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福镇的产业扶贫研究

2017-12-25 14:09李唯可四川农业大学2014级财务管理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安福发展

文/李唯可,四川农业大学2014级财务管理

四川省安福镇的产业扶贫研究

文/李唯可,四川农业大学2014级财务管理

本文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安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目前的贫困状况和产业扶贫困境,从产业扶贫转型的创新视角探讨该镇产业扶贫深入开发的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四川盆地的浅丘区域的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提供思路。

安福镇;产业扶贫;转型创新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目众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根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4.2%,扶贫工作成效显著。针对目前普遍采取的扶贫政策—产业扶贫,笔者选取了位于川东北丘陵区域的南充市嘉陵区安福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其产业扶贫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该镇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1 安福镇概况

嘉陵区安福镇位于川东北盆地,嘉陵江中游,距嘉陵区政府59公里,为全区最远的乡镇。全镇土地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永康、安福、新店子、马鞍埝、冷坛庙、碾盘弯、四方井、斩龙垭、牛项颈、九非沟、五通堂、垭子口、苏公子、华堂坝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16年全镇共有农户4645户,总人口20199人。

1.1自然资源

安福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全镇的有效耕地面积1.5万亩,占总面积的31.25%。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地质沉积主要有沙岩、石材和砖用页岩等。

1.2社会经济及产业扶贫概况

嘉陵区为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自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安福镇以政策扶贫作引导,产业扶贫为重点,辅以基础提升,服务配套等途径,使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2016年间,全镇年均总收入达到500.94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80元。相较于产业扶贫模式引进前,总体收入增加12%左右。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小麦和红薯为支柱产业,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黄豆等,养殖业则以生猪和小家禽为主,牛羊等大型家畜养殖和蚕桑养殖尚处发展阶段。同时,政府积极组织农业闲置用地的盘活,年土地流转量达到1500亩,每年可为安福镇增加45万元的财产性收入。

2 产业扶贫困境分析

2014-2016年间,全镇13个行政村,贫困村为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82户,贫困人口2872人。经过对安福镇扶贫产业项目的调研分析,主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2.1 自然条件无优势,基础设施落后

安福镇气候特色性不强,人均耕地为1.05亩,耕地总量有限,地质资源利用率低,旅游资源缺乏。

全镇现有村镇公路大多存在等级低、网络不全、断头路多、运输能力低、绿化和安保设施不全等问题,截止2016年末,全镇通(水泥/沥青)公路的自然村个数为8个,现有公路共121公里,3.5米宽的村道和1米宽的便民路分别占到51.8%和48.2%,公路实际受益人口为36.7%,亟需改善提升。

2.2 缺乏高质量劳动力

通常认为,劳动力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安福镇因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体弱、老年或丧偶等,造成劳动力数量缺乏,严重制约了家庭产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产业扶贫的步伐。在782户建卡贫困户中,缺乏青壮劳动力的贫困户占总数91.2%。现有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普遍偏低。

2.3 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

对比省内产业扶贫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安福镇的扶贫产业的发展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部分贫困村没有选准合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导致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盲目,凝聚力不强,效益不高。

以2014-2016年靠产业发展脱贫的104户居民为例,除少数居民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了经济作物种植和鱼塘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大部分贫困户仍以“水稻+玉米”和 “生猪+小家禽”结合的传统种养方式来获取收入,脱贫进程对劳务收入和固定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依赖性很强,脱贫进程缓慢。

同时,对其他贫困地区扶贫产业项目的盲目照搬,导致产品内容单一,扶贫产业重复性建设的后果,使得市场表现缺乏特色,竞争力差。安福镇8村在全区40%的贫困村已种植核桃的大背景下,仍布置开发核桃种植基地,造成后来在本市销售过程中市场份额被人为缩小,市场竞争被人为扩大的现象,同质产品的恶性竞争,使得产业发展缓慢且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出现了现有扶贫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安福镇作为传统农业镇,工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服务业发展受工业化因素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也未能取得突破。而从产业现有总体结构来看,种养业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分散性、差异大的家庭生产经营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产出依托传统的养殖业,生猪和小家禽养殖所占比重较大,扶贫产业结构层次、整体效益不高。

2.4 产业竞争力弱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安福镇发展获得了部分政府扶持的农业合作项目,由于农业项目发展存在周期长、效果慢、风险大的特点,这些项目在投入市场竞争大环境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先天的良好培养和后天必要的保护引导,往往存在着产业竞争力弱的问题。

首先,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总体而言,农业因其自然特点,是高危性基础产业,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常常会陷入困境。对于扶贫产业影响程度更大,范围更广。

其次,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产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规模,进入长久发展的模式,从而完成脱贫不返贫的目标。当前,安福镇的六村、八村等地,已开辟了种藕和养黑山羊的特色产业项目,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区域品牌已现雏形。而其他贫困村还处于探索考察的阶段。

最后,对政府帮扶的过度依赖,使扶贫产业的持续良性运作埋下隐患。从宏观层面来说,行政批文的下达虽加快了脱贫的速度,却排除了市场机制对扶贫产业的筛选作用。目前该镇大多数产业扶贫项目的选取,确定及实施,基本由政府及帮扶单位进行考察、指导和推进,扶贫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作用。从微观层面来说,政府在产业扶贫上的大包大揽,容易使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对扶贫产业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差,甚至使贫困户出现“等靠要”的怠惰思想。最终因官民不齐心,陷入优质扶贫产业发展缓慢,农民自寻出路外出务工,家乡建设进程因人才流失受阻停滞的恶性循环。

