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的对外政策

2017-12-25 19:55:15金诚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苏联外交国家

金诚

建国后我国的对外政策

金诚

本文从分析建国后我国各个时期的对外方针为切入口,全面阐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格局,对我国在新世纪如何发展同外部国家的关系和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梳理建国后我国的对外即外交政策对于理解今日中国之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的对外方针是和该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的,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对外方针的出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人们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对外方针从起始到发展全面外交,正是中国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的外交方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有重大意义。

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原则由周恩来总理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外交政策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的对外政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亚洲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了独立。但是,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中国亟需待兴的经济,国家主席毛泽东高瞻远瞩,实行以下三项外交方针:“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就是指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承认旧国民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署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崭新的面貌开展建国后的外交工作。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仍是积贫积弱的国家,且旧国民党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打开新政府的外交局面,我们必须首先清理旧政府同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清除旧条约的影响,使新生的政权以崭新的面貌开辟新的外交之路。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一边倒”,就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对外政策上不“骑墙”,而是坚定地站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因为人民共和国从他成立的那天起,就是新生的民主国家,不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大国关系的博弈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20世纪60年代,中国接受苏联专家的援建,逐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工业化,此时,中国也打开国家的大门,同世界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14个国家,中国的外交向前走了很大的一步。

20世纪70年代外交风云。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70年代以前,由于苏联的经济、军事一直处于劣势,因此美国占据了上风,中国同苏联的关系也从友好发展成局部冲突。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坚冰始终未能打破。

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防守的地位,美国亟需改善同中国的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在1972年2月21日实现了对中国的破冰之旅。1978年12月15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握手言和,对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历史性的意义。中美正式从互相封闭走向互相交流,对于两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1972年9月29日,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两国政府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经济建设中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大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走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这个时期,中国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葡萄牙谈判商讨香港、澳门回归事宜,并达成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这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大业正有效进行着。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加紧研究科学技术,与苏联的争霸正酣,此时,苏联国内陷入经济、政治危机,随时有垮台的危险。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垮塌,中国顶住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渗透并于1992年中共召开党的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开始走向快车道。

美苏争霸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苏联解体也意味着世界两级中的苏联失败,这也昭示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从两级逐渐向多极化演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种政治、经济国际组织相继成立,中国也成为他们的成员国,说明中国更加积极地走向了世界舞台,当时,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同时,欧盟也是世界上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世纪中国的外交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发展起飞;2008年中国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开展全球外交,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是西汉中国使者张骞开辟的从中国长安出发,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贸之路。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融合,是连接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走廊。

新世纪,中国沿着古丝绸之路,加大对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带一路”新的外交格局,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秉承“丝路精神”,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中国正以一个负责大国的身份参与世界的竞争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大国关系无疑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关系。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处理好外部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国的对外关系和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状况也是密不可分的,建国初期,我国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经济发展模式上仍是计划经济,对外主要和第三世界国家交往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建设一个强盛繁荣的中国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的经济实力一步一步提升,中国的外交局面也不断打开,中国同各发达国家的关系发展起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苏联外交国家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外交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3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