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萍
推动海门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
张利萍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我市城市发展现状如何,发展的天花板效应是否显现,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愿景。如何研究自我的同时提升自我,最终升华城市品质和县域识别度,对于今后海门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实践意义。
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明了在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全国城市会议强调,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海门城市化进程。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花巨资打造新城区一流的基础设施,产城融合一体的高端项目。城市实现由背向长江到面向长江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着力改造主城区面貌,城市环境变化很大。
海门政府南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海门城市实施向南发展战略,一是长江市区段已经成为城市的客厅,而不是原来的垃圾场和排污口,因为许多化工厂已经搬到了青龙港和临江新区,垃圾场也没有了;二是海门市区引入长江水,实现绿水绕城,死水变活水,提升了海门城市品位;三是缓解了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四是增加了城市发展空间。
调整乡镇区划,加快中心镇建设:20年间海门5次调整行政区划,2012年是海门行政区划最大规模调整的一次。海委发(2012)27号关于切实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意见,宣布海门行政区划调整从2012年12月16日实施,到2013年2月底结束。调整后的海门行政区划由原来的20个乡镇(其中镇19个、乡1个)缩减为3个街道、9个乡镇(其中镇8个、乡1个)。行政区划调整后,海门市形成了“一中心五片区”的区划布局。
为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北部新城建设,这也是新时期下枢纽北城建设的重点任务。
我市城市发展转型的目标。海门市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城市加速转型作为当前海门“三大任务之一”。积极推动城市由外延拓展型向内效提升型转变,由功能型向生态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在推进城市转型中,让广大市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归属感。
当前,我市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城市宜居宜业的高标准还有差距,到了转型提升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海门在转型上迈出新的步伐。因此加快我市城市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前期在嘉兴地区调研中发现,浙江地区城乡差距小,城乡面貌新,城市绿植面积覆盖面大,生态环境良,“三改一拆”幅度大,治理污染城乡显著,城乡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面落实。
在相邻县市区调研发现,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在慢慢弱化,尤其是到海安调研,带来的震撼不小。海安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动车时代、节点城市”新优势,不断放大产业基础,人才资源,干部队伍等品牌效应,招商项目红旗在手,城市发展节节升高。
再回过头来看我市的城市发展,问题有几个突出方面:
工业经济“爬坡过坎”任务艰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呈被动局面。2016年我市实现应税销售636.86亿元,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089.97亿元,虽与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县市区相比,差距不小,“爬坡过坎”任务艰巨。尤其是项目建设单体规模偏小,新开工的服务业项目偏少,去年开工的项目转化少等,形势不容乐观,要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难度还很大。
多规配套衔接不够。规划期限不对应。“十三五”规划期限到2020年,海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期限到2020年,《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到2030年,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作为中长期规划,一般不明确规划年限。规划内容重复且不一致。多项规划同时运作,沟通不充分,做不到统一谋划,“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容易遍地生花产生不了效益。规划依据不尽相同,审批程序也不一样,这些都给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带来了不小的争议。
海门很多规划都是上海研究中心制定的,专家学者研究理论性强,但是对海门市情了解不充分,规划容易不接地气,过于高大上,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
交通轨道成城市发展软肋。我市对外交通系统,城市干道与高速公路出入口联系不便,仅有一条主干道与之联系,对外交通设施主要位于城区北路,南部城区缺乏快速交通;内部交通系统,主、次干道未能有效贯通,多断头路,交叉口多畸形及错位,交通运行效率低。
跟海安相比,先机已失。北沿江高铁翘首期盼。关键问题是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城市发展亦是如此。
城市社会管理上演“猫抓老鼠游击战”。现在的城市管理就是一个筐,别的部门不管的都往里面装。从城管局调研情况来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难题,一是城市停车难问题。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尤其是老小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二是外来人口的涌入加大了城市治理难度,城中村出现,违章违建,如三星外来人口十几万,治理难度相对较大。三是流动摊贩治理上演游击战,流动摊贩躲躲藏藏,城管工作人员屡禁不止。流动摊贩疏导点较少,疏导点光顾顾客少,盈利小,观念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四是城市黑臭水体污染堪忧。从环保局调研数据来看,发现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效果不佳。
