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2017-12-25 07:45:02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文/赖艳妮,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大势,同时,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知识加技能的教师教育的课程培养显然无法与现阶段的要求相匹配,无法完成现代社会所赋予教育的责任。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合格且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创新课程实施过程,发展课程评价。借此,促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最大效能的发挥。

核心素养;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聚焦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展开各种研究和讨论。国际上把核心素养化约为四大素养“协作 ( collaboration) ,交往( communication) ,创造性( creativity)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 hinking) ”,即所谓的“21 世纪 4C’s”。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把核心素养分成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核心素养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品格。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又是在一次次课堂教学实践及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无法规避的重要议题。传统的知识加技能的教师教育的课程培养显然无法与现阶段的要求相匹配,无法完成现代社会所赋予教育的责任。因此,对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及整合,成为高师院校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理论的牵引下,只有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才能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最大效能的发挥。

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课程目标

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内容实现的前提,也是指导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及根本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为未来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育实践能力,还需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应具备的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更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自我成长的必备能力。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因为教育是对学生施加影响,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发展好学生。以此目标为指向就要确定高校教师课程整合的方向,把握课程整合的原则,为高师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和保障。使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调整课程指标体系,完善课程教学结构,将新的教育理论及观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和实施;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内容知识、具体技能、专业技能与素养的融合以核心素养依托内容、核心素养支持系统融合在一起,建构起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系统。

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实现教学目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及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调整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机构。“知识 +实践 = 素养。一切知识,惟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过程。”这为教师教育课程调整提供了方向。改变以往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课程设置,设置与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相符合课程结构、课程模块以及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形成由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 包括理论、技能与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等三个模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存,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课程体系。

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课程实施过程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围绕核心素养,丰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知识形态下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不必然带来素养的发展。倘若秉持僵化、凝固的知识观,并以灌输、训练的方式教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导致素养的衰减甚至泯灭。但素养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点,课程实施过程的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的必然,其根本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首先,要倡导深度学习,让知识教学成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其次,倡导情境教学;二要倡导协作学习,让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即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第三,倡导情境学习。所谓“情境学习”( situated learning) ,即“通过学徒制与导师制,基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任务而学习。”

4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质量及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认定,发展性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主体、内容、形式的评价,其评价核心是对未来教师发展的综合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要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原有基础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要关注未来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的发展,也要关注其人文素养及责任担当等素养的培养;既要关注未来教师在大学里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也要关注在校外实践活动中的发展状况。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注意课程评价的人性化。要在未来教师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机械的量化考核分数。评价主体多元化。师范生的发展评价是对所从事专业的诊断,这就需要实践指导教师、社会专业组织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对其进行评价,建构起高校及地方政府共同协作的评价新机制。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J].2016,4:10-22.

[2]田玉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整合教师教育课程[J].黑河学院学报,2017(3):61.

[3]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