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煜明 徐聪 编辑/王亚亚
对于国内发展较好的软硬件、互联网企业而言,能够在海外成功运转业务,意味着在长期战略布局与收入规模上会有更多想象空间。
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在部分垂直领域逐渐领先,具备了比较优势。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与中国企业自身的需求,“出海”,尤其是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往往是IT企业的优选。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人口红利已过,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中小公司难获机会的背景下,一些IT公司选择了“出海”。
“出海”,对于一些遇到瓶颈或者困难的IT公司,可能成为其发展的新出路,而对于运营良好的公司,或将是再上台阶的机遇。目前,我国IT公司“出海”内涵丰富,既包括对外销售软、硬件以及综合服务方案,也包括建立海外分公司、投资/收购海外项目或者企业。从总体情况看,我国IT企业在海外业务发展中已谋得良好的开局,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当前,国内计算机行业“出海”步伐稳中求进,互联网公司海外发展更趋热烈。在笔者统计的200余家A股上市计算机公司中,2017年上半年,有55家计算机公司披露了海外业务收入情况,海外收入占总营收比重约为26.34%;在2016年披露海外业绩的105家公司中,海外业务收入总和为105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4.14%。一是软件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结构缓慢升级。首先,软件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2013年,中国软件出口执行金额年复合增速达37.61%。2014年以后,由于受整体经济贸易环境影响,软件出口逐渐进入增速放缓区间;2016年,软件出口增速仍显低迷,执行金额为342.3 亿美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2.51%,增速下降8.6%。不过,尽管近三年软件出口增长趋缓,但从整体来看,中国软件出口实力仍有明显提升。2016年,执行金额相当于2010年的3.52倍,年复合增速仍达到23.34%,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水平。其次,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中国软件出口金额34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信息技术外包实现的软件出口为330.5亿美元,占比96.6%;软件产品出口金额11.8亿美元,占比3.4%。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出口金额分别为40.19亿美元、1.28亿美元,占软件信息技术外包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1.74%和0.37%;IT 解决方案规模等在2015到2016年逐步增长。可以看出,近两年来,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等使得软件信息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IT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量也在逐步提升。
二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掀起“出海”热潮。首先,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走向海外,且中小企业占多数。根据白鲸研究院统计,目前已有6000家以上互联网公司“出海”,产品高达万余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向海外,甚至出现较多直接面向海外市场发布产品的创业公司。这其中,20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近80%。互联网公司“出海”已由巨头主导转变为集体主动行为。其次,“出海”产品类型丰富,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简称“APP”)渗透率最高。互联网公司“出海”产品大致可分为工具类、内容类、平台类。其中工具类APP渗透率最高,内容类产品正在逐步崛起。根据猎豹智库的数据,国产系统工具类应用最高活跃渗透率(活跃用户/安卓系统用户)达到58.19%,摄影类工具也都占到较高市场份额,Live.me、Musical.ly等内容类产品,在海外各大排行榜中也有不错表现,中国“出海”的APP整体在安卓端拥有较高的覆盖率。此外,我国的互联网公司经过多年激烈竞争,也积累了大量成功产品、技术以及运营经验。尤其在移动端,很多细分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白鲸研究院的统计,中国“出海”APP已覆盖北美、南美、欧洲、俄罗斯、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覆盖东南亚地区的“出海”产品已达7830款,2016年,进入海外Top1000的中国移动应用达119个。
三是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交易频繁。据Merger Market的统计,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电信、媒体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企业(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简称“TMT”)积极寻求海外投资机会,国内TMT领域的并购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7%,交易金额从2012年到2016年翻了约6倍。2016年,并购活动尤其旺盛,其中大多数交易发生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交易数量占整个TMT行业的近一半。
整体而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条。
一是跟随客户“出海”。一些面向国内企业提供产品的计算机、互联网公司,在企业客户拓展至海外市场时,往往得以将自身服务延伸至海外,比如恒生电子为中银国际等提供金融 IT 服务;还有些企业则是随着中国出境游的大潮,以服务游客为桥梁,逐步进入海外市场,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国际化,就是跟随中国游客的脚步,率先拓展了中国游客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市场。
二是寻求海外代理、经销商或者贸易公司。拥有自主品牌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企业,出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节省管理成本,常常选择借力海外经销商渠道出口产品,或是与海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代理销售、运营等活动。比如金山软件旗下的产品金山毒霸,通过与泰国运营商Asiasoft的合作进入了泰国市场。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内计算机企业通过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等外贸公司,将自己的产品、服务推向海外。
三是建立海外公司、营销团队。一些企业发展至较大规模或市场地位上升后,为加强海外自有品牌建设,往往会选择建立全球化的营销体系。比如大华股份近年来持续加大海外投入力度,在荷兰建立了分销中心,在美国、墨西哥、巴西、俄罗斯、波兰、英国、肯尼亚、南非等地均设有子公司。
四是海外并购。并购是许多企业打入海外市场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计算机、互联网公司通过海外并购进一步获得更多客户、寻求技术支持,或是掌握更多渠道将业务延伸至海外。以纳思达为例。其在2016年收购的美国打印耗材公司利盟国际,拥有全球性的销售渠道,尤其在欧美地区的高端办公领域,有强大的直销团队和服务团队,这使得纳思达得以通过收购,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的广度与深度,并进一步扩大和积累了境外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般而言,海外计算机、互联网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更加复杂和多元,政治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区别。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踏入海外市场意味着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果无法产生协同效应或规模效应,在国内市场基数本身较大的情况下,“出海”效益很难匹配对应付出。但同时,对于国内发展较好的软硬件、互联网企业而言,能够在海外成功运转业务,也味着在长期战略布局与收入规模上会有更多想象空间。笔者在对近百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归纳出IT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三条主要赛道。
一是工具类软件/APP。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工具类APP作为开路先锋的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市场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通过广告平台等路径实现了流量变现;国内进展迅速的移动支付也逐步面向海外开疆拓土。在行业软件领域,近年来有些已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的软件企业,开始逐步向海外市场扩张,预计“一带一路”建设将加速相关企业“出海”进程。当前,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已打磨出一批优秀的细分领域工具类软件或移动端APP,未来其业绩表现与成长空间值得关注。
二是互联网平台:跨境电商。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基本被巨头瓜分,淘宝、京东市场份额难以撼动。然而,跨境电子商务仍处于上升通道。来自商务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到6.7万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24.07%,且自2012年以后,年复合增速达33.65%,远高于同期外贸总额增速。其中,出口部分为5.5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中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形式(Business to Customer,即B2C)出口规模逾6000亿元,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待挖掘。
三是硬件与项目型公司。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通过在中国市场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锤炼,国内部分硬件公司或项目型企业已在全球市场拥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被海外市场认可;一些公司跟随国家战略,在海外持续落地项目;还有一些公司借助并购战略,也有机会在未来全球市场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前,我国IT公司在部分垂直领域已逐渐领先,具备了比较优势: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出货量世界领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一定主导权;产业链完整,从上游的元器件与通信基础设施,到中游的移动智能终端,再到下游的移动应用以及细分行业的第三方服务等,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辅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都促使我国IT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过程中具备了更大的优势:中国IT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