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对话:科技成果转化如何破局

2017-12-25 17:50
支点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支点产学研科技成果

核心提示:产学研问题已经讨论了30年。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制度设计、利益分配、评估体系等问题。

10月26日下午,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融创中国、联想之星等主办的“2017中国产业创新峰会暨武汉市产学研合作论坛”,在武汉融创智谷召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创新至关重要。

武汉地区现有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63名两院院士,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时多达130万人,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尽管人才资源丰富,但武汉经济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分化发展的现象仍旧存在,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数仅占总量的40%,创新资源的“富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财富。

围绕现状,武汉提出2020年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80%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思想和智慧的力量。

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围绕产业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主题探索路径、破解难题,不仅符合国内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也符合武汉市的发展需求。

难点:顶层设计、利益分配、评估体系

《支点》:过去30年,我们的产学研结合究竟遇到了哪些难点?

李江华:近两年产学研结合氛围确实逐步改善,但依然存在问题。

第一,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并不适用于教育部直属的7所高校,这些高校在成果转化时都费尽周折。所以对高校来说,顶层制度设计还需完善。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的机制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流程决策太慢,这就造成了一般企业都倾向买断科研成果,而不是选择在流程上更加复杂的高校参股。

第三,对老师而言,职称、收益等制度设计都应特殊考虑。譬如,科技成果是围绕一个方向经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它的收益不应按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方法计算。

去年我们学校修订了横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办法,希望给老师50%绩效,但目前并没有老师提出绩效要求,一部分原因就是税负比较高,100万元收益要交45万元的税。

第四,产学研合作需要激励机制,但现在各类大学的科学研究指标基本以论文进行评价,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指标里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把一个成果转化项目交给企业以后,并没有人来客观评价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前环境下,国家科技奖虽能代表高校转化能力,但有局限性,市场效益也应该占一定权重。

李颖:融创有战略投资部,可以直接投向优质企业、创新项目。

目前我们存在3个痛点,一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缺乏体系化;二是政府与高校共办的工研院模式初衷是把科学家变成股东,激励科技人员创新,但是目前国家高校机构跟市场企业之间存在脱钩,有点滞后,未来需要转变机制,打造资源整合的平台;三是目前科技创新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即先发现市场再去匹配资源,朝向市场创新。

《支点》:以上问题应如何解决?

石岗:科技成果转化的税费问题无法由地方政府解决,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决策,最好是通过立法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其次是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评估公司来说,土地、房产可以评估,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很难评估。

专利卖1万元还是1000万元?很难说清。要把专业知识、市场、技术等因素相结合,加上一定的眼光和趨势进行预测,才能对知识产权做一定的评估。评价体系是一个导向问题,这让企业对科研投入感到是负担,也让高校教授多了些顾虑。

《支点》:产学研各关系方是否存在诉求冲突?如何避免?

史四卿:产学研合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资本与技术的对接。高校教授们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都做得非常漂亮,在与企业结合做设计方案时也十分科学严谨,但离商业化较远。对投资人而言,他们的诉求就是技术迅速变成产品、商品、现金流,商业诉求和学术诉求这两种诉求是有矛盾的。

李春阳:对大学教授而言,商业价值肯定是放在第二位的。高校在实施方案时更多的是做样品,对一致性要求较低,而企业要求的是能被市场接受、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这是最大的区别。

史四卿:要避免科技成果转化中学术与商业价值的冲突,我想应该让市场进行选择。技术值多少钱?商业价值有多大?得让市场说了算。

李江华:这需要高校老师跟企业界沟通、跟民众沟通,告诉他们成果的优势在哪里、未来能产生什么效益,这样才能通过沟通机制源源不断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平台:线上+线下+窗口

《支点》:产学研合作参与方需要怎样的配套服务?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石岗:中国特色4个字还是要时刻牢记在心,我大力呼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不要有“政府干扰市场”的想法。目前的环境下,有些事一定得政府的引导、投入才能做得好。

史四卿:目前的技术交易都是政府采取官方模式,市场“看不见的手”所占比例很小,成交率不高。而武汉理工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方面有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政府扶持学校成立研究院,让产业得到升级。

譬如玻璃是武汉理工大的优势学科,而河北省沙河市的玻璃产业十分发达,我们在沙河市建立了一个研究院,沙河市政府每年提供1000万经费给研究院,而研究院除了日常研究,还协助解决当地玻璃产业的技术问题,甚至推动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模式。与研究院聚焦某一种技术不同,工研院属于某一领域里众多技术的集成,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产业化,这个也需要政府支持。

李春阳:协同创新涉及企业、学校、政府,我认为政府是第一位的。

不少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合法性问题,但现在没有很好地运作,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具体来说,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可能并不能在这些平台找到,或者平台想卖的东西不是企业想要的,这样就产生了资源浪费。

李颖:对企业来说,创新是有风险的。互联网也许可以解决技术创新成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线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通过线下来实现更深入的对接,所以“线上+线下+窗口”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效率会更高,这是可执行的,并且也有市场。

后记

活动现场,主办方倡议成立“武汉市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呼吁政产学研投参与,以NGO组织形式搭建一个协同创新的共享服务平台。这项倡议得到了与会嘉宾的“点赞”。

据了解,该联盟将建立武汉市、在汉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共赢机制,并围绕创新进行3个方面的实践。

第一,基于全球科技数据。通过掌握全球科技动向,协助政府制定财政投入重点和方向,并基于数据形成应用案例。譬如按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检索,基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锁定引进急需的团队。

第二,基于孵化投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投资机构尤其是孵化器集群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联盟未来将联合一批优势投资机构,武汉市培养承接投资和孵化项目,进行产业规划和建立集群,形成投资-孵化-转化-升级-产业-集群的链条。

第三,推动科创产业园创新。产学研项目所需要的园区不仅是个物理载体,更是要有充分服务配套、创业氛围的科创产业园体系。随着产业转型和国家战略政策的频繁调整,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下,具备综合性服务功能的科创产业园正面临发展机遇。(支点杂志2017年12月刊)

猜你喜欢
支点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