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7-12-26 02:28
中国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改革经济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竞争地位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5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等极大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程加快,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民营企业发展既面临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差等内部问题,同时面临国内国际环境制约、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外部困难和挑战,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关系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

民营企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重要力量,是繁荣城乡经济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

民营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已占据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四大以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民营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发展为2015年的50%以上,河南、浙江、辽宁、河北、福建等省份的民营经济产值超过60%,甚至高达70%以上,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在60%左右。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主要税源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活力,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超过来自国有企业的税收,成为我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一比重更高,接近70%。如山东省2016年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比重持续攀升,占全省税收的68.3%。河北省民营企业税收占比 60.96%; 2015 年江苏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接近 60%,安徽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为68.2%,广东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的47.3%。在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统计的全国纳税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税收增长迅猛,同比增长32.6%,远超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说明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大幅增长,成为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背景下,在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不但未出现不降,反而连年增加,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实有3.1亿人,比2010年增加近1.5亿人,接近翻番,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最多,达2.3亿人,达74.2%,其次为第二产业。2014年我国深入推进工商企业登记注册等商事制度改革,截至2015年底,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由2013年的9335万人增长到11682.2万人,增长25.14%;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13年12521万人增长16394.86万人,增长30.94%。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工作。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后一年内改革一年来新设企业带动增加1890.70万个就业岗位。改革前一年新设企业带动增加1699.76万个就业岗位,改革后一年比改革前一年多提供190.94万个,增长11.23%。小微企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调查结果表明,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中,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8.26%,其中1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69.64%,改革后对从业人员较少、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日增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民营企业逐渐从关注企业自身发展向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树立正面公众形象的需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参加扶贫、教育、医疗、捐赠等各类光彩事业、公益事业,由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2016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年度报告(CICSR)》报告显示,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优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逐年改善。2016年11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成为捐赠主力军,其捐赠额占企业年度捐赠总的的52.24%,较国有企业高出19.47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加,但总体来看,仍然与国企存在差距,缺乏固定的社会责任管理团队,也没有从企业的战略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经济实力、发展质量日益提高,许多民营企业不但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如民生银行、华为、万科、万达、美的、京东、百度等。

“双创”助力民营企业数量大增

2014年以来,国务院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民营企业注册数量大幅增长。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651.3万户,比上一年增长11.6%。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每年以超过23%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552.8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51万户。截至2015年底,私营企业由2011年的967.68万户增长到1908.23万户,接近翻番。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由2011年的3756.47万户增长到5407.92万户,增长43.96%。2015年10月1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当年11月、12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连创新高,分别达到46万户、51.2万户。据统计,在新登记的企业中,96%属于民营小微企业。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全部企业数量的85%左右。

民营企业竞争地位快速提高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地位快速提高。《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数据显示,2016年入围的民营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6家增至16家。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在2011~2016年的六年间不断增加,从184家增加至205家,占比由36.8%提高至41%。从2016年8月份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来看,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101.75亿元,跨过百亿元大关,增长7%,增速同比提升2.76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经营效率高于其他企业

截至2016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325.3亿元,同比增长4.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长46.36%。2011-2016年期间多数年份,私营企业利润增长率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且在六年间均保持正增长。2012年后,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均在不同年份出现利润负增长现象。2011~2016年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有年份的增速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且均为正增长,而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增长。2013~2016年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均高于国企。

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优于其他企业

2016年,私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为87.34元,较2015年提高0.18元,且在2011~2016年间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2012年私营企业该指标略低于外商及港澳台企业),说明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较其他经济成分企业重;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5.3元,较2015年下降0.6元,几乎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倍左右,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说明私营企业资产运转效率较高;产成品存货周转周期为11.3天,较2015年下降0.3天,且远低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说明私营企业产品销售状况、营运能力好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2016年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7%,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升级,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投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战场,通过优化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多种方式推动转型升级。调查数据显示,3/4左右的民营企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速度,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43.1%。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加大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增强,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民营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了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据统计,民营企业500强中96%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仍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民营企业的典型组织架构是以企业创始人为集权核心治理结构,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主要管理者角色。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由家族内部成员控制,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导致民营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重大失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二是企业运行大多靠亲情。许多民营企业内部职能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靠家族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系列非正式制度、行为,“人治”色彩浓厚,以人情代替制度,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因分配不公而使企业运行低效,内部交易成本上升。

