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莹,杨思俊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89)
校企协同“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建共赢
——引企入校协同育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潘晶莹,杨思俊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89)
主要介绍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育人机制,详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校企文化的融合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标准的引入及学生就业等,以期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订单班;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3月25日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新的工作部署。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学校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电子工程学院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为基础,积极与企业洽谈,与陕西国一四维航测遥感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文化的融合、学生能力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与开发,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列,经过三年合作,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创新性的构建了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机制,已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推广。现在和未来,学校将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企业项目引入、学徒制及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真正做到以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技能创新人才,使校企合作案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供兄弟院校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学校提升办学思路,改革教育理念,大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学院的办学更贴近市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输送优秀人才,又可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方共赢。
2013年5月,学校与陕西国一四维航测遥感有限公司(简称“国一四维”)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启动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订单班”。随后,国一四维将生产设备搬进学校,协作建成“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生产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34台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16台编辑工作站及相关仪器设备,可容纳80位学生同时实训,可完成4D产品的采编及制作,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及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员职前生产实训。并于2013年9月17日正式挂牌,共同搭建育人平台,作为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订单班”学生提供优越实习环境。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对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实习指导和支付劳动报酬。
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看中的是学院优质的人才资源,学院看中的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和实训、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真实的生产设计训练,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的实训地点就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实训的课题就是企业的生产任务,采用的技术是企业最前沿的生产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就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和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与企业相互联动,协同互助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构建育人机制,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与企业统筹兼顾,各有分工,具体如下:
1.学校制定“符合企业人才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学院根据企业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企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相关标准级文件制定,对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学院负责学生管理、及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的协调与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等,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及企业需求,突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包含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数字测图技术、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与GPS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制图(CAD)、计算机图像处理、地籍测量等。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实训教材。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作为学校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开发,编写课程教材,与学校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为教学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在企业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下,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及课程,构筑以生产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航空摄影测量的产品的外业摄影入手,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梳理,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对每个环节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和提炼。他们提供的信息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摒弃传统培养方案片面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做法,在课程总量及课时分配上真正做到以能力为中心的按需分配。围绕企业技术岗位的核心技能技术的特定要求来设置课程,将无关紧要的课程进行彻底的清除,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时间和知识的最大效用。
3.融合企业文化,营造“学校工厂”氛围,践行“学徒制”机制。学院与陕西国一四维航测遥感有限公司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学校、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积淀职业文化素养,培养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使学生对整个行业现状、发展趋势、行业规则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至为重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将企业生产任务引入学校,作为学生实习任务或课题完成。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每名学生就是“员工”,各有岗位、各有分工,其中,教师或企业专家能手皆手把手指导,就像师傅带徒弟,使任务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并交付企业。
[1] 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1-33.
[2] 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4):25-27.
[3] 贺文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部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16-220.
[4] 刘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科学导报,2014,(24).
[5] 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J].成才之路,2015,(7):137-139.
G642
A
1673-291X(2017)36-0135-02
2017-04-10
潘晶莹(1980-),男,陕西咸阳人,讲师,从事电子、通信及自动化研究。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