产业扶贫的建设水平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水平,离不开扶贫“领头羊”——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型龙头企业的良性运作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国闻名的新希望集团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目前,安福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几乎为零,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难以引进。受工业化和机械化程度局限,安福镇现有扶贫产业的流通环节多采用收购—销售或者种植—销售的模式,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区域影响。贫困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传统农业种养收入,产业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终端产品档次难以得到突破,受限于现有“小、散、低、弱”的经济发展状态,影响了大型龙头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步伐。

其次,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强。龙头企业的培育成长离不开外界的资金支持,由于安福镇针对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和资金渠道少,相关的贷款体系建设未能及时结合市场需要作出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

3 深化安福镇产业扶贫的对策与措施

相对于四川省其他地区,安福镇产业扶贫进程开始时间晚,发展困难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地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为如期完成2020年的脱贫发展目标,在综合省内较为成功的扶贫开发区域的经验启示和其他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拟从趋向精准化和特色化的产业扶贫角度,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 重视基础建设,完善产业规划

产业扶贫说到底是在贫困地区选进行产业规划,借助产业的发展来培养“造血”能力的脱贫。在贫困地区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产业扶贫体系,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突出区域优势,完善产业规划是首要问题。

虽然,尽管华工“初心”并不高尚,但他们到了欧洲后却让人们刮目相看。即使他们的待遇远比不上他们的付出,也完全刷新了不少欧洲人对中国老百姓的“愚昧”“懒惰”“狡诈”的刻板印象。据《历史的温度》(中信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这一奔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军团”,以出色的表现有力地支援了协约国取得胜利。

交通是“造血”脱贫的“血管”,安福镇的道路交通的硬化、拓宽以及网络化必须成为当前工作重点,以提升该镇交通“可进入性”,使“血管”畅通。同时,政府在逐村推进“三建五改”的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同时升级资金使用机制,使专项投入得到高效合理的分配。

而涉及到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规划,必须重视产业的针对性,主导产业应基于区域资源考虑,只有很好地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才能体现精准和实效。比如可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发展大型牲畜养殖合作社,并在未来几年内将这一扶贫产业逐渐设厂规模化。同时,该镇产业扶贫面临着结构转型创新的节点,应在了解有关市场行情后,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开拓,建立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如毗邻安福镇的金凤镇,以“金凤白酒”品牌享誉四川高粱酿酒业,安福镇可在未来选取优良的小高粱品种进行相关改进创新,和周围地区共同合作,打造一条嘉陵区白酒酿造产业链,通过区域合作来发展经济,实现增收脱贫。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贫困农户作为产业扶贫中的参与主体,其劳动力结构的完整程度和农业技术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解决劳动力素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完善现有类似“农民夜校”在内的社会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便捷、全面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升应对市场发展的知识、素养和能力。

同时,调整现有贫困户劳动力结构的重点在于高质量劳动力的填充。未来应以“归雁行动”为契机,建设以政府提供政策扶持,提升创业能力和增加就业岗位为主旨的乡村创业孵化园,减少劳动力输出,助推扶贫产业的发展。

3.3 扩大经营主体规模,创立产业品牌

在进行扶贫产业结构转型创新过程中,应树立规模化经营意识,大力扶植发展本土龙头企业和大型合作组织,建立起本地区的优秀扶贫产业品牌,充分发挥规模化经营和品牌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

首先,强调规模化经营意识,打破地区性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发展状态。大力推进安福镇现有脆红李、小家禽、牛羊等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与现有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合作,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提高扶贫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其次,政府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在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中,适时转变职能,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改善传统管理思想,放权于企,从而调动企业的发展活力,促进扶贫产业的长久发展。

3.4 拓展营销网络,延伸产业链

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农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大力应用互联网+平台。安福镇农产品销售低迷和价格低廉,说明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除了增强人力、资金、科技的投入,还需要建立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配套、相适应的农业营销体系。

3.5 推行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冗余资源增收

扶贫产业的结构转型创新涉及多方面。其中,在确保固定产业收入的情况下利用冗余资源持续增收是一大手段。“精准扶贫+土地流转”的扶贫发展模式大范围推行和立体循环经济型庭院的构建,可作为安福镇产业扶贫深入开发的工作重点。

4 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安福镇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镇,在水稻、生猪、小家禽、牛、羊等农业生产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完整的扶贫产业链条尚未成型,未来市场极具经济开发价值。只要结合该镇的资源与产业优势,重点攻克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扶贫产业链条。这样的产业扶贫才能成为“造血型扶贫”手段,从根源上突破产业扶贫的“瓶颈”问题,完成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飞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许尔忠、齐欣著,“金融产业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2]陈希勇著,“川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6.5.

[3]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著,“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 [J],2010.3.

[4]文晶著,“贵州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必要性”[J].中国商界,2010(12):125-126.

[5]吴春锋著,“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九江市产业扶贫立足长远重实效”[J],老区建设,2012(7):36—39.

[6]谢谦著,“郴州市安仁县产业扶贫发展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李唯可(1996—)女,四川省南充市,四川农业大学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在读,主研方向为四川农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安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安福槭物候特征及播种育苗试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安福寺
水调歌头·忆安福寺基层岁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安福屋的闯入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最美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