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王屏
摘要:当前,森林康养是一种国际潮流,是国际新型休闲康养理念,对于森林康养的研究颇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从森林康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着手,概括了森林康养的内涵及特征,重点梳理了国内外森林康养的健康效应循证、基地建设与认证、产业发展、政策法规问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并给予了相应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森林康养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森林康养;研究进展;评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5-0053-06The Furest Health Care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Li ZhaoWand P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chang370045)
Abstract: At present, forest health is an international trend, and it is a new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leisure and wellbeing. It is of grea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forest heal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health, and summarizes the health effects of forest health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evidencebased, base constru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regulations. Results and give a corresponding comment. 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st health prospects.
Key words:forest health care;research progress;commentary;enlightenment
现代城市纷乱嘈杂,空气混浊,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直接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和亚健康的出现。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路上日益认识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群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森林有着天然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而成为理想的休养场所。森林康养得以应运而生,它是林業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以优质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养生方法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康复、疗养、保健、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1]。
森林康养起源于19世纪40 年代的德国巴登·威利斯赫恩小镇,其创立了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被认为是森林康养的雏形。如今当地有15万hm2市有林、100余hm2的森林疗法步道及疗养观光场所,全镇人口中70%以上的就业几乎都与森林疗养有关。日本林野厅于1982年首次提出了森林浴,通过引进德国的森林疗法和前苏联的芬多精科学,结合补充代替医学和循证医学,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初步证明森林浴对于人类健康的益处,并在国民中大力推广森林浴[2]。在韩国,1988年开始建造自然休养林。2005年,成立了“韩国森林疗法论坛”跨学科研究小组,旨在研究循证森林健康益处并将结果提供给公众,使得国民能更好的进行森林康养活动[3]。迄今为止,韩国共营建了近400处自然修养林、森林浴场及森林疗养基地。此外,美国与荷兰等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的进行森林康养方面的开发。荷兰每公顷森林年接待康养者达千余人,有近20%的人参与到森林康养活动中。目前,美国人均收入的 1/8 用于森林康养,年接待游客达到约20亿人次[4]。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近年来掀起了森林康养的发展热潮。国家林业局于2015年5月6日正式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强调重点发展森林旅游林休闲康养产业[5]。由此可见,这些发展现代森林康养的国家,已在传播理念、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认证、政策支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日臻成熟,森林康养在全球的发展已呈方兴之势。
1国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工业革命后,由于“文明病”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意识到引导人们“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有益于人类健康,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初人们只是感觉与森林环境接触后通常感到放松、舒适,然而,森林环境是如何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却不知晓。为了了解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森林康养,以改善健康和进行放松。国外对于森林康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康养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并从实证中积累相关数据,筛选资源优质的森林,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且对基地进行认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1.1森林康养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
关于森林康养效应实证研究方面,早些年间Hawkins L H与Barker T两位学者对空气离子和人体表现的实证研究,指出山区、森林及温泉中高含量的负离子能让人们心情舒畅[6];随后,Ewert通过分析森林利用方面的实证研究,将森林的功效划分为若干类别,包括心理、社会、教育、物理及内部功效,并十分关注森林体验活动对个人的功效[7];Ohtsuka Y等研究了“shinrin-yoku”(森林空气沐浴和行走)对87名(男性29例,女性5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森林环境中行走对降低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有益效果[8];Kasetani 等通过对十二名受试者在林区与市区的对比试验,并在试验中对受试者的心率及脉率进行测量,生理测量结果表明,森林休闲能够有效放松身心[9];Lee J等从东京选择12名37~55岁的健康男性上班族进行研究,对比了他们森林浴前后睡眠时间的变化,得出在不考虑日常体力活动水平情况下森林浴能增加睡眠时间[10];Kawada T证实了在森林中行走,可以显著降低男性和女性尿中应激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及唾液中皮醇浓度,产生放松效果[11];Li Q通过对参加森林三天两夜或一日游受试者的血液和尿液的测量,发现森林浴之旅可以增加NK细胞活性,NK细胞活性的增加可释放抗癌蛋白,表明了森林浴之旅可能对癌症的产生与进展有预防作用[12]。endprint
国外学者对森林康养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着森林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反应、人体免疫功能、人体内分泌系统、血糖和心血管等影响作用展开。一般采用现场测试来研究森林环境对人体生理的放松效果[9],测试的指标主要包括血压、脉搏率、唾液皮质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采用数码血压仪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率;心率变异性采用便携式心电图仪测心电图相邻R 波之间的間隔期;唾液皮质醇通过收集唾液后进行皮质醇浓度的实验室分析[1316]。通过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唾液皮质醇水平以及血清皮质醇、胰岛素等水平来评价森林环境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疗效[11,17]。森林环境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血液和尿液,测定其血液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数量和细胞内粒溶素、穿孔素、颗粒酶,以及尿中肾上腺素浓度来实现[11,13,17]。采用语言差异法(SD法)和情绪量化表(POMS)的问卷调查方法来评价人们对森林康养的心理效应[18]。
