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述评

2017-12-25 19:55:15宾春婷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宾春婷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述评

宾春婷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未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见长,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述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郝贵生在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下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研究现状、研究范式和方法、现实意义和价值导向、相关述评出发,层层推进,以期得出对此论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国内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起步晚,发展快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专著来看,笔者利用读秀中文搜索,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为目次进行查询,共查询到相关著作7部,市面上没有出现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为篇名的图书,就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论述也只见于一些著作的部分章节。但通过这些章节,笔者也可得出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的一些观点。陈炳辉等著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该书从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另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条目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从发表的论文来看,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为篇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进行检索,最早提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学术论文是1983年高纪辉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6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少,年增量缓慢,但论文质量逐年提高。究其原因,一是自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问题开始,对这一理论的探索便开始不断升温,日渐成为但近学界的研究热点。二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有赖于近年来各大学报、社会科学杂志和相关期刊对此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肯定,这一领域研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吸引了大量旨在于学的研究者进行艰苦的探索。可以说这一研究群体是在不断扩大的。马克思主义有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国内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须进一步提高

之所以说目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一则研究群体数量少,力量单薄;二则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氛围低迷,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三则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理论性强,研究难度大。

首先,目前研究马克思主义或正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力量主要来自高校师生、党政机关宣传部门、自由研究学者。而这一方面的高校师生群体多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说政治学院、政法学院)、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其他学院教师。因此,从人员数量上是不占优势的,那么对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研究的时间刻度上看,目前我国对此类研究的起步时间晚,进步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到了2005年才设立,当时在本科阶段设置的专业方向仅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研究数据表明,目前独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院校多是师范院校,招生名额也是少之又少,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的薄弱。

在博硕士阶段,全国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高等院校达30多所,一级学科下分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与管理(个别院校开设)等二级学科。在这一阶段专业研究更加细化,界限更加分明,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业范畴也遭到其他专业导师与学生的抵制。

其次,受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在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也倾向于“热门专业、高薪职业”。本着商人逐利性的原则,个人也是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抉择。一方面,这是对现实情况的现实选择,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浪潮下,主次开始变换。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国内外社会思潮涌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表现,西方资本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普世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来冲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冲击我们的国体、政体、我们的国民心理和惯常认知。加之,从历史上看,我们遭受过惨痛的“十年文革”,那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摧残,使得教育出现断层,也使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研究不能秉持真确的态度以得到科学的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准备工作长期推后。

最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本就是理论性极强的工作,它要求研究者具备过硬的知识水平、极强的思维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认同。从概念体系方面来看,批判的实质是“扬弃”,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批判的对象不只是客观事物,也包括理论本身,批判的目的是使事物更加完善,最终推动社会发展。从研究视角来看,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研究视角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概念、现状、问题、模式、途径等。如刘丽《基于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考的哲学启示》文化学刊,2015年)一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批判性、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所引发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来指出批判性概念及其表现形式、批判性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得到对思想文化、知识成果的正确批判方式。此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的方法多是采用概念分析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力求创新。在注重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下进行理论探索。

综上所述,笔者在参考了有关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与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分析等相关内容后认为: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相关学者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研究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必须以通过分析这一理论而得出科学的“中国方案”以解决当前的“中国问题”为前提,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不畏各种强权、拒绝各种诱惑,必须具备十分的勇气和毅力。除了学者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外,国家也应加大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重视,从政策层面给予鼓励,加强舆论宣传,从科研基金到个人待遇都应有所改观。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