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荣
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报业人才培养和监管
范春荣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报业和广播电视业等传统媒体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同时,媒体人才格局和队伍建设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传统报业从业人员中存在的逆淘汰、知识结构局限、内容质量下滑等问题,在确保传统报业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前提下,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和监管工作,既保障报业的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又保持较高的综合素养,发挥好传统报业舆论导向和宣传功能,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传统报业作为党的喉舌,承担着正确舆论和主流舆论的传播责任。然而,互联网为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不少纸质媒体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被甩下马去,《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国际先驱早报》的停刊,无论是以何种方式的离开,都让作为纸媒的我们黯然神伤。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以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党的舆论阵地、传统媒体的重要力量——传统报业,如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历练中保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和较高的综合素养,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监管之路显得尤为关键。
是创造稳定和谐大环境的坚实基础。互联网舆论场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军事安全、科技文化、宗教信仰等各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新媒体高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增加了通过资本控制掌握舆论话语权的风险。近年来,不乏有境外势力频频借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危机渗透并破坏我国的舆论生态环境,现代商业媒体凭借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足以让社会各阶层和特定利益群体的政治导向向危险的方向滑落。因此,纸质媒体从业者应坚守新闻道德、坚定政治立场,以专业的报道和角度,及时全面地实现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用事实及中国议程防止错误的公众舆论蔓延和传播。
是提升报业从业者政治敏锐的内在要求。传统传媒业聚焦着多种社会关系,政治性目标顺理成章的已经融入进它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轨道当中,它的从业者所具有的政治敏感程度决定了该媒体能否在在市场化的媒体中保持政治判断力和执行力。传统报业的采编人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在思想上极力推销西式民主价值观,贬低马克思主义,以“思想多元化”之名传播极端主义思潮都是违背国家意志的行为,都是传统报业所不能容忍、不能允许的。
是推动传统报业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传统媒体培养和留住人才是激发员工创造性的关键,有助于增强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的活力。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对依托技术存在的传播形态先天储备不足,然而传统纸媒具有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探索业务培训部门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帮助记者尽可能多掌握新闻多种实务技能,懂得利用多种媒介技术,既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政治正确性,又实现培旧纳新,有助于更快更稳的推动传统报业改革创新。
是保持媒体公信力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技术正在建构平等的话语权,它赋予了几乎所有公民新闻自由。一段视频、几行文字通过互联网在人际间快速传递,因此,提供足够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是问题,反倒是在海量信息中获取信息本来的真相,还原事实全貌成为了挑战。传统纸媒人员一如既往地承担和坚守着舆论的责任,完善责任制度,发挥专业价值,体现核心地位,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制度禁锢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行业对传媒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平台、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当一批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才在工作几年、业务成熟之后,被新媒体不吝重金挖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行业具有较为稳定的福利机制,逐渐演变成产业转型后安置原有职工的“养老”机构,亟需优秀的人才来为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内容采编、信息推送等注入新鲜血液。
从业人员缺乏较强的政治素养。如今,70 、80 后的年轻新闻人才已成为当今报业运行的骨干和主体,他们成长在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时代,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对社会中一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思辨的能力,判断能力教弱。但是他们又处在传统媒体的前沿,对于如何传递党的声音和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中的混乱和立场的错误,可能影响整个局面。
传统报业媒体人员结构存在缺陷。随着采编业务的升级换代,传统纸媒在与新媒体的竞争和融合中,逐渐向产品多元化和管理市场化的转变。从人员构成来看,传统纸媒中的采编人员,主要由记者、编辑、校对、美工、排版等构成,既有人员专业大多局限于中文、法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专业、外语类等,具有线性、单一化的特点。从管理结构上看,传统纸媒的用人机制大多采用空降或者选拔,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是上级部门下派或者内部采编人员提升,管理层懂政治、懂新闻的多,而懂战略、懂投资、懂经营的少。
传统报业内容质量有下滑趋势。在互联网时代中,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为了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某些报业媒体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失实报道和错误报道频现纸面。不仅使媒体自身形象受损,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
以加强组织管理保持正确的党报媒体政治立场。杜绝盲目跟从发达商业机制下的媒体管理模式和新闻报道框架,强调传统的文化传播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日常工作中,对报业从业人员“把关人”意识、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应该成为长期的必修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在学习培训制度中予以强化。
以体制的创新改革保持传统报业的组织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通过调整激励机制,结合组织用人制度,凸显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媒体的组织优势,完善人才测评考核体系,扩大编制数量,做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支持人才多作贡献,多出成果。
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保持传统媒体的受众黏性。时至今日,传统纸媒仍然拥有一批忠实的关注者和拥护者。此外,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纸媒的公信力和高效的内容生产能力非一般新媒体可以企及。扬长避短,转换思维,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人才。巩固以往的受众群体,并以变化的媒体内容和样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读者需求,打破文字报道、图片报道的惯例,注重提升人员互联思维能力和“报网合一”的思维能力,培养熟练驾驭多媒体的多面手。
以强烈的新闻责任感保持传统报业的社会公信力。新媒体生产了很多好的形式和传播渠道,然而内容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层面,浅阅读、碎片式信息为受众带来的是对事件的猜想、观望和不分青红皂白的评论,看上去畅通无阻传播途径却带来了内容层面的稀缺。可以说,大部分好的内容似乎还是来自于旧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秉持责任、公信力将会帮助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与报社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形成了契合,毕竟,选择去报社的多是想做新闻并且追求新闻理想的人。
在技术的层面上不断突破的同时,紧抓报业媒体的核心优势,从人才转型、培养和监管上入手,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是传统报业,乃至传统媒介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