度假区、休闲农庄以及生态体验园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及中等发达地区;③特色村镇类由于对经济支持、基础设施及服务要求较高并且建设规模较大等原因,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表3 2011~2015年山东省17地市GDP总量(亿元)及经济发展程度
图5 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主要公路分布的关系
(3)交通区位。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与交通可达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在节约时间、经济成本的同时又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的客源出游多以近程为主,在交通工具上通常采用自驾汽车、客运汽车及自行车等,因而对公路交通系统的发育程度要求较高,良好的交通区位有利于游客群体的发展与培育。运用ArcGIS10.2将山东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与主要公路分布图进行叠加生成图5。由图5可知,山东省休闲农业多数分布在主要交通干道周围,尤其是特色村镇、乡村文化和农事体验类交通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
(4)客源市场。客源市场条件是推动休闲农业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加之居民休闲的出游市场具有距离衰减性,决定了休闲农业地数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人口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的距离递减。一般来说,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以2h交通半径范围内的城市居民为主,因此,休闲农业地必然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及周边地区优先发展。在研究中发现,山东省195个休闲农业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城市,如潍坊、青岛、临沂、济宁和菏泽等地,其人口总数均在800万以上,充分体现了休闲农业对人口相对密度的客源市场依赖度较高。另外,在五大类休闲农业资源中,休闲观光类对城市人口的密度依赖度最大,而农业科技类对人口密度的依赖性最小。
(1)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加强点上集聚与轴的培育,实现休闲农业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从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除青岛、济南和潍坊域外,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缺乏具有显著优势的集聚中心,已有的高水平休闲农业点空间溢出效应不强而且分布离散。因此,未来各市应该寻找合适的增长极并培育具有吸引力的发展轴线,使得点轴贯通,从而实现休闲农业资源在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2)发挥传统旅游区的节点作用,实现休闲农业的片状和带状发展。由于目前山东省休闲农业景点的发展多依托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旅游景区的节点作用,以带动休闲农业的片状发展和带状发展,从而形成休闲农业景点与传统旅游景区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局面。
(3)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种类,并完善各种产品的服务体系。山东省休闲农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应采取多元化发展方针,立足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技类产品,加快发展特色村镇和乡村文化类产品。此外,针对目前山东省休闲农业产品功能单一、体验价值低的现状,还应该形成集参观、游览、餐饮、住宿和购物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
[1]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94~202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3]高志强,高倩文.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农业经济,2012,(8):82~83
[4]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12):27~31
[5]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123~127,143
[6]舒伯阳,朱信凯.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及农户增收效益比较.农业经济问题,2006,27(7): 48~50
[7]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生态学报,2008,28(3): 1201~1210
[8]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9]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出游行为分析——基于江苏南京市的调查.农村经济,2013,(7):97~100
[10]王莹,蔡妹姝.农业土地资源休闲价值评价与市场价格转换.经济地理,2009,29(12): 2066~2070
[11]孔庆书,李洪英,师伟力.基于DEA的河北省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4): 511~518
[12]邹宏霞,李振民,于吉京.论仿生学在休闲农业旅游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人文地理,2009,24(3): 71~74
[13]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02~106
[14]杨大蓉.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 65~69
[15]石青辉,张贵华.休闲农业企业营销模型的构建.求索,2009,(10):18~20
[16]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6,(3):73~76
[17]王圣军,刘继平.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农村经济,2007,(12):110~113
[18]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0(2): 119~124
[19]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经济地理,2013,33(6): 132~134
[20]魏鸿雁,陶卓民,潘坤友.南京市休闲农业景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4):142~148
[21]杨晓娜.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 215~222
[22]丁金胜.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 103~109
[23]李涛,陶卓民,李在军,等.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与时空特征研究.经济地理.2014,34(11):179~184
SPATIALDISTRIBUTIONANDAFFECTINGFACTORSOFTHELEISUREAGRICULTURALRESOURCESINSHANDONGPROVINCE*
RenKairong1,2,DongJigang2※
(1.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Shandong 277160,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By selecting a total of 195 leisure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sites with star level which were evaluated by the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the gini coefficient,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spatial layou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1)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5 Ⅰ classes and 18 Ⅱ classes.(2)The leisure agriculture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presented an aggregate distribution,whic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Qingdao,Weifang,Linyi,and Jining.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west Dezhou and central Liaocheng were high density area,followed by northwest Weifang and southeast Qingdao.(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affected by the factors,such as resources endowment conditions,local economic foundation,traffic location and tourist market conditions.Finally,it provided some optimal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patial distribution; cause analysis; Shandong province; ArcGI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1025
2016-12-11
任开荣(1982—),女,安徽六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通信作者:董继刚(1961—),男,山东郯城人,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jgd@sdau.edu.cn
*资助项目:2014中国科技协会重大研究项目“科技革命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F590
A
1005-9121[2017]101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