湖北林业科技第46卷第5期刘 照,等: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1.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认证研究
为了更为科学的开发森林康养,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联合积极推进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认证。日本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始于2004 年日本林野厅发表的《森林疗法基地构想》,首次提出了“森林疗法基地”的概念。2008 年成立非盈利性组织“森林疗法协会”主要致力于森林浴基地和森林疗法步道的认证、森林疗法的普及和宣传活动、森林疗法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培养和构建以及森林浴推进系统的讨论与构建,之后便在全国推进森林浴基地和森林疗法步道的建设[19]。韩国山林厅2012年发布了自然休养林可行性评估调查要求,并编制了调查报告书,该报告书要求从景观、位置、面积、水系、休养诱因、开发条件6个方面对自然休养林进行详尽而严格的评估[20]。
除了政府对森林疗法基地建设上的大力支持,学者们也是积极的参与基地的规划设计。Mitani Toru等以奥多摩森林疗法基地森林疗法之路的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原始条件,构建可供人们康复治疗的人工林设施。并将森林康养基地当作一个“森林大客厅”,设计了瞭望广场、森林驿站等与自然零接触的“自然吧台”,并利用基地中较为平坦宽阔的空间,引入医院或健康保健类组织来此建设以区域性老年康复、预防医疗等为目的的健康保健设施[21]。在丹麦,森林的医疗保健作用日益为人们认识,近几年来已经有多个森林医疗花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由景观设计师、医生、自然疗法师及心理师的研究团队,对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进行了规划设计,在该设计中,通过森林环境中的自然疗法因子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提出了从个人私密的环境感官体验,到个人园艺操作,再到包含多个参与个体的疗法体验,最后到完全无庇护的环境体验的4个不同的疗法层次,并根据各疗法层次对森林医疗花园使用面积的需求来进行康复设施的规划设计[22]。日本、韩国、丹麦等国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本国的森林康养基地进行了评估与认证,学者们也根据不同森地的特点对康养基地来进行规划设计,使得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
1.3森林康养法律问题与政策研究
为了加强森林保健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为国民提供舒适、安全的森林保健服务。日本选择在工作初期就以严格的“法律”形式来推进森林康养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在1985年制定了《关于增进森林保健功能的特别措施法》(以下称《特别措施法》),并于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进行过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4年。《特别措施法》主要用来“规制”政府工作,从技术层面上看,该法律明确了农林水产省负责制定基本方针,哪些森林用于保健、如何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调等内容;此外,在具体操作环节,保健用途森林的造林、抚育、采伐等森林经营措施,以及森林内应该设置哪些保健设施等内容,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3]。
随着森林保健事业的发展,2005年韩国出台了《森林文化·休养法》。并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对《森林文化·休养法》进行过多次修订[3]。《森林文化·休养法》不仅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同时对于森林文化·休养规划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开展基础调查、谁来运营管理网站、如何保护森林保健资源等内容都有明文规定。另一方面,该法规定了经营者可以征收入场费和设施使用费,这为后期经营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年国会又批准了《森林福利促进法》,将森林福利(forest welfare)作为国民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森林幼儿园、森林营地及森林疗愈基地等措施,来具体实施“森林福利”[24]。
韩国和日本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森林康养为国民福祉、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森林康养发展中的职责及工作任务,并在森林康养的实践工作中不断修订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对于森林康养的行业法规、市场准入制度、森林康养企业考核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与政策研究尚且欠缺,此方面在日后的实践发展中亟待完善与创新。
2国内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森林康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升级的新常态下,“森林康养”释放出诱人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使得各地竞相开始探索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认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为了给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与科学依据,国内学者在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作用原理。
2.1森林康养的生理及心理效应研究
国内有关森林康养效果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通过文献可查阅的有,周政等人为了了解森林浴的保健功效,对森林浴对几项生理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森林浴为具有医疗保健价值自然的疗养康复手段[25]。1998年李朝晖等将森林浴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研究者将848例经检验确诊为精神分裂病患者,随机分为森利浴组及封闭式管理加氯丙嗪组进行观察治疗,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森林浴对各种精神分裂并患者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26]。王付国等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森林浴的人体实证研究,研究证明,森林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高血压症状,对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7]。李博与聂欣进行了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浴对飞行人员睡眠质量提高效果确切,且优于常规疗养[28]。此外,浙江医院2012年在浙江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在遂昌进行了“森林浴健康、服务于人类”的科学研究,该研究中分析了森林树种对人体健康状态以及慢性病、多发病的治疗、康复、保健作用,提供了森林环境与人健康有关的科学依据[29]。endprint
我国研究者们通过对比试验、临床观察等方法,论证了森林康养相关活动对于人体生理、神经系统、心血管及慢性病的健康效应。但较国外的研究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稍显稚嫩,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评价指标还是实验方法都未进行深入的探究。
2.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
森林康养的所有服务均属于市场经济行为,其经济意義十分明显,致使许多的学者及相关机构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薛群慧和包亚芳提出了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意构架[30];孙抱朴[31]、吴兴杰[32]从市场角度分析森林康养是否可以形成一种新颖的、有价值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可以形成内在经济循环系统、是否可以自动产生经济增值系统,对森林康养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究,并对森林康养的量本利分析、市场循环机制、资源整合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建议。苟景铭[33]、吴晓青[34]及李滨[35]等描述性的分析了森林康养发展的背景及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提出促进四川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此外,周亦波[36]、丛丽[5]、樊星火[37]等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养生功效分析,提出森林旅游向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建议,同时指出了目前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瓶颈,并对森林康养旅游产品设计提出了新颖的构想。
