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域旅游视阈下旅游目的地功能变化
文/段凌燕,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契合了“共享、绿色、创新”等发展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方面相对滞后,地方和行业缺乏实用与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详细掌握其特点和内涵,全面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变化,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就对全域旅游视阈下旅游目的地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和探究。
全域旅游视阈;旅游目的地;功能变化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依托,对整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升级旅游服务,全程优化旅游体验,实现旅游地多规合一,增强旅游企业的多元化效益。在特定范围内促进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全区域的旅游交叉融合,有利于增强旅游的发展后劲,优化旅游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品形象的提高。通常全域旅游的服务特点包括以下四点:①全产业服务:全产业服务是以旅游产业链为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评价,不能只依赖于旅游业加以完成,必须要实现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大限度发挥出各产业、各行业、各部门的协作,实现经济发展与旅游观光的深度融合[1]。②全天候服务:对于全天候服务而言,其是根据时间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考量,即根据旅游目的地为消费者提供不停歇、不间断的旅游接待服务,严禁旅游服务盲点出现在任何时点或时段,达到旅游服务零间断、全覆盖的目的。③全过程服务:全过程服务是以旅游活动的安排为依据,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即根据旅游活动的开展来全程化跟踪服务消费者,尤其是游前、游中、游后的服务,涵盖线下服务和在线服务,能够全面覆盖旅游消费各环节的服务。若在旅游消费环节中出现缺失或漏洞,则与全域旅游模式明显不相符。④全空间服务:其是从空间维度出发,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衡量,即为消费者提供立体化的旅游服务及产品,让消费者多维度、全方位欣赏旅游目的地的人文美及自然美,对不同旅游产品的魅力加以感知,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全域化的旅游消费体验。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变化旨在实现全域化的旅游消费体验,这不仅会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成效有直接影响,还能成为全域旅游开发的衡量标准。对于旅游消费体验而言,其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相对复杂,并且主观性较强,不同的消费主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2]。所以在全域旅游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全面推进与统筹协调的理念,加速推进全域化的旅游消费体验。
第二,全域化的旅游市场营销。全域旅游视阈下的营销推广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即旅游消费者、社区居民、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形成全民营销的新格局,实现全域化的市场营销。旅游者利用口碑宣传和互动交流体验的方式,发展为义务促销员;社区居民应具备热情好客、包容大度的胸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要综合考虑服务的质量、环节与内容,为消费者提供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服务;政府部门需要做好行业监管、目的地建设等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全域化的旅游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的景区景点旅游模式而言,其景观设计是景点独家行为,如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等基本不会对景观的功能加以考虑,致使景区内外有所不同[3]。全域旅游视阈下的旅游景区景点不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规划等都纳入在旅游目的地中,严格按照景观设计元素的要求进行覆盖,让消费者享受人文风情、自然山水的魅力,实现自我的升华。
第四,全域化的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较广的涉及面,产业链涵盖社会各领域,发挥着关联带动的作用,而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业逐渐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各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例如:通过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旅游户外用品、旅游装备制造业;利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新型消费液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借助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服务新业态。
第五,全域化的旅游服务保障。传统的旅游服务保障是由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部门加以完善,其他部门只提供辅助性的服务,然而全域旅游视阈下的旅游服务保障要是实现全域化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三点:①服务环节全程跟踪:旅游消费具有连贯性,涉及诸多服务环境,只有全程跟踪各服务环节,才能避免各环节出现失误或脱节。②服务内容全面覆盖:旅游服务的保障内容相对繁琐,涵盖很多领域,旅游目的地必须要充分满足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服务主体全员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企业、政府等都要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保障工作,将该项工作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第六,全域化的旅游规划开发。以往的旅游开发多是由相关行政部门加以组织,实施和编制的内容包括公共服务、环保、交通、城建、土地等,但依旧无法摆脱产业局限,造成物力、财力、人力的大量浪费[4]。而在全域旅游视阈下,必须要以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依据,形成全域发展理念和统筹协调思想,借助旅游发展实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一体化。因此在编制旅游规划时,应该形成与交通体系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实现全域化的旅游规划开发。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模式与“共享、绿色、创新、开放、协调”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不仅是实现旅游业增效提质、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改善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加快全域旅游的建设及开发,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形成生态良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的和谐局面,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1]穆成林,陆林.京福高铁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122-2136.
[2]孟秋莉,邓爱民.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 社会科学家,2016,(10):85-89.
[3]刘又堂. 全域旅游视阈下旅游目的地功能变化[J]. 社会科学家,2016,(10):90-94.
[4]程励,张同颢,付阳. 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J]. 旅游学刊,2015,30(10):37-47.
段凌燕(1981年9月—)女,回族,宁夏,管理学士学位,中级职称讲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计调OP实操、导游、调酒、茶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