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斌 蔡浩
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李家斌 蔡浩
无障碍设计体现了社会对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日渐成为市政道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简要概述了无障碍设计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时至今日,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人口聚集的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却跟不上硬件发展的脚步。
无障碍设计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它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拥有了公平使用、享受公共设施的权利。因此,无障碍设计成为了市政道路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但在以往的无障碍设计理念中,我们认为无障碍设计仅仅是为残疾人而设计,而这只是其一,除了残疾人在出行中会遇到障碍外,老年人、孕妇及婴幼儿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国残疾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在道路极其拥堵的今天,无障碍设计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我国在市政道路上的无障碍设计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也日渐增多。如1998年,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若干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切实有效地加强工程审批管理,严格把好工程验收关,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入口和室内、新建、在建高层住宅、新建道路和立体交叉的人行道、各道路路口、单位入口、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及居住小区的各种道路等均应进行有关无障碍设计。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政府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无障碍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无障碍设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我国城市交通中的无障碍设施的发展很快,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无障碍设计在执行中并没有严格遵照设计规范,并且在许多细节方面,设计规范中也没有作严格细致的规定。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相对落后。总的来说,市政道路中的无障碍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市政道路中的无障碍设施整体覆盖率不高,发展不均衡。在发达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其不仅拥有众多的无障碍设施,还具有比较先进的无障碍设计理念,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发展并不如人意,那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无障碍设施设计不规范。无障碍设施主要是针对身体或心理上有缺陷而导致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设计的,因此他们的需求才是设计所需要考虑的重点。而当今人口结构、城市功能和环境作用日趋复杂,导致相关管理部门和道路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把无障碍设计作为一项高标准的综合性项目来对待。比如在缘石坡道的修建中,许多地方都存在缘石的坡度过大,下开口宽度、缘石坡的位置设置或形式都不合规范;盲道上设有电线杆、井盖;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坡度过大,尤其是人行地下通道过深,阶梯过多而扶手太少。这样的不规范设计使得这些设施的实用性、安全性大大降低,后期的改造难度也大,费用也高。
缺乏管理导致利用率不高。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盲道,将盲道作为非机动车停放点;移动摊点和路边杂物随意挤占盲道,致使盲道通行受阻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大大降低了盲道的使用效率。盲道设施的损坏和长久失修也普遍存在,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缺失,使得这些设施如同虚设一般,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
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体现了社会对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为了使无障碍设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社会充满关爱,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因伤残程度不同,因此在出行需求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大大提高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但总的方针和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实用性是指借助无障碍设施,障碍人群能够到达目的地;安全性就是障碍人群在使用无障碍设施时能保证人身安全,达到安全出行的目的;人性化则是无障碍设施能满足不同障碍人群的出行需要,并在使用时兼具一定的舒适性。
鉴于当前无障碍设计的缺陷,无障碍设计的新内涵,及不同障碍人群的不同需求,应当对当前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优化,如盲道、坡道、交通标志、公交系统等,使其降低甚至消除障碍人群的障碍,并兼顾他人的出行方便,达到无障碍的目的。
视力障碍人群的无障碍设施优化。盲道作为视力障碍人群最重要,最常用的无障碍设施,由于建设不规范,设计理念不成熟、管理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盲道的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在当前盲道设计中,一方面盲道功能单一,盲人使用时不能准确辨明方向;另一方面市政道路两侧的开口和居民点出入口不断增大、增多,造成盲道中断,增加了盲人的使用难度。因此建议优化改进现有的盲道系统,增加盲道的功能属性,将分散的盲道点、线连成一个网络,使盲道系统更加人性化。
肢体障碍人群的无障碍设施优化。坡道的坡度过大对有肢体障碍的人群是一个挑战,因此在设计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时,坡度要设计得平缓,或者和梯道相结合,以保证障碍人群和无障碍人群能同时使用而互不干扰,同时,坡道的地面材料也要保证其安全性,应使用防滑且又坚实的地面材料。在台阶的设计中,台阶的尺寸应符合人体行动,同时台阶边缘不能外凸,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语言障碍人群的无障碍设施优化。由于不同人群对外界信息的领会程度不同,例如老人和小孩就很难领会复杂的出行信息,因此,对现有的符号标志进行优化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使之更加简单、形象,易于理解。
障碍人群也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员,他们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广泛和不断推行无障碍设计,针对障碍人群的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无障碍设计,最大程度的方便他们的出行需求,让障碍人群能够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公共权利。
(作者单位:襄阳市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