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益华
这边吹来清新的风
——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中倡导的改革创新
◎孙益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不断革新,对口单招的出现,成为了普通高考之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改革创新的介绍,解读这种变化背后所期盼的对美术教学的更高要求,以期对江苏省广大参加对口单招色彩考试的同学及其指导老师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由于文化类高考难度较大,参加考试的人数众多,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而对口单招的出现,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另外一条圆梦之路。但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的艺术类培训机构,吸引了一大批的艺术类考生。这些培训机构为营利而采取“速成”的方式,不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有效教育,反而想要“抄近道”,只让他们记住模板,匆忙上阵,考试中只要利用模板再依照考试要求来即可,而这样的方式居然也有许多考生通过。但是,这种套用模板的方式只会磨灭学生的创造灵感,压制学生的创作才能,并且对努力发挥创意的学生极不公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作品没有特色,高校也招收不到创新型艺术人才,这就有违艺术类单招考试的初衷。
在2010年之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与普通高中几乎没有区别,这样的考试使得美术培训机构的“模板”式教育颇有“成效”。同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美术教学完全“应试”,与进入高校后的教学模式无法衔接。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开始倡导考生改革创新,这在混沌的考试氛围当中,无异于是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如此一来,在考试标准中也就有了对于色彩、构图、画面表达等的创新的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在备考及考试中都要注意,创作中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能一味按照“模板”照搬照画,而要进行自己的主观表达。
从2010年到2017年,从倡导到成熟,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的改革已经有了八年的成果。在这八年里,色彩考试的改革创新受到广大专家学者、艺术家、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掀起了学生创新、自主表达的“清风”。这股清风改变了大家的固有观念,教师的授课不再教大家套用“模板”、记“范画”,学生的创作不再受标准的约束,实现了对口单招考试真正的“色彩缤纷”。
这股教育改革的清风之所以能在全省广受关注,是因为其具有影响色彩教育发展,影响对口招生考试的力量。那么,这股清风来自何处呢?这就涉及到在倡导对口单招色彩考试改革后,在面对考试的相关教育培训方面所做出的改变。
改变了教学内容。如果色彩考试有改革创新,那么相应地,相关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必定也会改变。笔者通过对几所学校改革前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与高校的教材脱节。例如,部分中职所用的2001年编写的远宏、张桂烨的《色彩》,安排了三个学年的教材,但通过对这本书的分析,发现其结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为了适应高校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中添加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钱勇.对对口单招色彩教学的一点体会[J].美术教育研究 ,2014(23):141-141.)
改变了教学方式。由于对口单招的要求有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理应根据对口单招的考试大纲有所改变。改革前笔者发现色彩教学比较注重临摹,但改革后更加注重创意,因此需要加强对色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训练让学生在临摹名家的基础上加强对色彩的感受力,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自然后累积对色彩的感受力,由此再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例如2013年的考题是《清凉夏》,考生内容是水果、玻璃杯、衬布等。考试要求学生根据考题自行构图,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表达和创意能力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临摹过相关作品,而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这一股清新之风被掀起了之后,反映出色彩教学的改革,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生对于考题不陌生,只要稍微加些创意,自然不会出错。
改革后对学生的部分要求:有良好的构图,有牢固的色彩基础知识,注意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学习各种艺术手法的融合,学习运用肌理效果,灵活运用点、线、面及其他装饰元素,作品有自己的情感,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肖玉珍.对口单招美术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15(18):125-125.)
在这股清新之风中,其带来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其成功之处是可供借鉴的。这股清新之风的源头在于大众思想观念的革新,在于教学方式的变化,在于对学生艺术创造的尊重。笔者希望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色彩考试中倡导的创新改革所带来的这股清新之风能在全国更多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为艺术界的生机活力做出考试该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