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森
新形势下助农取款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姚培森
2011年10月以来,为了有效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落实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推广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旨在解决边远地区农民的基础金融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助农取款工作在解决边远农村的金融需求、落实“三农”补贴政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但是,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移动支付工具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非法集资横行等新形势,如何保持助农取款服务活力,实现长效发展成为基层人民银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笔者走访了廊坊市8个县(市)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据统计 ,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共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98.35万个,覆盖村级行政区53.17万个,覆盖率超90%,村均拥有量为1.8个。助农取款工作在解决边远农村的基础金融需求、落实“三农”政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助农取款服务出现的新形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常住人口持续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务工或居住,加之合村并镇、征地拆迁等整体搬迁政策,农村行政村人口持续下降,个别村庄留存人口不足20人,且多以老人、妇女、儿童等留守人员或贫困人员为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
以条码支付、云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占领农村市场。截至2016年末,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4.29亿户,较上年增长20.5%,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3.73亿户,占农村常住人口的48%,较上年增长35.14%;手机支付业务50.86亿笔,金额23.4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1.51%和71.05%。同时,相较金融机构,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微信和聚合支付服务商等机构的支付二维码贴满了农村各商业实体的经营柜台,扫码支付成为农民非现金支付的重要渠道。
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近年,以BAT 为代表全国性互联网公司通过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大了对于农村市场的开发。同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也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发展迅速。如,河北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底,在全省实现县城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双向流通渠道全覆盖、行政村电子商务应用全覆盖”的要求。电子商务成为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彰显政绩的重大举措,遍地开花。
以非法集资为代表的金融诈骗风险凸现,下乡进村趋势明显。随着全国打击金融诈骗案件的力度加大以及城镇居民防范意识的提升,不法分子将犯罪矛头指向了农村市场,损害农民的切实利益,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秩序。据公安部通报 ,2016年全国新发非法集资案件5197起,涉案金额2511亿元,呈现“下乡进村”趋势,一些地方的农民合作社打着合作金融旗号,突破“社员制”、“封闭性”原则,超范围对外吸收资金;有的合作社公开设立银行式的营业网点、大厅或营业柜台,欺骗误导农村群众;有的投资理财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打着“普惠金融”、“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在农村广布“熟人业务员”,虚构高额回报理财吸收资金。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形势,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业务和可持续带来了新挑战。
助农取款服务承办机构(以下简称“承办机构”)网点人员不足,资金投入压力不断增大。一是运维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各承办机构均面临严重的运维人员不足问题,以信用社为例,平均一个信用社标准配备业务人员为6人,自身人员就不足,而每个信用社下辖助农取款服务点10-20个不等,人员压力巨大。二是成本与收益倒挂。目前,助农取款服务各项前期费用投入均由承办机构自行承担,属于社会义务投入。单个服务点的基本设备投入从1000元-10万元不等。此外,服务手续费也是服务点运营的矛盾焦点,手续费少了,商户不干;手续费多了,承办机构负担不起。
缺乏长期利益驱动机制,代办商户受益有限,代办业务热情不高。当前,服务点基本都是偏远自然村或山村,通讯不便,人口稀松,预期业务量小,以笔数计量手续费的商户收益低,致使代办商户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目前,随着助农取款业务推展的不断深入,每个月都有一些服务点因收益低而退出。
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助农取款业务开展。随着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占领农村市场,扫码收付款、手机转账、红包、代缴费等业务对服务点原有小额取现、转账汇款、消费和代缴费业务形成了挤压。据调查,扫码支付日均笔数占服务点日累计营业笔数的10%左右,致使服务点业务量大幅下跌,个别服务点业务量交易较前期下降了50%,严重影响服务点服务人员收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农村商业体系的挤出效应凸显,影响服务点所依托经营实体的生存。近年,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全国性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迅速打开市场,“网上购物”、“快递进村入户”现象普遍,对当地商业生态体系形成了冲击,村内原有的超市、便利店、缴费点生存困难,依托于这些实体的助农取款服务点也存在生存危机。近年,因网店冲击无力经营退出的服务点,占整体服务点退出的10%左右。
县级电子商务平台运转不畅,致使“助农取款服务点+电子商务”的新型模式吸引力下降。目前,区域电子商务平台普遍存在的系统不稳定、上架产品少、物流配送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服务点该项业务的开展。个别服务点已经将前期投入的电商设备闲置,直接造成服务点经济损失。
监管机构要转变工作思路,不应再强调“全覆盖”。助农取款服务点设立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经济工程,对于确实没有服务需求或者移动支付工具等能够有效服务的行政村不应再要求设立服务点,按实际需要设立,监管机构应将工作中心放到服务点的规范运营和风险防控方面。
承办机构应着眼于长远,将助农取款服务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我国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相对于城市,农村拥有更为广大的市场,占领农村市场应该是各金融机构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相对于营业网点建设的高投入,助农取款服务更适合农村面积大、人口分散、相对保守的村镇。但农村市场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金融机构长期的、持续性的投入,金融机构应着眼于长期,做好助农取款服务工作。
建立政府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支持体制,将农村地区投放银行卡受理机具纳入政府财政补贴项目,给予每部助农取款服务机具以适当的政策性补助,降低承办机构成本支出。二是建议政府协调税务、电信、电力、供水等政府部门,将相关金融业务向承办机构倾斜,降低服务点运行成本,提升服务点盈利能力。
建立明示制度,规范服务点业务操作,强化巡查工作,有效防范助农取款风险。一是建立明示制度,明确服务点的各项经营范围、业务操作流程,设立服务主体和监督主体,规范业务操作,实现农户的自我风险防范。二是加强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日常监控,采用定期巡查、全面清查、不定时抽查以及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助农服务点业务进行检查,防范业务风险。三是健全服务点进入、退出机制,严防各类金融诈骗案件。
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研发新型支付工具,丰富服务点业务手段,提升服务竞争力。面对移动支付工具的冲击,各承办机构应加大支付手段的研发和投入力度,以自身的地缘和人缘优势,从助农、惠农的服务本质着手,研发适应新形势的助农服务工具。已与县域电商平台合作的承办机构,应加大对于电商平台的扶持力度,走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
拓展服务点功能,实现多元化服务。服务点应逐步拓展代理水电费、电话费、燃气费、保险缴费等增值服务,整合农资销售、报刊征订、速递等外围业务,增加服务点收入,便捷农民生产生活,将助农取款服务点逐步建立成集金融服务、便民服务和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网点。
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一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等资源,建立支付结算宣传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成果。二是银行宣传与乡镇村宣传结合,利用政府资源提升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并形成常态,有效提高社会认知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