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热”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朗读教学

2017-12-25 15:33杨玲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平仄节奏古诗词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许多观众对中国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中小学校一直在教古诗词,语文考试也始终在考古诗词。可以说,古诗词学习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母语世界里。

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例如,小学总共有12册语文教材,古诗文有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55篇,增幅达80%;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涉及诗歌、词曲、诸子散文、明清小品。[1]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古诗词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因此,在小学阶段正确处理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历来因人而异。不过,无论这些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其根本原则是相通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古诗词的本质特点,即自身所包含的规律性知识。简单地说,古诗词教学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怎么读(包括记诵),二是如何恰当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一、古诗词朗读教学

朗读古诗词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吟诵。[2]关于古诗词的朗读,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提倡吟诵法。吟诵不是念诗,也不是通常所说的“朗诵”,它是根据汉字单音独体的特质,用一种最符合其声调节奏、声律特色的方式,将诗歌具有的抑扬顿挫的形式美传达出来,即用特殊的声韵规律吟唱古诗词。从教学角度而言,叶先生提倡的“吟诵法”不太适合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原因是正确的吟诵需要有音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这对教与学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

第二种是用普通话读出古诗词的声韵与节奏。诗是有韵之文,讲究格律、平仄变化与合辙押韵。语言伴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音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大多有规律可循,将古代声韵用普通话的声调和韵母简单对应起来,也能够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抑扬顿挫。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对古诗词的朗读大多是这样处理的。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古诗词朗读教学的做法。“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有古诗词16篇,如下表所示。

教材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全诗,而朗读则是背诵的前提和基础。古诗词与儿歌、童话诗等现代诗歌不同,它有自己的節奏和音韵规律。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特点,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正确理解古诗词含义的方法。

(一)读出节奏

古人写诗讲究格律,不仅固定句数、字数,而且押韵严格,讲平仄,要对仗。写诗,尤其是写律诗还要遵守章法。这些古诗词知识,教师不一定要讲给学生听,但自己一定要掌握,教学时将这些知识化为通俗的教学语言传授给学生。在小学阶段,教师教学古诗词,只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朗读指导并帮助学生合理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可以了,要求不必过高。

古诗词的节奏通常分为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一般而言,音调节奏比较简单,五言诗的音调节奏为“2-2-1”,七言诗的音调节奏为“2-2-2-1”,两个字为一个音步。

比如,一年级语文上册李峤的《风》是一首五言绝句,教师可以按照“2-2-1”的音调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年级语文上册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也可以按照“2-2-1”的音调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再如,一年级语文下册唐寅的《画鸡》是一首七言绝句,教师可以按照“2-2-2-1”的音调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古诗词的意义节奏比较复杂。所谓意义节奏,就是按照诗句中词语的意义划分音段,读出节奏。比如,一年级语文下册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可以根据诗句中词语意义的不同,按照“2-2-1”和“2-1-2”的意义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如,一年级语文下册杨万里的《小池》,教师可以根据字词的意义划分为“2-2-3”的节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一年级语文下册李白的《赠汪伦》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出节奏,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根据节奏朗读诗歌,而不必专门教给学生音韵知识的专业术语,只要教会学生恰当地朗读,读出节奏就可以了。

(二)读出平仄

诗歌的音韵美还表现为声调的高低错落,也就是古代汉语所说的“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字音分为两大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谐悦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其中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当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要求学生标注声调,注意读音高低曲折的变化。例如:

古诗词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律。例如,七言律诗的平仄归纳起来有4种句式: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的平仄要求也很严格,每首词的平仄都要按照词牌的格律要求填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参照词牌格律把握其特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比较通俗易懂,在平仄要求上也较为宽松,教师要求学生掌握4个声调和读出音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了。

(三)读出韵律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指诗歌具有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律,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朗读古诗,除了上述所说的要读出节奏、平仄,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律,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古诗押韵的常识。

例如,律诗押韵有两种情况,一是首句入韵,二是首句不入韵。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韵脚分别是“生”“声”“明”“城”,这4个字都属于庚青韵[eng ing ueng](平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近体诗押韵的一些规律:第一,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押韵的韵脚在偶句之尾;第二,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第三,韵脚字必须是同一韵部中的字,不能通押;第四,韵脚字不能重复出现,在一首诗中也应避免重复字的出现;第五,押的都是平声韵,一般很少押仄声韵。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押韵的知识,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深入。

