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妮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申晓妮
在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思想的“五常”,对于儒家“五常”思想发展的内容变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首先应该转变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将儒家思想文化融汇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和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搭建有关儒家文化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将儒家的“五常”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五常”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尚书》中的“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就是对于“仁”的阐述;有关于“义”的说法:“以义制事”(《仲虺之诰》)、“惟德惟义”(《周书·毕命》);有关于“礼”的说法:“天秩有礼”(《虞书·皋陶谟》)、“以礼制心”(《仲虺之诰》);有关于“智”的说法“:知人则哲”(《虞书·皋陶谟》)、“知之曰明哲”(《商书·说命上》);有关于“信”的说法:“彰信兆民”(《仲虺之诰》)、“信用昭明于天下”(《周书·康王之诰》)等等。但这些说法都很简单,没有分析论证,可谓“仁义礼智信”思想的萌芽。
在春秋前期和中期,古人对仁、义、礼、智、信诸德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功能价值给予了较深入的考察和阐述。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孔子和孟子在继承前人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阐述时有所创新。把“仁”的内容从“爱人”推广到“爱物”,同时也将“仁”的范围由人际交往扩大到社会政治的领域。孟子同时讲“诚”,亦即“信”(诚信古意相通),认为其为“天之道”“、人之道”。到这时,“仁、义、礼、智、信”五德连为一体的“五常之道”已呼之欲出。西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举贤良,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的策问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建议,此后,“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确定下来,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普及开来。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儒家的五常思想逐渐被颠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继承传统思想,秉承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总体趋势良好,但还是避免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表现为“知、行”不统一。大学是最接近社会的场所,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同学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热衷于名牌服装,注重于物质享受。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中“知、行”不统一还具体体现在同学之间在消费水平和物质追求方面存在着互相比较、铺张浪费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出现偏差,部分同学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
大学生交往中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现在的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群体大多都是90后的大学生,在他们中间并且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在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中习惯以个人为中心,大多数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这在独生子女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使得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由此,在校园生活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儒家“五常”思想中“义”与“礼”的缺失。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萎靡。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出现风萎靡之风,大部分同学都有过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学风颓靡。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拖拖拉拉,得过且过的不良现象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校园中学风颓靡。这也是儒家“五常”思想中“礼”与“智”的缺失。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入快车道,然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如何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中国传统儒家不乏精华,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民族思想精髓是中国道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中国社会迈向文明、和谐、健康的未来有着永恒的意义。
转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在平时的班会和学生讨论课中可以穿插专家讲堂、名人名家趣讲,同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播儒家思想,改变文言文晦涩难懂的传播模式,吸引大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现实影响,改变以往大多数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偏见,通过自身的学习兴趣达到儒家思想育人的效果。
将儒家思想文化融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儒家“五常”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有关于人生价值和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阐述,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将儒家思想文化融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活”的继承方式。
搭建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其发展也需要依托现代传媒的手段。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时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有意识的改变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风气。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可以设置名师讲解、趣解孔孟、每日一答和图文并茂等形式充分使儒家思想“活”起来。与此同时,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需要将儒家的“五常”思想融入时代的内容,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内涵,才能使其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