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旅游网络舆情

2017-12-25 02:18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旅游

如何建构旅游网络舆情

文/李蜀鹂,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近民众化趋势,游客数量每年都大幅度上涨,中间的利益关系相对复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效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很多旅游危机事件受到大幅度曝光,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旅游假期,游客的出游情况也成为网络舆情热点话题,这些都给旅游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造成一定风险。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旅游网络舆情发展体系,但是因为缺乏完成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案进行指导,使得问题层出不穷。基于此,本文笔者针对多媒体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网络舆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旨在有效维护和提升旅游企业和旅游地点的整体形象,促进旅游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络舆情;旅游热点事件;新媒体;旅游管理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熟练运用新媒体似乎成为民众参与时事热议的重要技能,比如微博、直播、点评等社交软件更是成为大数据时期网络舆情的新宠。在大数据社会期间,众多新媒体平台扩展了所有民众的公共领域,人们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网上“发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自由发声的平台,大力有效地促使了网络舆情萌芽的产生与成长。

1 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

1.1 互动性、开放性及多样化特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程度。人们只需一部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就可时时处处参与社会热点谈论。这不仅促进着网络舆情的成长,而且更利于客观反映出社会矛盾以及民心走向。即使面临大数据时期的巨量信息,在眨眼之间仍可将网络群众对事物的看法聚集起来,使得相似的看法不断交汇,差异的看法彼此碰撞。新媒体快速地处理来自各地的海量内容,实时互动,提高了民众参与的热情,有效紧缩了信息发布和反馈的时间,网络舆情从而得到了更为整体和透彻的反映。

网络舆情主题广泛成为当下不可忽略的时代特征。民众对感兴趣的话题热火朝天地发表看法,并自发讨论商议着社会的多层次问题。“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参与讨论人群的不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集思广益剖析问题的本质,这极大地拓宽了网络舆情的涉及范围。

1.2 社会化趋势不可阻挡

网络舆情大多和参与人群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又与实际生活存在盘根错节的联系。网络舆情的走势受社会热议不同程度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然而,因为网上部分信息来源不当且某些网民的素养有待提升,网络舆情与真实社会情况之间有着一定差别。在一个社会热议中发表不成熟的言论,过度宣泄不满情绪、对其他网友进行攻击、散播谣言等,如此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感染其他人,终将形成虚幻且有害的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社会化发展下,严格整顿网络秩序,提高群众在网发声素质,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处理好社会问题,是为时代良好发展的要求。

2 建构旅游网络舆情发展体系

2.1 旅游网络舆情管理

我们所说的旅游网络舆情其主要管理主体是地区政府和旅游发展企业,他们针对出现的危机、风险和公共关系的需要,进行的网络传播和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功能,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舆情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疏通和传播,保证把舆情导向控制在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内,防治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暴力等恶劣事件的发生。进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需要在法律保护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处理好广大民众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网络舆情管理控制在必要、合理的尺度内,保证网民和媒体对旅游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2 借助大数据提升了治理对象的认知水平

传统的治理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导致学校很难把握学校舆情的发展,进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显得非常的被动。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旅游单位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继而快速、准确和高校地掌握旅游官网、大众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期望的动态信息,并掌握其网下的活动数据。由此通过上述的大数据公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促进了旅游企业更好地建立舆情治理的透明度和沟通机制。

2.3 判断网络舆论引导体系

判断网络舆论引导所带来的舆论反响和传播效果,需要及时掌握舆论动态,深入研究舆论生态,透彻分析舆情走势,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在保证客观真实原则的同时,掌握好引导舆论的度。抓住话语时机,及时公开权威信息,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增加舆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使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更加深入。

3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旅游发展行业应该抓住大数据在网络舆情中挖掘价值,迎接信息化时代给旅游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同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研究的理念,健全与创新网络舆情挖掘技术和研究方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行业思想政治发展体系,对实现旅游行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9.

[2]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63-69.

[3]孟建,孙祥飞.“中国梦”的话语阐释与民间想象——基于新浪微博16万余条原创博文的数据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1):27-43.

李蜀鹂(1984—),女,重庆人,民族:汉,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旅游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旅游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