(四)体会古诗的对仗艺术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几则《对韵歌》,这是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古人写诗讲究对仗,要求诗句中的词语在意义、词性、结构等方面上下相对或相反。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不讲专业术语,但要让学生知道“对韵”的含义。《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是很好的诗词启蒙教材,里面涉及“对韵”的知识较为丰富、复杂,语文教材从中挑选了一些简单的对语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写作要具有“对仗”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古诗常识的普及。

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的《对韵歌》很简单,只有一个小节: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在这些对韵中,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植物对植物,动物对动物,山的性质对水的性质,柳的颜色对桃的颜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为进一步了解古诗格律做准备。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对韵歌》相对复杂一些,比如: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或背诵过的古诗,引导他们尝试找出对仗的字词,加深印象。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首诗里,“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对“白鹭”是动物对动物,两个颜色也相对;“鸣”对“上”是动词对动词;“翠柳”对“青天”是景物对事物,颜色也相对;“窗”对“门”是名词对名词;“含”对“泊”是动词对动词;“西岭”对“东吴”是处所对处所;“千秋”对“万里”是时与空相对;“雪”對“船”是名词对名词。它们不仅词性相对,词语的结构相对,词义也相关,因而可以说它“对仗工整”。

此外,古诗在选词、用词方面也十分讲究,避免使用俗字、不雅字,而选择使用典雅含蓄的书面语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诗歌的用词、用语,向学生进行说明。

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学习古诗词更需要大胆地读出声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从朗读开始,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美感,并在脑海中建构一幅幅画面,在朗读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领略古诗词的音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二、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声韵格律和艺术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要对古诗词中词句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切忌望文生义。

下面,笔者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诗句中的“床”,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人们平时睡觉使用的卧具”。实际上,诗句中的“床”并非指睡觉的床,而是指一种坐具——马扎,古代称为“胡床”。在古代,人们有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在语言方面还保留了很多席地而坐的痕迹,比如我们常说的“席位”“出席”“筵席”。《论语》里也有“席不正不坐”的说法,这句话说的是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才坐。那么,马扎是什么呢?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先生认为:在古代,游牧民族的兄弟们翻身下马,会从马背上拿一个扎捆的东西放在地上并坐下,这就是马扎,指的是马背上捆扎的东西。《静夜思》中的“床”指的就是马扎。其实,诗的语境非常清晰: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念故乡。对此,马未都先生还在他的著作中专门对唐朝的建筑特色进行了说明: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照射进入室内。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的时候,光线根本进不来。所以,李白写得很清楚:他在院子里坐着。[3]

马未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还引用了李白的《长干行》进行说明,该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首诗以小女孩的口吻说:“我小时候拿着一个马扎坐在门口,折了一枝花在门前玩耍。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我绕圈。”如果将“床”解释为睡觉的床,就会出现小男孩围着一张大床转的情形,这种解释不合理。当时的大床都是靠墙放置,人根本无法绕着床转圈,并且也不是李白的原意。其实,这句诗就是成语“青梅竹马”的来历,表示“两小无猜”的意思。

因此,对于古诗词中词句的理解,切勿望文生义,教师要多读书,多积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此外,恰当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虽说“诗无达诂”,即对古诗词没有通达或一成不变的解释,有时会产生歧义,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理解其含义。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孟浩然的《春晓》,前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它的主语是谁呢?《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一季中有个小朋友认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眠当作人来写,是说春天睡着了,不知道醒来。”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不正确,但现场专家却没有及时指出。当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想必这样的错误理解就能够避免了。

虽然《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在古诗词普及上掀起了一场古诗词学习热潮,使古诗词教育成为热议话题,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从学科教学规律出发,加强正面引导,使古诗词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丰富内涵能够真正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搜狐新闻网:http://www.sohu.com/a/156455169_498059.

[2]吟诵,是一种传统诵读方式,这里是指“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

[3]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M].北京:中华书局,2008:7.

(杨玲,安徽省池州市语文骨干教师,池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平仄节奏古诗词
花有自己的节奏
踏青古诗词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YOUNG·节奏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