近两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森林康养发展规划、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异常热衷,使得此方面的学术成果数量激增,较国外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纵观整个森林康养产业的研究邻域,真正高水平成果却是稀缺,多数的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描述性探析,基于量化分析的案例少之又少。
2.3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认证
为了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水平,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领域的更高追求,让民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祉,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森林浴之后,便开始探索森林浴基地的规划与开发。金永仁认为森林氧吧是进行森林健康养生活动的最佳场地,并以千岛湖养生基地为例,对规划森林氧吧所需的条件与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8];彭万臣指出在开发森林浴场、森林休疗所时应加强对场地的生态管理,避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9]。
我国早期对于森林浴基地的开发利用研究虽不多,但也为现今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认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015年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推出及首届森林康养年会的圆满落幕,使得森林康养更加备受关注,同年12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印发了《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关于启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标志着由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首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国家政策利好背景下,各地方也纷纷响应,探索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在森林康养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四川省,于2017年3月12日发布的《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试行)》,该评定办法从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几个方面给予森林康养基地相关要求,并按照标准对森林康养基地进行统一的审查和评选,使得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基于目前国内森林康养发展热潮,谭益民从疗法因子与康养基地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探究了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我国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应注意加强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设计体系的研究[40]。刘朝望等在介绍森林康养的基础上,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方法以及等级评定标准,从而判断建设地块是否具有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价值[41]。
我国森林康养起步较晚,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认证的相关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还未有权威统一的认证标准与评价体系,但相关机构与行业学者都在对此积极的探索实践,望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证研究能朝着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结论与展望
国外森林康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达较高水平,这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其中对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效益循证、森林浴基地建设与认证及森林康养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不仅理论体系完善,且借助提出假设,通过个案分析、田野调查及对照实验等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国内对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上较国外丰富,在森林康养对人类效益循证研究上获得了些许成果,但与国外研究相比,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尚待进一步开拓与深化。
(1)我国学者在森林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及生理健康效应上已有了初步的探究,但其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使得进行森林康养活动时缺少相应的科学依据,进而森林康养的发展也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因此要加强实证研究,循证森林康养对人类心理、生理、内分泌系统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具体的效应及效应机制。此外,也要关注分子生物学、自动化控制、材料科学、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把尖端先进的研究手段引入到实证研究中。
(2)在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时,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分析阶段,定量化研究较少。缺乏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的探讨也仅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具体的市场调查分析,森林康养内部管理组织与管理体系尚待研究。因此,之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基于市场需求与状况调查之上的森林康养发展与服务体系、森林康养产品优化与开发模式的探索。在聚焦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康养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业合作,携手医疗机构举办高级人才培训班,或以项目为载体来进行森林康养人才培养。此外,对森林康养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与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对森林康养领域的重视,在森林康养繁荣发展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3)森林康养在中国兴起不久,无论是在基地的规划建设还是认证上都有所滞后,在研究上大多是对日本、丹麦及德国等基地建设经验上的总结,或是局限于传统的森林浴场所的设计上,针对森林康养基地的专项开发设计较为少见。在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证上,目前只有四川省在试运行其符合本省情况的评审标准,而在全国范围统一的基地建设与认证标准还未建立。因此,就国家层面来说,迫切需要推动国家级的森林康养基地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制定有利于森林康养基地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给予基地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从科研领域来讲,学者们在了解借鉴先进国家关于森林康养基地的开发与设计思路时,要结合我国森林康养基地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定位,系统性的探讨森林康养环境因子与康养基地之间关联,针对不同的林种及林地地形进行专门设计,既避免森林康养基地的千篇一律也使得森林康养得到更好的发展。endprint
參考文献
[1]雷巍娥.森林康养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0607.