市场竞争力不强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从事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长期依靠低成本、低层次模仿、低层次加工在市场上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研发投入不足是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企业界的实践经验表明,研发强度在5%以上时,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比重为2%时,仅能够基本维持;比重低于1%,那企业则难以生存。相对而言,我国民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不具备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物质基础,同时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占比44.2%,研发投入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企业公众形象较差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民营企业持续在品牌建设,文化宣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投入,民营企业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逐步不断变佳,但由于部门民营企业的趋利性强、责任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不遵守劳动法、劳动强度大、拖欠工资、公司跑路、山寨产品、虚假宣传、医疗事故、诚信度低等负面形象一度使民营企业的公众形象受损。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投入较少,特别是在玻璃、刚才、水泥等传统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造成公众不满。在诚信方面,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民营企业跑路现象频发,例如,有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1月~10月期间,仅温州、杭州两地因企业失信而上“黑名单”的企业数量暴增40多万,郑州暴增26万多,比此前十多年失信企业的累计数量高出数倍,就全国范围来讲,从2015年到2016年新增的失信“黑名单”企业已逾三千万之多,由此卷入企业主、股东及连带责任人录入失信“黑名单”或超过一亿人以上。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除大型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外,许多民营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拖欠工资、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拒缴“五险一金”、随意辞退等现象。在消费者权益方面,产品质量低劣、山寨产品横行、虚假宣传、医疗事故等频繁发生,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如2016年百度竞价虚假排名,导致魏则西事件发酵,引发公众对“莆田”系民营医院的愤慨。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人才流动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运作方式不规范等使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挑战,造成企业寿命较短,难以发展壮大,难逃“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第一代创始人退出、身故后,企业常常陷入股权重新分配、争夺继承权、管理权等混战之中,致使企业分裂甚至破产倒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不复存在,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3%左右。根据对浙江省1988年注册的1035余家企业生存周期的调查结果显示,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4年。生命年限短于5年的企业比例超过77.7%,其中寿命在1年年以下的占比15.28%,1~3年的企业比重最大,占32.7%;3~5年生命周期的企业比例为29.72%,5年以上的企业数目较少,占22.3%。而国外民营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12.5年,其中有不少跨国企业已有超过百年的成长史。

产业低端化现象突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一批国内甚至世界知名民营企业,如华为、美的、格兰仕等,但从整体上看,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投入产出低、竞争力弱,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市场新机会不断涌现,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放宽,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营商环境大大改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PPP、混合所有制改革、军民融合战略等重大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带来新机遇

2014年以来,我国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三大国家战略以及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日程加快,以PPP为代表的投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家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但参与度仍需提高。

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向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迫于解决城镇就业、摆脱经济困境等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民营经济得以复苏并逐步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营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从理论层面逐步清晰,从否定、默认到明确承认其地位,到鼓励、支持和引导,到将其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更加清晰。首次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写入党的文件。

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在改善

2014年我国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2015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完成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攻坚,改善了营商环境。2016年又启动了“五证合一”等登记制度改革,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微观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据统计,商事制度改革使企业户均注册总时长大幅缩短。改革前平均每户企业注册办理所需的时间为25.59天,改革后企业注册总时长大幅缩短,平均每户企业所需时间为14.29天,改革平均为每户企业节省了11.3天的时间成本;改革节省的社会总成本超百亿元。改革前平均每户企业登记注册的总费用为5292.0元,改革为每户企业登记注册平均节省了3226.4元的成本。按照改革一年成立383.23万户企业来计算,改革举措节省的社会总成本约为123.65亿元。

政策建议

(一)全面改善制度供给,尽快形成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理念。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按照“更少干预、更多支持”的原则,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鼓励民企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作为制度产品供给的主体,政府应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理念,完善制度供给,从政策支持转向制度保障;在健全市场体系、创造平等政策环境和完善制度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和制度环境。

三是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公平发展的社会氛围。支持民营企业公平享受各项企业扶持政策,公平获取各类社会资源,公平参与各类重大项目。进一步促进各界提升思想认识,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性舆论环境。

四是加强各类政策的系统配套、相互协调,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和透明。在中央层面,要进一步完善部级联席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积极发挥全国工商联的作用;在地方层面,进一步加强各地区相关工作的交流和机制建设。

五是完善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机制。创造平等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和政策环境,为民营企业家合理、顺畅地表达政治愿望、政治诉求创造和提供平台。

(二)继续减税降负,加快税费改革,增加民营企业获利空间

一是通过财政继续做减法,既减税、减费,来减轻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税负水平,增加民营企业的获利空间。合并或撤销重复征收的税费,全面落实营改增;继续清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减少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规范地方收费;完善研究开发和设计支出的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降低民营企业“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监督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要在中短期实行减税、减费的同时,在中长期加快税费制度改革,以解决税负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实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

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各项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有明确导向的财税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更加积极地开展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

(三)加快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解决方案

一是改善面向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服务。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制度,推广股权质押融资、保单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等融资方式,逐步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鼓励融资租赁、典当等融资方式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步伐,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并控股小型金融机构。

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类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领域的民营中小企业。

三是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以多种方式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自愿建立互保联保机制,规范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融资担保业务的受益面;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试点,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四)鼓励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民营企业致力于发展成为百年老店

一是通过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企业家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三是推动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加强精细管理和成本管理。

四是引导和鼓励企业诚信经营。加强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提高运营透明度,履行社会责任,逐步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五)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一是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承接科研成果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发的良性互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技术中心,促进各类研发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加大支持产权保护力度,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企业。

二是建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基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项目,扶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围绕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快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工人和技能。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