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河南 许昌 461000)
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韩敏敏
(河南大学,河南 许昌 461000)
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两项的积极互动,是经济结构优化和国家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当今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较,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一致,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在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促进和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建设,这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考虑及妥善处理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之后从单向线性模式角度,分别从结构转型理论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要素流动与城市化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互动发展;优化;创新
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产业结构转换是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城市化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迁的过程,两者共同发展,互为动力。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其升级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发展都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演进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工业化的后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演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动是不同的。第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上升曲线上已进入高度停滞状态。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2008个城市中,世界城市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上游中等收入水平,有48.12%的国家和地区还处于低收入水平。这一差距还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不再是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不能反映产业结构在城市化方面的影响。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服务、信息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功能的转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现象,并最终促进城市向新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新的挑战。而第一个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发展中将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经验,但我们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同背景发展的这一事实。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线性模型向双向交互模式转变。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一个单向线性模型。产业结构的演进将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这种模式是基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论背景,研究的重点是工业化的发展,强调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该部分首先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
1、结构转型理论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结构转换和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一系列相关的需求、生产等的变化需求,生产、贸易、就业反映收入分配模式的结构性变化在不同方面的水平也不同,库兹涅茨(2011)指出,大部分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口增长中包括:产品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的过程;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布的变化,即城市人口;经济条件、产品分布、工业化和城市结构的相对变化,工业化是最重要的,在结构转型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最基本的结构转换的内容。城市化进程反映了空间地理结构转变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维度,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与经济的发展变化。城市化是经济活动的最直接的表达空间变化,反映生产布局结构的变化,也是结构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不同的阶段。H.Chenery (2010)也指出,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会有一系列的变化:一是经济转换的农业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二是城市,这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人口。
中国近年来,城市化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速度在1978-1990年的年增长率为0.71%,在1990年-2000年的年增长率为0.98%,而从2000年到2008年,每年城市率增加了1.18%,不仅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而且城市群、城市圈的发展也很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天津河北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已经相对成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特点也很明显。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经济发展中最关心的问题是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大量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工业化,带来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Golden dark,2009)。
2、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要素流动与城市化发展
随着对行业的关注,制造业的升级,关于就业的弹性系数变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据估计,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是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2.5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城市不再是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和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增长物品使用寿命,需求多样性、迅速发展开发、旅游、交通、通讯和其他服务业务;二是社会企业间分工,企业发展,加大专业业务需求,生产金融服务、保险、咨询和其他服务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较为灵活,能吸引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演化是一个“U”型轨道。美国19世纪中期,该行业就业在30%左右,而第二产业相对提高。现在,服务业的就业大幅度提升,从1913年的43%发展到1980年的64%。因此,工业化发展就是吸收劳动力,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吸收。
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机制来看,创造强劲的内需是支撑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发展是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的,同时将产业结构的转换作为发展的动力。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会使得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影响,并进一步得到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仅会在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口当中引起变化,同时在空间上等方面也会引起变化,并带动了一系列新的需求,所以也对产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定会推动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和调整。在中国,消费是短板。创造强劲内需的关键是积极扩大内需。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城镇化战略是国内最大的需求。目前,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扩大消费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质量”的消费城市,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培育高消费群体;在农村消费市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农业战略”,有利于加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实现,积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因此,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战略.。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变半城镇化的局面,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能力的消费者。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的发展是对三农问题进行解决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促进城乡、区域间可以协调发展的强大支撑,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内需扩大的重要举措,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看出,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比例正在下降,现代服务业的比例正在提高,经济正朝着后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功能服务的趋势也在进行。然而,这个趋势还有一些问题。在整体制造业就业率下降的同时,制造型城市的比重也在上升;具有城市服务的功能和优势仅来自传统服务业和房地产行业等服务行业;金融保险业是对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的服务业,城市服务经济在重组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1]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辜胜阻: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3]辜胜阻、简新华:论农村人口流迁的双重作用及其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12(4).
[4]辜胜阻:中国二元城镇化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13(6).
[5]辜胜阻、李正友: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3(2).
[6]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和工业化进程[J].中国人口科学,2012(4).
[7]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2013(1).
[8]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J].中国人口科学,2010(3).
[9]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5-56.
[10]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 2013(2).29-36.
[11]胡鞍钢:中国存在“四农”问题[J].经济研究资料,2005(3).
[12]贾塔克(Ghatak,S.)著:卢中原等译:发展经济学(卢中原等译) [M].商务印书馆.2011.
[13]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闫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