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潜规则”的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

2017-12-25 19:55:15熊羽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潜规则规范性新闻媒体

熊羽

新闻报道中“潜规则”的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

熊羽

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硬性要求,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惯性思维束缚着新闻报道,这一现象应被视为新闻报道中的“潜规则”。当前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众多“潜规则”的羁绊,让新闻媒体常常在岔道上迷惘。

“潜规则”的产生原因

“潜规则”来自于认识偏差。国家对新闻报道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与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是必须的。但长期以来,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对其形成了认识偏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体,固然包括新闻媒体人在内,但主要指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某些管理部门相关人员。

“潜规则”来自于对“主旋律”的理解偏差。通过新闻报道,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构成,当然也是弘扬“主旋律”缺一不可的完整意义。但是弘扬“主旋律”却长期被误解为只反映成绩,回避问题,并在这样的理解偏差中形成惯性思维。更有甚者,把对问题的报道看成是在为政府“添乱”、“抹黑”、“否定成绩”等等,从而导致处理方法上的欠科学性,也使新闻报道在真实性、正确性等方面受损。本来意在鼓舞人心的预期,非但不能达到,反而会因“假丑恶”得不到有效鞭挞而积起民怨。

“潜规则”来自于对于“管理”的理解偏差。由此,引出了一些管理部门对于新闻媒体的职权滥用。对新闻媒体管理的本意,主要应是在大的方面进行政策性管束与指导,即使是“领导”,也是指在路线方向上的把握与引导,然而却被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误解为事无巨细地按管理部门的意志办事,甚至出现越俎代庖现象。

“潜规则”来自于制度上的弊病。保障新闻报道采访权与知情权充分享有的有关法规和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典型的是,有些新闻原始材料的唯一提供者是权力部门,有时提供的信息存在疑点,清晰度不够,透明性不强,记者要再追问,相关部门往往不怎么配合。少数地方权力部门基本没有尊重新闻媒体采访权与受众知情权的意识,同时大的环境对于信息唯一掌握者拒绝提供信息的态度与提供假信息的做法,也缺乏制度性的约束。这就导致了权力对于媒体采访权与受众知情权的挤压,并形成一种带有非规范性与非公开性的特点而演化为常态性行为。

“潜规则”来自于某些地方政府一些非规范性行为。某些地方政府的一些非规范性行为,也使当地的新闻报道难以正常进行。最常见的是空喊口号与随意许愿,这些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群众翘首以待,结果是泥牛入海。更有甚者,第二年又以同样的表态在新闻媒体上发出,又一次放了空炮。这类非规范性行为,常使后续性报道无法进行,成了“断头路”式的新闻。

“潜规则”来自于媒体本身。新闻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自身业务素质跟不上需要,工作作风浮躁,已成不争的事实。业务素质跟不上需要,工作作风浮躁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也与用人上“潜规则”密切相关。有些媒体内部关系复杂,赏罚不明,欠德欠能的得到重用,德才兼备、成果显著者却受到冷落等等,其积极性受到挫伤,作风岂能深入?

对于上述等问题理解上的偏差,致使新闻媒体人面对与社会神经紧密相联的敏感问题的报道,总有被无形绳索束缚之感与易于“撞雷”之忧,在“度”的把握上不得不过于谨小慎微,“潜规则”也就起了作用。

打破“潜规则”的羁绊与束缚让新闻报道走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在“潜规则”面前不能安之若素,要有勇于打破“潜规则”的意识。摈弃旧的报道理念的,打破报道只能一片大好而不能出现所谓的“负面”消息的“潜规则”。突破多年来所沿用的老程式的报道方式:即先请示、经审查、再获准、后报道;只允许少数权威媒体介入,然后由介入的某个权威媒体发出通稿,其他媒体一字不变地照样转载的刻板套路;或是哪些该报道,哪些不能报道,都有一定的限制,事实很难说清说全。

一是改变高高在上的视角,平等看待平民百姓,报民生事,拉民生话,叙民生情。现在我们的很多新闻都是围绕领导在转,围绕部门在转,尤其是县级电视新闻几乎是领导包场,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对人民群众企盼什么、关心什么、呼吁什么,报道得甚少。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报道领导、报道中心工作是我们的职责,不能不报。但如果变领导视角、部门视角、工作视角为平民视角,从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方面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方面来报道,从同中求异,从一般中找特殊,从正常中找异常,从偶然中找必然,从比较中找亮点,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准确地使用新闻语言,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词语,少用抽象的概念,用事实说话,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报道不偏不倚的立场。

三是要准确鲜明,不能带有个人主观倾向。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追求实事求是,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同时,在采访中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记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一个新闻事实只有一个真相,但揭示真相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直接表达,有的需要曲径通幽,有的则需要多种资源的整合,在对比、论证中廓清真相。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来逼近真相,都需要让新闻要素说话。一旦要素模糊了,探寻真相的道路就会变得南辕北辙,甚至会虚化真相,误导读者。

四是媒体自身要有敢于担当的定力。社会物态的纷繁复杂,织成了各种利益的网,特殊的地域空间给媒体的报道造成了许多羁绊。这就要求媒体自身要过硬,有雷打不动的定力,勇于担当的勇气,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好弘扬主旋律和批评监督两大利器,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弊端顽疾,损害公共利益,侵犯百姓权益的违法违纪现象要敢于直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媒体的领导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敬畏感,顶得住各种压力,不畏权势,不怕担风险,不惧摘“乌纱帽”;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妥协,不沉默,不合流;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纷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消除误会,不因情而废业,不因人而渎职,不因义而失德。对于来自行政干预的报道,一定要申明大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主动沟通,分清是非,晓以利害,争取理解支持。对一些重大的批评报道,要及时跟进追踪,促使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一报了之,要做到有始有终。真正成为党的形象的维护者,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

新闻报道的困惑,来自社会、制度、认识的偏差、政府的非规范性行为、新闻媒体本身等等方面所形成的“潜规则”。破除新闻报道受制于“潜规则”,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对于两难选择性报道,新闻报道也应采取相应对策予以科学报道,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潜规则”是不断地被打破、也不断地在形成、又不断地被打破的,只有不断地打破“潜规则”,新闻报道自然就会有一条宽阔大道摆在脚下。

(作者单位:怒江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潜规则规范性新闻媒体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01-06 02:03:17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38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知识产权(2016年1期)2016-12-01 06:56:38
清代阅卷潜规则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潜规则
小说月刊(2015年4期)2015-04-18 13:55:26
潜规则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56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