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叶河,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
对加强内控管理防控财政评审风险的几点思考
文/崔叶河,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
本文主要对财政评审工作的内控管理内涵以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评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在识别风险、制度建立、流程控制等方面就防控财政评审风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内控管理;防控;评审风险
加强财政内部控制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治理、推进依法理财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财政评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评审风险是指评审机构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风险,而内控管理的目标是指狭义的评审风险,即项目评审风险,是指在项目预算评审过程中没有查出重大审减事项或应该批露而没有披露重大问题而形成的风险。
1.1 固有风险源于外部,信息不对称是源头。
固有风险是指因建设单位上报的项目资料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引起的风险。信息不对称性是评审机构与项目建设单位之间产生评审固有风险的根本原因,即项目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比评审人员掌握更多有关项目的资料和信息。通常情况下,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固有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单位错报、漏报项目所需的评审资料,二是因项目建设单位工作疏忽和能力所限错报项目所需评审资料。
1.2 审核风险成于内部,内控不完善是主因。
审核风险是指评审机构在评审过程中没有指出被评审单位上报的项目资料存在的重大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内控措施不健全是导致这类风险的主因,一是制度流程内控管理不完善,评审技术方法缺欠或评审人员业务素质局限,对项目的潜在风险程度估计、分析不深入,没有找到评审重点,没有制定出针对项目资料重要性程度的评审方法和评审路径,导致有问题而查不出问题;二是廉政风险内控管理不完善,评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或对委托的审价机构人员疏于管理和监督,也会造成项目评审风险。
财政评审工作的内控管理,是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财政投资评审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财政投资评审各项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通过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制定针对性强的内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业务流程操作规程,有效提高评审质效,切实防控评审风险。
2.1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保证。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的更名和职责范围调整,为评审中心下一步的职能定位调整和工作重点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评审机构改革,使评审工作逐步从“审项目”向“审标准”转变,把评审工作的重点转到为预算管理服务,将项目预算评审作为评审中心的主要职责范围,强化和提升财政评审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作用。
2.2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遵循。
评审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项目受理的计划性和评审的规范性。一是规范项目评审的受理方式。对年度计划内、申请总预算追加、科室申请追加的项目进行分类处理,确定合理的评审受理方式。二是用完善的内控制度来规范评审工作。制定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在岗位设置、项目评审、会议组织、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对评审机构内部所有业务进行梳理;制定具体业务流程控制,对业务环节进行梳理,识别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保证评审工作质量。
通过梳理业务流程,找出关键节点,厘清责任边界,识别和分析存在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防控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管控,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
3.1 规范选用审价机构,保证购买服务水平。在审价机构的确定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标确定那些具备审价执业资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技术人员配备充分且结构合理的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库,把好审价机构使用第一关;在项目分配上,采取多部门参与监督的系统抽签方式确定审价机构,确保项目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日常管理上,制定严格的审价机构管理办法,通过一项目一考核的方式与付费挂钩的机制约束好审价机构日常评审行为。
3.2 细化资料收集要求,打好评审工作基础。评审资料的收集质量的好坏关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高度重视资料收集工作。一是由资金管理科室负责审核项目资料,对符合评审条件的项目,填写项目评审交接单后,与相关资料一并送交评审中心。二是对符合评审条件的项目资料进行全面审核,不符合评审要求的项目不予接收。
3.3 提高现场踏勘成效,消除评审固有风险。现场踏勘是项目预算评审的重要一环,能够消除评审固有风险。一是消除图纸设计不明确的风险,现场踏勘可以发现图纸中表述不清、模棱两可的地方,向项目建设单位书面提出予以解决;二是消除方案不合理的风险,吃透项目地形、地貌、水文等施工条件,为项目施工方案的评审打好基础;三是消除现场与设计不符的风险,现场踏勘可以发现那些设计图纸与现场不符的情形,甚至是已经开工或完工的项目列入评审的情形。
3.4 重视结论核对环节,确保结论有理有据。建设单位、审价机构、评审中心等多方人员到场,从量、价、费、定额等技术层面进行核对,做到增减有依据。一是全面审核工程量,做到不漏算、少算;二是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注重价格渠道、价格时限、特殊材料;三是准确选用定额,审核定额有无高套、错套等,严格定额内容、价格套用以及定额换算;四是做好费用审核,关注费用的计算标准、取费基础。
3.5 注重评审结论运用,提高评审工作水平。项目评审结果运用上,不但重视评审报告的出具,更应注重对项目评审经验的总结,形成“一审两报告”制度。严格规范评审报告内容,确保所有数据有来源、计算有依据、评审结论有据可查。认真总结项目评审经验,通过分析项目的重点难点及经济技术指标,提炼解决同类问题的关键,降低同类项目的评审风险,提高评审工作水平。
[1]屈静.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风险的防范.学习月刊.2007.
[2]杜永杰.财政投资评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15.
[3]隋文高.建立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机制的思考. 经营管理者,2014.