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的哲学思考

2017-12-26 18:44罗泽垠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6期
关键词:人类数字信息

◎罗泽垠

数字技术的哲学思考

◎罗泽垠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对世界的传统认识,我们需要用新的哲学眼光来看待世界。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数字技术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1624年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台机械的数值加法器,1671年德国数学家发明了一台可进行乘法与除法的机器。19世纪,用于计算航行时间表的计算机问世。20世纪30 年代,贝尔实验室的学者提出了现在用于数字逻辑设计的现代交换代数。1947年半导体三极管的发明及真空管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70年代英特尔设计出第一个微处理器,到现在最新一代的超级计算机,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对世界的传统认识,我们需要用新的哲学眼光来看待世界。

数字化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催生程序化的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领域的自动化水平更高,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建立沟通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桥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设备优化,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预测,通过更好地理解用户行为,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囊括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营能力。

在商品交换领域,数字技术能减少中间商﹑加快交易速度﹑重新平衡力量关系以及大幅度削减多余的开支,完成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每一笔交易的个体都成为独立节点,当商家和客户在网上进行正常的货币交易时,不需要经过银行或第三方的服务器来记录﹑验证信息。通过云平台,企业可以了解到哪一种型号﹑哪一种价位的产品受哪个层次的消费人群欢迎;如果消费者网购一件商品,下单后,通过云平台自动锁定,就可以查到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配送服务。数字化的智能软件也可以处理各种公司往来文件和单据的报销,使繁琐得行政过程变得简单。

数字技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辐射到生活领域,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化的社会,这种“计算机程序化的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程序化,它使社会﹑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序。运用数字技术我们可以集成城市所有医疗﹑交通﹑社交等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为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提供高效的管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手机软件就可以把这些数据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起来。例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及时做到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负担。通过将实时路况与地图大数据对接,可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个体成员通过手机软件随时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目前我国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你可以据此了解医院的医疗水平﹑擅长的医学门类﹑患者的口碑等,进而选择适当的医院﹑对症的医生;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的病历档案的数字化,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收集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衣食住行无一不被“数据”掌握,对人们的隐私权带来严重挑战和巨大的威胁。保护数据信息安全,一是个人要提高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隐私意识,谨慎对待信息采集;二是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数据采集﹑使用部门的行为,严格管理,杜绝信息被盗取﹑泄露。

数字化的人际交流方式改变现实社会规则

数字技术的兴旺带来了迅捷﹑多样和廉价的人际沟通工具,微信﹑QQ等聊天工具,各类学习网站﹑在线课程﹑网络论坛等公共交流平台,改变了以纸张﹑电台﹑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各类信息的即时传达不再受限于时空,这使得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受到挑战。

一方面,数字技术构建了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促进了社会生活民主化。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行政制度的网络问政,是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和网民交流,许多省市机关成立专门机构日常处理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各类问题,在网络社会中制约人们交往的社会地位﹑身份等现实要素被消解了,交往主体可以建立一种对等的﹑多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可以分享生活观念,互相交流相同和相反的兴趣点,展示特性﹑减少隔阂﹑增强认同感,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改善着社会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虽然数字技术带来众多好处,但是由于网络交流大多在匿名形态下完成,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凸显:一是,不良社会成员在网上大肆传播毒害信息,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误导普通民众,尤其是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二是,数字技术创造的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现实生活中迫于社会道德法律压力被隐藏得不好的一面在网络上却肆无忌惮地表露出来,导致一系列不负责任行为呈现。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其中利弊兼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它。数字技术在实践其造福人类宗旨的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标准和防范措施,以人为本,从技术标准﹑伦理法律等多层面对其进行引导,扬善抑恶,真正使技术为人类造福!

数字技术拓展了人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类是凭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感知对象,进而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中枢对感知对象进行指称和对象联结的概念抽象,进而获得认知的。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从远古时代人类通过肉体感官感知世界,到使用各种日益精密的工具探测世界,人类的认知方式不断进步。

长期以来,人类靠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信息,然而这是非常有限的。今天数字技术可以克服人体器官的局限性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极大地延伸人的感知器官。例如对人类视觉感知能力的数字化模拟导致了计算机视觉的产生。计算机视觉也经常被称为图像理解, 是指研究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视觉信息以及如何从图像中获取这些信息。遥感,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对目标物进行测量和识别的数字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地面或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遥感器,收集和记录遥感目标及其所处环境的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得到数据和图像,再经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或人工图像判读,进行信息提取,以迅速获得或识别遥感目标及其环境的特征﹑状态及其变化的诸多信息特征。

今天的数字技术还可以利用真实的或想象的数据,模拟复杂的物理和逻辑过程或者有关现实的大量完整的信息,并通过动画﹑声音甚至触觉反馈的结合使它们成为“现实”。这些虚拟现实——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戴维·盖勒恩特称之为“镜子中的世界”——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强有力的途径。建筑师可以在施工前运用数字化模拟技术“兴建”目标大楼,并考察和检测拟建物的各项技术指标;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可以带上全息头盔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诊断患者﹑施行手术﹑护理病人等各种专业训练;产品制造商可以在计算机中输入各种生产数据,在正式投产前进行便利﹑准确﹑低成本的产品检测。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它与人类在农业﹑工业社会中创造的那些只是增强体力劳动的工具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大量被集成的数据正广泛应用于多个层面,相应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人们的思考方式不得不在两个方面做出改变:一是改变只抽样提取少量数据或样本的测量方法,转而注意接收并分析纷繁芜杂的大量数据;二是由于大数据擅长于回答“是什么”而非“为什么”的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特定事物信息及所有相关素材,人们能够了解该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相关性,并据此预测未来事件的规律。这种思维范式可能改变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即不再凡事试图先了解其运转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可以先考虑运用大数据资料弄清现象间的联系并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

无论如何,数字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构建出能解决问题的系统,“机器是没有独立目标或目的的。”计算机专家约瑟夫·魏森鲍姆在《计算机能力与人类因素》一书中所写下的这句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工具及其能力的极限。即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也不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万灵药,它们无法代替我们自身的﹑独一无二的人类判断能力。不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无可替代的。真正让教育学家和数字技术专家们担忧的是,现有的教育系统难以适合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相较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部门应当着眼未来的需求培养人才,参考人工智能覆盖的知识领域调整适时教学内容,而不必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

20世纪早期熊彼特提出蜚声世界的“创造性毁灭”理论:“一旦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受到竞争对手更新﹑效率更高的产品的猛烈冲击,创新就会毁灭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摧毁那些受到新技术攻击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模式。”现代的人类正游走于现实世界与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之间,数字技术的影响波及全球,对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人性自由﹑审美观念等的改变也是革命性的。

长郡中学高中本部)

猜你喜欢
人类数字信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