[2]郑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及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275278.
[3]李卿.森林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张胜军.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5]丛丽, 张玉钧. 对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研究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 31(11):68.
[6]Hawkins L H, Barker T. Air ions and human performance[J]. Ergonomics, 1978, 21(4): 7382.
[7]Ewert A. Values, benefits and consequences in outdoor adventure recreation.In: A literature review: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Outdoors.Washington DC: Gov. Printing.1986.7180.
[8]Ohtsuka Y, Yabunaka N, Takayama S. Shinrinyoku (forestair bathing and walking) effectively decreases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diabetic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1998, 41(3):125127.
[9]Kasetani T.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recreation in a young conifer forest in Hinokage Town, Japan[J]. Silva Fennica, 2009, 43(2):291301.
[10]Lee J, Park B J, Tsunetsugu Y, et al. Effect of forest bathing o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in young Japanese male subjects[J]. Public Health, 2011, 125(2):93100.
[11]Li Q, Kawada T. [Effect of forest therapy on the human psychoneuroendocrinoimmune network].[J]. Nihonseigaku Zasshi Japanese Journal of Hygiene, 2011, 66(4):64550.
[12]Li Q. Effect of forest bathing trips on human immune function[J].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010, 15(1):917.
[13]Park B J, Tsunetsugu Y, Morikawa T,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alking in stayin forest therapy.[J]. Nihonseigaku Zasshi Japanese Journal of Hygiene, 2014, 69(2):98.
[14]Hartig T, Evans G W, Jamner L D, et al. Tracking restoration in natural and urban field setting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2):109123.
[15]Dinan T G. Stress and the gene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schizophrenia.[J]. Br J Psychiatry Suppl, 2004, 47(47):S725.
[16]Imai K, Matsuyama S, Miyake S, et al. Natural cytotoxic activity of peripheralblood lymphocytes and cancer incidence: an 11year followup study of a general population[J]. Lancet, 2000, 356(9244):1795.
[17]Li Q, Morimoto K, Kobayashi M, et al. A forest bathing trip increases human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anticancer proteins in female subjects.[J].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 Homeostatic Agents, 2008, 22(1):45.
[18]Park B J, Furuya K, Kasetani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forest setting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1, 102(1):24–32.endprint
[19]J Lee,BJ Park,Y Tsunetsugu,et al.Forests and human healthrecent trends in Japan[M].in Forest Medicine,2013:243257.
[20]郑群明.森林保健旅游[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133134.
[21]Mitani Toru,Gao Jie.Forest Therapy of Fragrance Toke Trail[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4):9296.
[22]Stigsdotter U K, Corazon S S, Sidenius U, et al. Forest design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Using perceived sensory dimensions to elicit restorative response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7, 160:115.
[23]南海龙,刘立军,王小平,等.森林疗养漫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136137.
[24]王捷.森林疗养:一项世界性的新型健康运动[C].中国旅游项目投资大会,2016:6.
[25]周政,顾新娣,邱娅,等.森林浴对几项生理值的影响[J].中国康复,1992(1):2225.
[26]李朝晖,黄耀斌,储毅辉.森林浴治疗精神分裂症[J].中国理疗杂志,1998, 21(5):305306.
[27]王国付.森林浴的医学实验[J].森林与人类,2015(9):182183.
[28]李博,聂欣.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7576.
[29]益元.优质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J].浙江林业,2012(4):1111.
[30]薛群慧,包亚芳.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0,27(1):121125.
[31]孙抱朴.森林康养——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J].经济,2015(8):8283.
[32]吴兴杰.森林康养新业态的商业模式[J].商业文化月刊,2015(31):925.
[33]苟景铭,余雪梅.加快四川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6(1):1520.
[34]吴晓青,朱雪娟.浅析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4):4346.
[35]李滨.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J].新西部(下旬刊), 2017(1):17.
[36]周亦波.森林康养旅游初探[J].旅游纵览月刊,2016(5)16.
[37]樊星火.分析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J].工程技术:引文版, 2017(01).
[38]金永仁,马文超.森林氧吧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千岛湖森林氧吧个案分析[J].南方林业科学,2005(3):2022.
[39]彭萬臣.森林保健旅游开发之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4):116120.
[40]谭益民,张志强.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31(1):19.
[41]刘朝望,王道阳,乔永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17(2):9396.(责任编辑:唐 岚)
第46卷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