文化硬件设施“缺胳膊少腿”。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2012年江苏省首批文化示范区,软件给力。一是缺乏文化硬件设施,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软肋。二是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市漂亮了,道路明亮了,但是乱扔垃圾,不文明出行问题较多,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小区电梯口垃圾成堆,人的素质有待提升,三是缺地标性文化建筑,张謇纪念馆等宣传造势力度不大。四是海门足球小镇已经成功入围全省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却没有像样的体育馆,这些都制约了海门的城市发展。
总之,海门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还是面临一些难题和困境,需要我们放下身段,相互取经学习,积极探索思路跟对策。
破除“养尊处优、看摊守业”思维定势。海门前几年区位优势好,发展势头强,自我感觉良好。相较而言,其他县市区抓住机会,放低姿态,放下架子,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奋起直追,后发优势强劲。领导干部应该破除“养尊处优、看摊守业”的思维定势,增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在工作中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强度和高度。党校应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这一优势,加强与部门沟通和协调,多举办领导干部提升班等中长期培训班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领导干部要担得起权力、担得起责任、担得起当下、担得起未来。
精准发力形成“一张蓝图”的新格局。“多规合一”是在现行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体制下,通过对规划内容、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优化,解决规划各行其是导致的困局。目前我市已经完成了海门城市总规修编,区镇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我市应立足自身优势和实际,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多规融合,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调研发现,海门现阶段不是没有土地指标,土地指标是有的,就是想用地的地方没有指标。“征而未供”、“供而未用”问题依然存在。让城市建设减量化,让经济发展增效,这个课题要持续探索。创新用地机制,对全市范围内的闲置、批而未供和用而不足的土地金鼎全面检查清理,并形成有效处置方案。
做足品牌效应 打造海门特色名片。一是打造平安品牌,两手抓平安经济两张报表。
“平安金鼎”杯启示很大,争创平安无止境。我市可以借鉴浙江嘉兴地区平安金鼎创建模式,结合乡镇园区工作实际,金鼎加钻石,一钻金鼎,两钻金鼎,三钻金鼎。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让海门文化成为“家常菜”。有文化才有灵魂。海门既有传统记忆,沈绣、红木,又有传统人物,张謇、卞之琳,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等。通过对传统记忆、传统人物、海门山歌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差异发展。
配套服务设施紧跟城市规划。调研发现,城市管理难题很多,工作人员也是有苦难言。违章建筑(城中村)难以拆除,流动摊贩屡禁不止,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规划建设时,配套服务设施一定要跟上。城市建设给城市管理预留出空间,比如菜市场、停车位、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增设流动摊贩疏导点等。城市治理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因拆违风险较大,单靠城管一家单位难以达到效果。
开创政府放手社会接棒的治理新局面。推进社区精细治理与服务创新。通过政社协治,实现居委会职能的本源回归;通过协商自治,保障居民的社区事务决策权;通过多元共治,激发各方参与社区治理活力;通过智慧助治,促进社区服务规范便捷高效;通过“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项目和“三社”生态园建设,发挥基层治理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让社区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胸中有丘壑”的城市发展眼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城市要接轨上海,政府要做到超前引领,转变接轨上海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挖墙脚的角度,对接上海的主动意识,对接上海不能等,同时要领导干部的的宏观预判能力和执行力,更要求“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超前,不是大干快上盲目铺摊子、造“睡城”“死城”的借口,而是审视过去、前瞻未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为城市构筑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幸福空间。要“胸中有丘壑”,要有大格局,要有长远眼光。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只紧盯着脚前的“一亩三分田”,而要放眼隔壁、放眼全国、放眼全球,多关注城市所处的经纬度,在大格局中思考城市的“未来时”。
“拉得出、打得响、赢得了”的实战型干部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赢得了”的实战型领导干部队伍,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具体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一是必须要有激情干事、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二是必须要有精通业务、独当一面的能力素质。三是须要有吃苦勤奋,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四是必须要有团结协作、和谐共事的团队精神。五是必须要有遵章守纪、干净干事的自律意识。
除此之外,党校要加强与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中长期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班。领导干部还加强自身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习,要潜心用心地学习,并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自觉认清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把学习成果变成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判断标准,把自觉变成领导能力和领导智慧。
(作者单位:中共海门市委党校)
本课题为南通市2017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热点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Y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